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關羽迎來了一生中的巔峰時刻。這一年,他水淹七軍、斬殺龐德、活捉於禁,令天下人無不膽寒。同樣是這一年,關羽因為鋒芒畢露,引起了東吳殺心。在吳魏兩國的夾擊之下,關羽先失荊州三郡,後敗走麥城,最終亡於孫權之手。從小看《三國演義》,心裡一直隨著三國英雄們的命運跌宕起伏,特別是看到關羽之死的時候,總有一種淒涼和憤恨,但是長大後在此研讀,淒涼憤恨少了,更多的是覺得有些蹊蹺。
1900年,國學大師章太炎認為諸葛亮策劃了一場陰謀,謀害了關羽,原因在於諸葛亮擔心自己主政之後,收拾不了關羽,於是不惜以荊州為代價間接害死了關羽。這一觀點令人驚悚,難道諸葛亮真關鍵關羽?又是因為什麼原因呢?
諸葛亮殺劉封(劉備養子),與殺關羽的原因一樣,都可能會對諸葛亮“執掌大政”形成干擾,所以才勸劉備殺之。《正葛》中寫道“葛氏特以剛猛難任,不可用於易世,勸先主除之”,諸葛亮特別指出劉封“剛猛難任、不可用於易世”。章太炎的觀點值得商榷,尤其是諸葛亮不派援兵的分析,至少要確認這四個問題:諸葛亮想沒有想到關羽之敗,有沒有權力派遣援兵,來不來及派兵援助,能不能派足够的援兵?
彼時關羽剛剛水淹七軍活捉於禁和龐德,到219年末,關羽威震華夏,風頭一時無兩。誰能想到關羽會敗呢?即便想到了,諸葛亮既無權,又來不及派兵援助,蜀國也缺少兵馬。從關羽威震華夏,到敗走麥城,中間時間實在太短,蜀國根本來不及調兵遣將,自然無從救助關羽。
但劉備是何等人物,諸葛亮在背後的小動作,他也心知肚明。可當法正去世之後,他最大的倚靠,便是諸葛亮及其背後的荊州士族集團。哪怕是日後托孤,劉備也只能點明諸葛亮的主導性地位。正因如此,劉備才毫無辦法,默認了這場由爭權引發的災難性後果。至於劉備後來的報仇,其實是因為荊州丟了沒有了屏障,借個為弟報仇的名字罷了。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