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左傳》
說話是人獨有的權力,是文明的延續,更是人際交流不可缺或的最直接的一種形式。
一、不言人私,不揭人短
《韓非子》:“夫龍之為蟲也,可擾押而騎也。然其喉下有逆鱗徑尺,人有攖之,則必殺人。人主亦有逆鱗,說之者能無攖人主之逆鱗,則幾矣。”
說起中國的神話,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非龍莫屬。
傳說,龍的頸部有一塊鱗片是倒生的,如果誰碰到,龍就會殺死對方。這個逆鱗相當於龍的忌諱或底線。觸碰不得,若碰到了,必然會引起强烈的反彈。
事實上,不止是傳說中的龍,就連我們自己,何嘗不是這樣?即便人格再高尚偉大的人,身上也都會有“逆鱗”存在。
“逆鱗”=“痛處”
同時也相當於缺點、自卑感。只要我們不觸及對方的“逆鱗”,就不會惹禍上身,也不會招惹他人厭惡。
無論在任何場合,無論是任何人,被他人討論自身的缺點與缺陷,心中都會升起一股怒火,所以,對於他人的隱私與短處,切記不可用侮辱性的語言加以攻擊。
為人處事不要觸及別人的“逆鱗”。
尊嚴是自賺的,也是別人給的。一個有教養的人,一定不會踐踏別人的尊嚴。
知人不評人,勸人不責人,懂得尊重,懂得包容。
二、不說大話
西元219年,歷史上這一年可謂是多事之秋。
一月,漢中一戰,劉備襲殺魏國名將夏侯淵,逼曹操退軍,劉備囙此攻佔漢中,稱漢中王。
七月,關羽襲擊魏國襄陽,水淹七軍,威震華夏,在司馬懿的勸諫下,曹操放弃遷都的打算。
十月,東吳大都督呂蒙繼承周瑜遺志,白衣渡江,詐騙關羽,關羽敗走麥城,東吳取得荊州襄陽。
然而,在這一年裏,還發生了一件事情。曹操與劉備對壘於漢中之時,兩軍相持不下。
曹操見連日陰雨,糧草將盡,想要進攻,又被馬超阻擋,想要退軍,又恐劉備耻笑。囙此心裡煩惱。
這時,阿兵哥來問晚間的口令。曹操正憂愁的望著碗內雞肋思想進退之計,便隨口答道:雞肋!
當“雞肋”這個口令傳到主簿楊修那裡時,楊修思索片刻,便慫恿兵士們收拾行裝準備撤兵。
阿兵哥不解,問其故。楊修說:“雞肋雞肋,弃之可惜,食之無味。今丞相進不能勝,退由恐人耻笑,明日必令退兵。”
囙此魏軍諸將皆信服,開始收拾行囊準備退軍,曹操正在營帳中思索,聽到外面喧嘩,出去看到眾將收拾行囊,頓時大驚失色,詢問後,曹操便以鼓惑軍心之名殺了楊修。
楊修不聰明麼?
《三國志》記載:軍國多事,修總知外內,事皆稱意。
那為什麼楊修落得身死異鄉的下場?
只因為說了不該說的大話,楊修區區一主薄,卻妄言猜測領導者,慫恿軍隊退軍,觸犯領導者的底線,落得如此下場。
中國民間有句俗語:病從口入,禍從口出。
靜水流深。
有些人在酒桌上喝了幾杯酒,便開始咋咋忽忽的吹噓自己的能力與本事。
他人若不信,也就罷了。
他人若信了,因為幾句話敬重你,事後找你辦事,卻發現並不是那一回事。
那些真正有能力的人,從來不會因為某種事說大話。
三、不說廢話
《紅樓夢》言:使觀者大廢眼光,亦非暢事。
研究表明,一個人,一年本可以說五百萬句話,但是調查結果卻大跌眼界,很大部分人一年最少說了一千萬句話。
說話的本意是將自己的意思表達清楚,乾淨俐落的讓對方明白,而有些人卻廢話連篇。
我們越是用更多的表達去描述某物,我們就越難以準確。
有能力的人說話,從來都是言簡意賅,信奉“少即是多”。
如果想要渾濁的水變得清澈,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它安靜下來。
渾濁之物逐漸沉入水底,水就清澈起來。
要讓自己的表達清晰,不被他人討厭,最為重要的是不去解釋,不說廢話。
最重要的,是需要安靜自己的話語。
四、如何讓自己變得會說話?
急事慢慢的說,大事清楚的說,小事幽默的說。
沒把握的事謹慎的說,沒發生的事不要胡說,做不到的事別亂說。
傷害人的事不能說,討厭的事對事不對人的說。
開心的事看場合說,傷心的事不要見人就說。
別人的事小心的說,自己的事聽聽自己的心怎麼說。
現在的事做了再說,未來的事未來再說。
其實,人活於世,謹守本心便好,切記孔老夫子說的那句話:“可與言而不與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
本文來源網絡,僅做公益分享,若侵權請告知删除!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