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揚武將軍法正向劉備建議,認為曹操雖降伏張魯,卻未繼續進攻益州,而留下夏侯淵、張郃駐守漢中,一定是內部動亂,可是以夏侯淵、張郃的本事尚不足以守住漢中,應該立即發兵奪取漢中。
法正還告訴劉備奪取漢中的意義:“上可以傾覆寇敵尊獎王室;中,可以蠶食雍、凉,廣拓境土;下可以固守關鍵,為持久之計。此蓋天以與我,時不可失也。”
劉備贊同,於建安二十三年(218年)經過準備後,率領諸將進攻陽平關,拉開了全面攻擊漢中的帷幕。
陽平關爭奪戰持續經年,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春正月,劉備渡過沔水,直逼陽平關南,定軍山陣斬了夏侯淵。
曹操意識到漢中危在旦夕,立即從長安出發。這一年的三月,曹操出了褒斜道,到達了漢中。劉備認為:“曹公雖來,無能為也,我必有漢川矣。”
曹劉在陽平關以東、南鄭以西的漢水谷地,展開了對攻。雙方相持了一個多月,劉備令諸軍保守各個山頭,堅壁不出。曹操則舉棋不定,對後方和長江防線放心不下,最後決定放弃漢中,退保關中。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五月,曹操正式撤出漢中。兩個月後,劉備在漢中稱漢中王。這是劉備戎馬一生中的巔峰時刻。
合肥之戰後孫權决定議和
就在曹操和劉備在漢中,爭得難分難解之時,孫權才覺得稍稍喘了一口氣,决定與曹操南北議和。
從建安二十年(215年)在與曹操的合肥之戰中,孫權絲毫便宜沒賺著,逍遙津的餘悸久久未去。可是曹操還老是不住地折騰,孫權覺得不能再和曹操打了。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春正月,曹操南征淮南,至居巢。二月,濡須口大戰,孫權大將甘寧力挫曹軍,取得了收效甚微的勝利。但呂蒙多次提醒孫權,應該防範在北邊的關羽,劉備的強勁發展勢頭對東吳的威脅遠遠高於曹操。特別是劉備佔據益州後,荊州是成了蜀漢的東大門,隨時都可能順江而下,侵犯東吳的長江防線。不能把注意力只放在合肥方向。
經過一番思考,孫權突然做出了個意想不到的决定,他派都尉徐詳去曹操那裡求和。這是孫權對當時形勢的精確把握。
因為孫權剛剛得到一個情報,不久前劉備發起了對漢中的衝鋒。漢中這個地方,對劉備來說,是個保護益州的北前沿屏障。而如果掌握在曹操手裡,對劉備來說就是懸在頭上的達摩克利斯劍,隨時都有危險。劉備說什麼也要把漢中搶到手裡。
那麼對曹操而言,他聽到劉備的舉動後也一定會如坐針氈,如果劉備一旦打開漢中,勢必對自己的長安威脅最大。所以曹操無心在合肥、濡須口和孫權爭鬥了,就有了從南方撤退的打算。於是曹操順著這個梯子同意議和,並派遣使者回訪可孫權。雙方盟誓,並且準備兒女聯姻。
所以,這個時候是劉備救了他孫權,不是他孫權本事大。對孫權來說,能不打就不打,不付出任何實質性的代價,一句軟話就把曹操打發得十分高興。
孫權都督魯肅病逝,東吳戰略決策何去何從
南北議和後,曹操忙於應付劉備,孫權把目光轉向荊州,還是徐州?
也是在這一年,孫權的大都督魯肅病逝,年僅四十六歲,這讓孫權悲痛不已。孫權為其舉哀,臨喪。諸葛亮也為其發哀。孫權還顧及與劉備的聯盟,為了避免與劉備的决裂,就讓嚴畯頂替了魯肅的位置。
但嚴畯自認為難當此任,多次請求辭去這一職務。他說:“僕素書生,不閑軍事,非才而據,咎悔必至。”他說得感慨,不勝唏噓。這也說明整個江東集團對索取荊州的勢在必得。孫權終於同意其所請,不得不拜呂蒙統領魯肅所部,鎮守江陵。
從這些,我們不能不看出孫權靈活的處事管道和原則。孫權很善於根據形勢調整自己的戰略規劃,在重大危急時刻總能做出許多出乎意料的決策。在三國時代,孫權是最會做外交的。
孫權也充分意識到荊州西部對江東政權的重要性,必須全據長江天塹才能長久立國。“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
就在孫權對與劉備决裂之時,還存有很大顧慮,他還有乘虛北伐,先奪徐州再奪荊州的打算。但是呂蒙的一席話,徹底堅定了孫權的决心。
呂蒙意味深長地說:“今操遠在河北,未暇東顧,徐土守軍,聞不足言,往自可克。然地勢陸通,驍騎所騁,至尊今日得徐州,操後旬必來爭,雖以七八萬守之,猶當懷憂。不如取關羽,全據長江,形勢益張。”
孫權於是下定决心,襲擊關羽,奪取荊州西部。孫權先以嚴畯接替魯肅鎮守陸口,這充分說明了孫權在曹操和劉備漢中大戰中,痛苦的思索,艱難的决定,內心的掙扎,深深的顧慮。如果關羽能够謹慎地與孫權的保持和睦,是可以保全荊州的。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