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山裏發現楊家將後人,老一輩身懷絕技,至今仍過著古代生活

山西 124℃ 0
摘要:源遠流長根又深,清白傳家素有名。山西發藉太原府,奉命平番作忠臣。識得楊家詩八句,才是楊家後留人——《楊家贊詩》。楊家將的故事通過小說、戲曲的演繹,家喻戶曉,雖然這些文學作品有一定的虛構成分,但並不影響楊家將在歷史上豎立起威名,他們的故事也將由這些楊家將後人傳承下去。

源遠流長根又深,清白傳家素有名。山西發藉太原府,奉命平番作忠臣。

文武公卿光是議,黔蜀威名震玉金。識得楊家詩八句,才是楊家後留人——《楊家贊詩》。

楊家將是北宋初年著名的軍事家族,因為軍功卓越,小說、戲曲進行了很多的藝術加工,比如七郎八虎、楊門女將、穆桂英掛帥這些多數都是杜撰出來的,在歷史上並不存在。

由於北宋重文輕武,楊家將雖然威名赫赫,但在朝堂上地位並不高,歷史記載也不是特別詳細,加上民間文學小說的杜撰,使得現在很多人都弄不清,什麼才是真正的楊家將。

楊家將自然還是起源楊業,他是山西太原人,五代時期戰爭頻繁,各地都有徵兵,楊業就追溯北漢世祖劉崇,他因驍勇善戰屢次遷昇,劉崇就賜姓為劉叫“劉繼業”。

北漢天會十三年(969年)宋太祖趙匡胤親政北漢,楊業帶兵抵禦宋軍,他那裡是趙匡胤的對手,被打得連連敗退,北漢就聯手遼朝苟延殘喘了一段時間,宋太祖去世後,宋太宗又伐北漢。

楊業深知北漢必亡,為了避免生靈塗炭,楊業就降宋了。宋太宗非常欣賞他,准許他恢復楊姓,任命他為左領軍衛大將軍,由於楊業對邊關非常熟悉,給予了重用,雁門關一戰,楊業大破十萬遼兵,從此威名遠揚。

宋太宗一直想要收復燕雲十六州,他就任命北宋名將潘美擔任主帥,楊業副主將,隨行的人還有蔚州刺史王侁,而楊業就“敗”在了王侁手上。

楊業討伐遼朝原本是先打算護送百姓先撤退,王侁就讓他帶兵直奔雁門北川,楊業覺得這麼不妥,又遭王侁一樣語言激怒,沒辦法只能帶兵出征。楊業也留下了後手,他讓王侁和潘美帶兵在陳家穀口埋伏。

楊業發兵後,遼軍連連敗退,王侁眼看楊業又要立下一功,實在不甘心,就帶著大軍撤退了陳家穀口,打算傾巢而出擊敗契丹,誰知道這是遼兵的誘敵之策,楊業大軍被圍困,好不容易拼殺到陳家穀口,然而王侁大軍已經撤退了,楊業十分絕望,二子楊延玉戰死,他也被俘,楊業不願投降,絕食三天而死。

楊業死後,宋太宗更加重視楊門,加封楊家兒郎,楊家將歷史就此開始,既然楊家將在歷史上是存在的,那肯定有楊門後人。

楊家將的後人主要分佈在山西忻州市代縣鹿蹄澗村、山西呆代堡村。

鹿蹄澗村人口有900多人,十之八九都是楊家將後人,元朝初年,楊業十三世孫楊友、楊山外出打獵,他們遇到了一頭梅花巨鹿,兩人射中了梅花鹿一條腿,梅花鹿奪路而逃,兩人竟然沒有追上。

他們在梅花鹿消失的地方又發現了一塊怪石,上面還有梅花鹿的脚印,兩人覺得這只鹿是祥瑞之兆,囙此舉家搬遷,兩人給村子取名“鹿蹄箭”,後來村子周邊都有一些深澗,又改名“鹿蹄澗”。

楊家後人在這裡修建了楊家祠堂,因為與世隔絕,幾百年來都保留了自給自足的原始生活,當地人還保留了練武習俗,老一輩都身懷絕技,年輕一輩卻不願意繼承,面臨失傳。

鹿蹄澗村的楊門後人都是可以考證,代堡村是不是楊家將後人一直都存在爭議,據說這裡的楊氏祠堂比鹿蹄澗村楊氏祠堂晚修建了一百多年,不過在他們楊氏族譜上也有楊山這個名字。

山西雁門關一帶保留了很多楊氏古迹,在代縣還有一座鐘鼓樓,正面、背面都掛著“威震三關”、“聲聞四達”兩塊巨大的題匾,傳說這是人們為了紀念楊家將不朽的功勳的眾籌修建的。

楊家將的故事通過小說、戲曲的演繹,家喻戶曉,雖然這些文學作品有一定的虛構成分,但並不影響楊家將在歷史上豎立起威名,他們的故事也將由這些楊家將後人傳承下去。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