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長江大橋下,埋葬著一比特農民皇帝,現今卻無人祭拜荒草叢生

河北 99℃ 0
摘要:關於武漢長江大橋,流傳有一個浪漫的說法,那就是“情侶一塊走過長江大橋,就永遠不會分手。”不過這說法到底靈不靈驗,尚未可知,大概是年輕男女對愛情的美好期盼,但武漢長江大橋卻素有“萬里長江第一橋”的美譽。即使在1956年,陳友諒墓成為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但與長江大橋的車水馬龍不同,這裡鮮少被人提及和知曉,因無人祭拜荒草叢生。

關於武漢長江大橋,流傳有一個浪漫的說法,那就是“情侶一塊走過長江大橋,就永遠不會分手。”不過這說法到底靈不靈驗,尚未可知,大概是年輕男女對愛情的美好期盼,但武漢長江大橋卻素有“萬里長江第一橋”的美譽。

雖然早在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張之洞就上述提議過在長江中建一鐵橋,由武漢接漢口,不過當時的清朝廷缺錢,此事就擱淺了,第二年,張之洞調離武漢。

到1911年,盛宣懷向德國銀行貸款100萬美元,用於武漢建設跨江大橋,不過因為辛亥革命的發生,建橋之事再一次擱淺,至1949年新中國成立,中國橋樑先驅李文驥聯合茅以升等一批橋樑專家,向國家建議建造武漢長江大橋。

於是建國後第一座公鐵兩用的長江大橋橫跨在了長江之上,連接漢陽區與武昌區,線路全長1670.4米,長江大橋也成為了武漢這座城市的地理標誌。

但少有人知的是,在武漢長江大橋下,埋葬著一比特農民皇帝——陳友諒,陳友諒墓位於武漢長江大橋蛇山引橋的南側,是武漢市第一個的封建帝王陵墓。

陳友諒是沔陽(今湖北仙桃)人,他早年時,曾有一個蔔者查看過陳友諒祖先的墓地,從而留下了一句預言:“日後定會富貴。”而陳友諒確實不滿足於只當縣裡的小吏。1355年,陳友諒在黃蓬起義,加入了紅巾軍,後因功而升至元帥

至14世紀50年代末,長江以南屬陳友諒部最强,而朱元璋攻取太平府後,與陳友諒為鄰,兩人遲早要有一番較量。1360年,紅巾軍起義頭領徐壽輝打算遷都龍興,不過陳友諒沒有同意,而徐壽輝還被陳友諒殺死於採石(今安徽馬鞍山西南)。

徐壽輝死後,陳友諒便以採石的五通廟為行宮,即皇帝,國號“漢”,然而陳友諒即位當天卻剛好碰上大風大雨,非常不順,這似乎也已經預示了陳友諒會敗於朱元璋。

陳友諒稱帝後就打算攻取應天府,而朱元璋也擔心陳友諒與張士誠聯合,於其肯定是不利的,囙此設計將陳友諒率水師東下,陳友諒果然中計,兵敗於採石磯,不僅喪失數百艘戰艦,其數名部將更是繳械投降,陳友諒則逃至江州,之後又逃往武昌。

至正二十三年四月,陳友諒號稱水陸兩軍60萬人圍攻洪都(今江西南昌),朱元璋的侄兒朱文正在洪都苦苦支撐了三個月,同年七月,朱元璋親自率領著20萬人救援洪都,最終陳友諒和朱元璋大戰於鄱陽湖,即歷史有名的“鄱陽湖之戰”。

這是場惡戰,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朱元璋也差點把小命交代在這裡,七月二十一日,陳友諒麾下猛將張定邊看到朱元璋所在的船隻,便直沖朱元璋而去,而不巧的是朱元璋所乘的船隻擱淺,逃也逃不掉。

而在這一危難時候,朱元璋部下陳德挺身而出,為朱元璋擋了九箭還在戰鬥,為常遇春、俞通海的救援爭取到了時間,朱元璋囙此有驚無險。陳友諒未能取勝,原想沖出湖口,退至武昌,但並沒有成功,陳友諒則中箭身亡。

陳友諒的太尉張定邊在陳友諒軍土崩瓦解之時趁夜帶著陳友諒的屍體以及陳友諒的次子陳理逃回了武昌,不過在第二年,朱元璋就兵臨武昌城下,陳理投降,後被朱元璋送到了高麗定居。

數百年後,1908年,革命人士萬耀煌等人發現了陳友諒之墓,想到這一個有名的歷史人物,也曾輝煌過,囙此在1912年進行了修繕,而後又經歷戰亂與時代的動盪,陳友諒墓並不引人注目。

即使在1956年,陳友諒墓成為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但與長江大橋的車水馬龍不同,這裡鮮少被人提及和知曉,因無人祭拜荒草叢生。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