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現“大禹治水”史詩,原創隴劇講好“黃河故事”

甘肃 70℃ 0
摘要:連日來,甘肅省隴劇院排練廳內鑼鼓聲聲、隴韻悠悠,大型原創隴劇《大禹治水》緊鑼密鼓加緊排練,為十月中旬首演進行最後的衝刺。“《大禹治水》劇本先後十六易其稿,現時能够呈現在舞臺上非常不易,總體來說達到了預期效果,但還有很多細節需要打磨提升。”省隴劇院院長王存親臨現場督戰,並動員劇組全體人員在凸顯隴劇特色等細節上精雕細琢,力爭在省城舞臺上用隴劇藝術講好甘肅故事、講好黃河故事。

連日來,甘肅省隴劇院排練廳內鑼鼓聲聲、隴韻悠悠,大型原創隴劇《大禹治水》緊鑼密鼓加緊排練,為十月中旬首演進行最後的衝刺。

“《大禹治水》劇本先後十六易其稿,現時能够呈現在舞臺上非常不易,總體來說達到了預期效果,但還有很多細節需要打磨提升。”省隴劇院院長王存親臨現場督戰,並動員劇組全體人員在凸顯隴劇特色等細節上精雕細琢,力爭在省城舞臺上用隴劇藝術講好甘肅故事、講好黃河故事。

《大禹治水》創排正當其時

大型原創隴劇《大禹治水》由甘肅省文旅廳全程指導,是我省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講好甘肅故事的具體實踐,現時該劇已成功入選“全省重點艺文精品創作”計畫。

“大禹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傳承的覈心和基石,又是黃河文化的財富和凝練,大禹和先民們篳路藍縷的開拓精神和敬畏自然、科學治水的經驗,對於當前推動黃河流域高品質發展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可以說,《大禹治水》的創排正當其時。”甘肅省隴劇院院長王存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甘肅是戲劇大省,省文旅廳一直宣導用舞臺藝術來講述甘肅故事、講述黃河故事,在這種背景下,我們接到了廳裡下達的大禹治水命題創作。

“對於大禹治水這樣一個宏大的主題,該如何去呈現?接到任務後,我們查閱了大量資料,在現時留存的文獻典籍中,關於大禹治水的記載並不多,但是在史書《尚書·禹貢》有明確記載,大禹治水‘導河於積石’,據考證,這裡的‘積石’就是甘肅省臨夏州積石山,這也為我們提供了創作的支點。”為了尋找素材和靈感,劇組主創人員幾度赴積石山的積石峽、喇家遺址等地實地采風。“站在高山之巔,鬼斧神工的積石山有著一種震撼人心的力量,讓我們仿佛看到了大禹治水震撼人心的畫面。但是,劇本的創作仍舊是一個非常艱難的過程,完成劇本初稿後,我們請教省內乃至國內戲劇界專家學者,根據專家們的意見和建議,列出問題清單,最終十六易其稿完成劇本創作,今年5月21日,《大禹治水》正式進入劇場排練階段。”

首開先河讓大禹走下“神壇”

那麼,隴劇《大禹治水》在舞臺上將給觀眾呈現一個怎樣的大禹?王存說,大禹治水是上古神話,關於他三過家門而不入、劃分九州等故事家喻戶曉,但是把大禹立在舞臺上並非易事。如何塑造這個人物,大禹是神還是人,在這個問題上,主創團隊達成一致,將大禹請下神壇,他有血有肉、有愛恨情仇、有家國情懷,他導河於積石,最終至龍門、歸大海,這樣的大禹可能更能引起觀眾的共鳴。“眾所周知,大禹治水的足迹遍及黃河流域的很多地方,之前其他省份也創排過同類型的作品,但我們講述的是大禹治水源頭的故事,而將大禹請下神壇,用人的視角來呈現,在藝術舞臺上還沒有先例,這對我們來說也是一大挑戰。”

隴劇是一個新興劇種,脫胎於隴東道情,是我省的獨有劇種和全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雖然只有60餘年的歷史,但隴劇的動作表演、一唱眾幫的“嘛簧”都極具特色,從隴劇開山之作《楓洛池》到斬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等眾多重量級大獎的“隴劇三部曲”,都備受廣大觀眾的喜愛。“大禹治水始於積石,這個題材用隴劇的形式來表達更具地域性。在這部戲中,我們力求把隴劇最傳統的東西挖掘出來,然後用高級的手段去表達。總體來說,經過幾個月的排練,現時整體已經達到了預期效果,演員的狀態越來越好,但是從隴劇音樂特色呈現等細節上,還需要精心打磨。國慶日期間,劇組全體人員將加班加點進行排練,非常期待十月中旬《大禹治水》能够給廣大觀眾帶來與眾不同的感受和體驗。用隴劇藝術的形式講甘肅故事、講黃河故事,隴劇人永遠在路上。”

本網記者任磊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