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從未被攻破的堅固都市,我軍用大規模坑道爆破,艱苦拿下!

山西 90℃ 0
摘要:自從有了戰爭以來,防守方的最大的倚仗就是堅固的城樓和城牆。地下爆破戰例中最有名的,是1917年第三次伊普爾戰役期間的梅西納山脊戰役中的爆破,這是軍事史上最大的一次爆破,遠在海峽對岸的倫敦和都柏林都有震感,造成了德軍兩萬餘人傷亡。在中國現代軍事史上從紅軍時代就有使用坑道爆破的實例,在1948年的山西臨汾戰役中更是使用坑道爆破攻下了堅固設防的臨汾城,讓臨汾城建城以來從未被攻破的神話破滅。

作者:鏖戰時刻

自從有了戰爭以來,防守方的最大的倚仗就是堅固的城樓和城牆。進入現代戰爭以後各種各樣的工事就更多了,戰壕、碉堡、地下工事修得越來越堅固,越來越隱蔽,體系化更加成為了力量的倍增器,已經成為進攻方的噩夢。

為了對付防禦工事也發展出了更多新的方法與武器,但在精確制導武器出現前,一旦碰到極為堅固的工事,並且因為各種原因直射武器無法使用,就需要一種特別的戰法,那就是坑道爆破。

歷史記錄

地下爆破戰例中最有名的,是1917年第三次伊普爾戰役期間的梅西納山脊戰役中的爆破,這是軍事史上最大的一次爆破,遠在海峽對岸的倫敦和都柏林都有震感,造成了德軍兩萬餘人傷亡。

在中國現代軍事史上從紅軍時代就有使用坑道爆破的實例,在1948年的山西臨汾戰役中更是使用坑道爆破攻下了堅固設防的臨汾城,讓臨汾城建城以來從未被攻破的神話破滅。

解放後的臨汾

下麵就詳細聊聊坑道爆破在臨汾戰役的運用。

堅固的臥牛城

臨汾是晋南地區一座主要交通樞紐都市,古稱「東臨雷霍,西控河汾,南通秦蜀,北達幽並」,地理位置重要,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

因其處於汾河東岸,形似一座巨牛臥於河岸的土坡之上,故俗稱「臥牛城」,而且地形是內城高於外城,天然就易守難攻,所以有建城以來沒有被攻破過的說法。自日軍佔領臨汾後一直就進行加固城牆和各種工事。抗戰勝利後國民黨閻錫山的晉綏軍又繼續進行强化。

最終至臨汾戰役時,城牆底部厚達30米,城牆頂部厚達10餘米可以並行兩輛大卡車,護城壕寬達十幾米,而且在護城壕的內側坡壁上又修築了各種明暗堡工事,只要想渡過護城壕必將籠罩在密集的彈雨下。城內各種碉堡密佈,三步一壘五步一堡設防嚴密。所以當時守軍號稱這是中國的馬奇諾防線。

閻錫山

老弱一定是殘兵嗎

當時革命军攻城部隊的指揮員是建國十大元帥之一的徐向前。徐帥自紅軍時期就是紅四方面軍的總指揮,川陝根據地的創始人之一,軍事才華非常耀眼。後來頗多坎坷,抗戰中期一直在延安因病休養,長時間沒有指揮部隊。徐帥一直希望重返前線,但因考慮他的身體情况,中央沒允許。

直到1947年初夏,因胡宗南大舉進攻延安,已經沒法給徐帥創造一個良好的休養環境。中央决定安排徐帥任晋冀魯豫軍區第一副司令,去他的老家山西工作。1947年6月徐帥到達太行地區上任,這時候正好是劉鄧大軍準備南下發動魯西南戰役,並接著挺進大別山,揭開戰畧大反攻序幕的時候。

胡宗南

劉鄧大軍共計帶走了四個野戰縱隊加上司令部機關共計13萬餘人,留下的部隊主要是地方部隊以及起義的38軍等部隊。地方部隊陞級為野戰部隊和補充兵力,成為徐帥上任後的首要工作,其中將原4縱隊第22旅,太嶽軍區第23旅及太嶽軍區直屬機關和第19、第20、第21軍分區3個基幹團合編成8縱成為徐帥在山西作戰的野戰軍主力。9、10、11縱全部進入外線作戰不歸徐帥指揮。

此時的8縱尚未經過大戰歷練,戰鬥骨幹少,經驗缺乏,裝備別說和蔣介石中央軍或是晉綏軍相比,就在晉冀魯豫野戰軍裏也算裝備差的。就這樣徐帥仍然通過借調友鄰部隊等方法,在運城戰役中取得勝利,果然是寶刀不老,指揮能力不俗。這樣,臨汾就成為晋南地區閻錫山部唯一的據點了,始終威脅我軍後方,所以必須先解决臨汾才能無後顧之憂。

解放戰爭時期的徐向前

戰役行程

臨汾守軍一開始是胡宗南30師的一個旅,其他胡系都已逃回陝西所以一直催促閻錫山派部隊來接防。最終閻錫山派66師前來,最終那個旅也沒有走,加上逃過來的晋南各縣的雜系武裝人員,一共將近三萬人。

閻錫山部的一個作戰特點是野戰拉跨,長於堅守,這一點日軍也很贊同,抗戰後期明知道閻不搞所謂曲線救國,投降的部隊實際仍與閻有聯系,但就因為他們善於防守可以解放日軍主力出來而睜一眼閉一眼。

自運城勝利後,徐帥一直沒有放鬆。以8縱僅有的2萬餘人肯定不能完成接下來的作戰任務,所以1948年2月太行軍區獨立第1、第2旅和改歸晉冀魯豫軍區建制的華東1縱獨立師合編為13縱。這個原華東1縱獨立師的前身,就是名揚天下的「皮旅」。和當時還沒多少大戰經驗的太行獨1旅、獨2旅比起來,歷經中原突圍,華東歷次惡戰的皮旅,自然是新成立的13縱覈心戰鬥力所在。

2月3日組成以徐向前為司令員的臨汾前線指揮所,統一指揮本軍區第八縱隊、第十三縱隊、炮兵團和太嶽軍區8個團及晉綏軍區兩個旅,兵力總計53000餘人完成了對臨汾的包圍。

而當時徐帥面臨最大的問題是缺乏直射武器,尤其是攻城最有用的大口徑火炮,所以根據現有裝備情况决定採取「土行孫」戰法,即以掘進坑道放置炸藥摧毀守軍工事的作戰方法來達到作戰目的。

臨汾戰役形勢圖

經綜合考慮,徐帥决定集中兵力進攻城東。因為城西是汾河,城北城南是平原沒有隱蔽物,城東是同蒲鐵路和火車站,有幾十節車皮可以掩護部隊進攻。而閻軍也考慮到這點所以城東也是嚴密設防。

3月7日戰鬥開始,首先奪占機場斷絕閻軍外援。接著開始拔除週邊據點,一開始的進攻非常不順利,剛打開的突破口很快就被閻軍炮火覆蓋,23日和27日第13縱隊兩攻東關未克損失很大只能退了回來。一時間下麵各級指揮員有些喪失信心,紛紛想改變進攻重點。

徐帥在敵人釋放過毒氣的前沿陣地

徐帥專門召開團以上幹部會議,統一大家思想,仍以城東為攻擊重點,重新開始的進攻首先以開挖坑道向敵接近,為了有效避免傷亡採取坑道頂上蓋門板,門板上面再覆蓋厚土層的方法。這樣就需要大量的門板,當地政府積極發動群眾近一個星期就捐獻了10萬多塊,整個戰役期間周邊數百裏的門板全部收集一空,最終達到14萬多塊,有效地幫助部隊取得了戰役的最終勝利。

經過接近十天的努力,4月10日8縱23旅所挖掘的東關外工事下的三條坑道同時爆破成功,23旅和13縱37旅在火力掩護下,攻佔東關城牆外所有陣地,66師守敵大部被殲,其餘逃向城牆下要求進城被彈壓後只得依託城牆重新佈防。

挖掘道地的解放軍戰士

臨汾城的防禦工事是相當堅固的,城牆平均約四丈高、六丈寬,城周挖了又寬又深的外壕,構築了很多碉堡,火力可以互相支援,構成嚴密的火力網。城牆上設有三層火力口,壕底均築有側防工事,壕內沿還設水泥伏地碉。並且吸取週邊失守的教訓在護城壕內埋設了許多大缸專門有人監聽地下聲響,發現後就組織開挖坑道對我軍的坑道進行破壞。

坑道站的特點是誰發現的早誰佔優勢,主要作戰手段就是爆破,為了破壞我軍坑道守軍,守軍甚至請空軍出動重型轟炸機以重磅炸彈進行破壞。但三次轟炸的效果很一般,沒有造成我軍重大傷亡,而且挖掘進度也沒有受到太多影響,只得作罷。

但有時還會有些收穫,守軍自以為得計,誰知其實是我軍具有冀中地道戰經驗的指戰員搞的上下層道地的作戰手法。也就是上面挖一層掩護道地就讓守軍以為是破壞完成了,其實下麵還有一層主道地那才是準備爆破用的。

5月1日,13縱從城東南調至城東,與8縱合兵一處準備一舉突破城防,而城內守軍在5月9日彈藥即告不足,軍心士氣大為跌落。5月16日8縱道地挖掘及炸藥裝填即告完成,準備實施爆破。在戰前徐帥為鼓舞士氣宣佈第一個攻進內城的部隊會被授予「臨汾旅」的光榮稱號,部隊士氣高漲,紛紛準備建功立業。

突破城牆的革命军

5月17日守軍有可能發現了兩條道地,為保險起見,我軍决定提前發動總攻。19時30分隨著兩聲巨響,東城牆被炸開兩道寬約30餘米的缺口,攻城部隊立即沖進突破口。經過激烈戰鬥至當晚24時即全殲守軍。守軍總指揮梁培橫下令由西門突圍,過汾河不遠,梁培璜即被俘。

意義重大

臨汾戰役歷時72天,以我軍最終攻佔臨汾而結束。共計殲2.5萬餘人,使太嶽和呂梁根據地連成一片,為進軍晋中最終消滅閻錫山主力創造了必要條件。在戰鬥中我軍傷亡1.3萬餘人,傷亡率接近30%而且主要損失為一線步兵,可見戰鬥激烈程度。

臨汾戰役慶功大會

戰後徐帥總結「損失很大,鍛煉很大,勝利很大」,8縱23旅被授予「臨汾旅」的光榮稱號。在建國70周年大閱兵中,臨汾旅的戰旗也光榮地通過了天安門。臨汾戰役以解放戰爭中規模最大的坑道爆破載入史册,徐帥的軍事才能也銘記在戰史中。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