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仁義”還是“偽君子”——漢烈祖昭烈帝

江苏 82℃ 0
摘要:擔任平原相期間,郡民劉平派刺客刺殺劉備,刺客都不忍心刺殺,告訴劉備便離開了,若是不得人心,刺客何以至此?北海孔融被管亥所困,天下諸侯無人理會,唯有劉備領兵三千前去救援。此等行為,若不為仁,還有什麼行為稱得上是仁呢?曹操攻打徐州陶謙時,求救于田楷,還是劉備追隨田楷而來。

仁!何以謂之仁?《說文》:“仁,親也。從人,從二。《論語·顏淵》:“樊遲問仁。子曰:‘愛人。’”

擔任平原相期間,郡民劉平派刺客刺殺劉備,刺客都不忍心刺殺,告訴劉備便離開了,若是不得人心,刺客何以至此?北海孔融被管亥所困,天下諸侯無人理會,唯有劉備領兵三千前去救援。此等行為,若不為仁,還有什麼行為稱得上是仁呢?曹操攻打徐州陶謙時,求救于田楷,還是劉備追隨田楷而來。此不為仁乎?陶謙讓徐州於劉備,糜竺、陳登、孔融也先後勸劉備捕手徐州,若非仁聲在外,怎麼能換來他人推心置腹?當劉備從樊城逃往江夏時,劉琮的左右人士紛紛歸附劉備,這難道不是仁的體現嗎?攜民渡江十餘萬,這難道不是仁的體現嗎?

數有戰功,試守平原令,後領平原相。郡民劉平素輕先主,耻為之下,使客刺之。客不忍刺,語之而去。其得人心如此。

遂到平原,說備曰:“慈,東萊之鄙人也,與孔北海親非骨肉,比非鄉黨,特以名志相好,有分灾共患之義。今管亥暴亂,北海被圍,孤窮無援,危在旦夕。以君有仁義之名,能救人之急,故北海區區,延頸恃仰,使慈冒白刃,突重圍,從萬死之中自讬於君,惟君所以存之。”備斂容答曰:“孔北海知世間有劉備邪!”即遣精兵三千人隨慈。賊聞兵至,解圍散走。

曹公征徐州,徐州牧陶謙遣使告急於田楷,楷與先主俱救之。

謙病篤,謂別駕麋竺曰:“非劉備不能安此州也。”謙死,竺率州人迎先主,先主未敢當。下邳陳登謂先主曰:“今漢室陵遲,海內傾覆,立功立事,在於今日。彼州殷富,戶口百萬,欲屈使君撫臨州事。”先主曰:“袁公路近在壽春,此君四世五公,海內所歸,君可以州與之。”登曰:“公路驕豪,非治亂之主。今欲為使君合步騎十萬,上可以匡主濟民,成五霸之業,下可以割地守境,書功於竹帛。若使君不見聽許,登亦未敢聽使君也。”北海相孔融謂先主曰:“袁公路豈憂國忘家者邪?塚中枯骨,何足介意。今日之事,百姓與能,天與不取,悔不可追。”先主遂領徐州。

先主屯樊,不知曹公卒至,至宛乃聞之,遂將其眾去。過襄陽,諸葛亮說先主攻琮,荊州可有。先主曰:“吾不忍也。”乃駐馬呼琮,琮懼不能起。琮左右及荊州人多歸先主。比到當陽,眾十餘萬,輜重數千兩,日行十餘裏,別遣關羽乘船數百艘,使會江陵。

義哉!更甚矣!袁紹討伐公孫瓚,僅僅是一個平原相的劉備,便為了同門之誼,不惜得罪四世三公出身的袁紹,前去為公孫瓚助拳;僅僅是為了報答劉錶的收留之恩,便放弃唾手可得的荊州;僅僅為了關羽之仇,傾舉國之力又如何?

袁紹攻公孫瓚,先主與田楷東屯齊。

曹公南征錶,會錶卒,子琮代立,遣使請降。先主屯樊,不知曹公卒至,至宛乃聞之,遂將其眾去。過襄陽,諸葛亮說先主攻琮,荊州可有。先主曰:“吾不忍也。”乃駐馬呼琮,琮懼不能起。

初,先主忿孫權之襲關羽,將東征,秋七月,遂帥諸軍伐吳。

劉備從未以仁義自稱,只是不斷的用這個目標標榜著自己。劉備是仁義,但不是聖人。當督郵索要賄賂時,劉備也可以鞭打督郵,掛印而去;當法正肆意報仇時,劉備也會選擇默許。白帝托孤之時,與武侯之間的推心置腹。誡子書中: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或許就是劉備一生的目標。

劉備是政客,也許算不上政客,暗弱的劉璋守不住劉焉留下的基業,與其將益州拱手讓人,不如自己取下,劉璋還能落下一個善終的結局。

也許正如陳壽所言: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及其舉國讬孤於諸葛亮,而心神無貳,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機權幹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狹。然折而不撓,終不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競利,且以避害雲爾。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