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中期,導演王晶連續上映兩個電影,一個是《九品芝麻官》,另一個是《滿清十大酷刑》,這兩部電影都是以楊乃武與小白菜案為原型,將這個故事再次帶入人們的視野。
本文再次梳理楊乃武案的審理過程,並且深入解析,為何會出現上百名官員被革職的現象。
楊乃武是杭州余杭縣人,家中有一定的產業,而楊乃武也是舉人,在中國古代社會地位很高,可以說,楊乃武在當時即使不是豪門大戶,也是家境殷實。
而小白菜原名畢秀姑,因為長得好看,加上平時穿綠色大褂,系白色圍裙,頗似白菜的形象,囙此人們都稱其為小白菜。
這兩個人能够發生關係,主要是因為當時楊乃武是小白菜家的房東,小白菜嫁給做豆腐的葛品連為妻,此後就租在楊乃武家,做豆腐都是起早貪黑的活,跟武大郎賣燒餅是一個道理,古代的婦人在家沒什麼事做,小白菜就與楊乃武的妻子交好,囙此,小白菜也經常到楊乃武家做客。
在此期間,作為文化人的楊乃武還教小白菜認一些字,兩家的關係也很好,當時經常有人去騷擾小白菜,經常為楊乃武驅逐,然而後來楊乃武的妻子去世,那些市井流氓就造謠說楊乃武與小白菜是非正常男女關係。
中國的社會風氣就這樣,莫說是古代,就是現在社會,男女之間也需要保持一定的距離,倘若一個婦人到一個單身男人家中,也會被認為是作風有問題。
這種聲音傳到葛品連的耳中,也是無法忍受的,這個葛品連選擇和武大郎一樣的做法,搬家!
不管楊乃武與小白菜之間到底有沒有事情,從他們搬家後就應該沒啥多大關係了,然而讓人想不到的是,不久之後,葛品連離奇死亡,當時仵作在勘驗的時候,向官府報告說葛品連是中毒而亡。
當時初審此案的劉錫彤,對楊乃武與小白菜之間的風言風語也有耳聞,囙此,在審理的時候,就有故意陷害楊乃武的意思。
那麼,知縣劉錫彤為何會針對楊乃武呢?原因就是前面提到的,楊乃武是舉人身份,在當時的社會上有一定的影響力,如果對舉人不瞭解,大家可以回想一下高中時候學的課文《範進中舉》,範進中舉的時候,大家都來給他送禮。
估計這個楊乃武平時跟劉錫彤有很多衝突,囙此得罪過劉錫彤,劉錫彤以葛品連為毒死的根據,開始審理犯罪嫌疑人小白菜,在古代,由於刑偵科技比較落後,最常使用的手段就是“大刑伺候”。
屈打成招的案件囙此比比皆是,小白菜是一名婦人,自然經不起官府的刑罰,最終按照劉錫彤的授意,說自己與楊乃武有姦情,楊乃武為奪小白菜而毒殺葛品連。
中國古代,前面屈打成招後,可以根據人證以及一些推理,只要合理就可以判案。
比如前幾年,在北京一個賣煎餅果子欧巴桑和一比特顧客的事情,一比特顧客拿到煎餅果子發現少了一個雞蛋,而和欧巴桑發生爭議,欧巴桑給出的理由是,我一個月收入三萬元,怎麼會給顧客少一個雞蛋呢!
這種邏輯在現實生活中也會經常遇到,當一個人質疑一個人的人品的時候,他往往會說,我家多有錢,怎麼會拿你的東西。其實,這種以情理來推測案情是不恰當的,如果有錢人都不幹壞事,那些偷稅漏稅的事都是哪來的。
很明顯,在主觀臆測之下,不管楊乃武與小白菜是否有姦情,人們都已經認定你們有姦情了。
當然,儘管刑偵科技很落後,但是審訊的程式卻很健全,從余杭縣知縣認定楊乃武與小白菜是殺人犯之後(當時楊乃武還沒有認罪),杭州知府也採取大刑伺候,楊乃武此時也只得認罪,相對於死,折磨才是最痛苦的懲罰。
知府一級之後,再次上報浙江按察使(省級司法體系),浙江臬司接受此案件後,認為案件存在問題,再次進行審理,如果是現在的話,當堂翻供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楊乃武與小白菜都因為害怕用刑,而不敢翻供,浙江臬司上報浙江巡撫楊昌浚後,最終按照最初的判决楊乃武“謀夫奪婦”的罪名上報朝廷。
按照正常的案件,一般刑部認為此案沒有問題,楊乃武與小白菜就等著秋後問斬就可以了,然而當時楊乃武的姐姐與楊乃武的繼任妻子在胡雪岩的支持下上京告禦狀,甚至驚動慈禧太后,慈禧太後隨即要求此案重審,浙江巡撫楊昌浚隨即重審,楊乃武與小白菜乃敢翻供。
隨即特別派遣欽差到浙江審理此案,然而這個欽差大人重新審理的時候,又施加酷刑,楊乃武與小白菜沒有熬過重刑,最終只能維持原口供,欽差也上報維持原判。
到這裡,此案已經審理六次,再加上當時上海《申報》對此案一直跟蹤報導,在當時社會上引起軒然大波。
尤其是當時江浙士紳都認為此中必有冤屈,在楊乃武同窗的奔走下,江浙士紳聯名上書,要求此案重審,在京的浙籍官員也都聯名要求將此案調到北京來審理,在當時江浙籍的官員翁同龢,作為帝師影響力最高,他向兩宮皇太后進言:“此案如不平反,浙江將無一人肯讀書上進矣”。
在這樣的背景下,慈禧太后要求刑部再次重審此案,一個案件如此這般開審達六七次之多,審理期間將近四年之久,在中國古代也是少見的,最後刑部官員從勘驗屍體方面入手,發現存在問題,刑部將葛品連的棺材抬到北京,開棺驗屍後發現當初葛品連之死,並非毒死,而是病死,最終楊乃武與小白菜案得以沉冤昭雪。
當然,此案並未就此結束,慈禧以楊乃武與小白菜生活不檢點為由,朝廷不再錄用楊乃武,而浙江籍的官員則來了一個官場震動,包括浙江巡撫楊昌浚在內一百多位官吏囙此丟掉頂戴花翎,永不錄用。
一個命案竟然搞掉一個巡撫的頂戴花翎,在當時不能不說是有著深意的,其實包括楊昌浚在內的浙江籍官員,都是湘軍鎮壓太平天國後任用的湘軍體系的官員,導致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力薄弱,有人認為此案可能是慈禧借此削弱湘軍的勢力而進行的。
清朝四大奇案中的刺馬案,也被人懷疑有此種因素,案情具體如何,因為摻雜了太多的政治因素,此案的真相也越來越撲朔迷離,囙此稱為奇案。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