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患者的長生存:尋找生機更優解

浙江 65℃ 0
摘要:醫學飛速發展的大時代下,當信任、支撐、無間配合和所向披靡發展著的醫藥生物科技要素齊備,區域差异漸漸被抹平,小城市與大城市間的那堵牆被慢慢推倒,生命的廊道正漸漸通暢。他的猜測在遮遮掩掩的言語拉鋸戰中得到證實,“是肺癌了”。對於癌症患者來說,長久的“等待”幾乎是在浪費生命。事實證明,老包的找到了他心中的“更優解”。此時,在整個診療的過程中,患者、家屬對於診療的信心與配合

醫學飛速發展的大時代下,當信任、支撐、無間配合和所向披靡發展著的醫藥生物科技要素齊備,區域差异漸漸被抹平,小城市與大城市間的那堵牆被慢慢推倒,生命的廊道正漸漸通暢。

文/白未可

編輯/夏霖

癌症總是生命中悄無聲息的不速之客,如果不是2018年的某天夜裡,躺下來之後突然的嘔吐欲讓人難以入睡才去做了檢查,老包(化名)也不知道自己要到什麼時候才能意識到,仿佛一切如常的身體其實早已出了問題。

家住金華的老包就近去了金華廣福腫瘤醫院。檢查結果出了之後,醫生告知了家屬,沒有向他直說,只告訴他,“你的肺裏不太好”。他設想到了最壞的結果,直接反問“是不是腫瘤”,兒子回家後,背著他偷偷和家裡人商量著要用什麼藥好一點。他的猜測在遮遮掩掩的言語拉鋸戰中得到證實,“是肺癌了”。

但直到這一刻,家人仍不願相信——老包身體狀況一直還不錯的。

兒子提出去上海、杭州看看,或許金華這座城市還太小了,或許這裡的醫療資源和設備都還不足以治好父親的病,再或許,說不定是誤診呢?

有這樣考慮和心態的病人家屬並不少見——去找更權威的專家尋求幫助,去得到更可靠更值得信任的回復,始料未及的真相讓家屬們往往都需要在慌亂與惶恐中手足無措地接受並開始學習面對,就像是溺水的人想要努力抓住一片浮萍。

大城市的醫療資源和水准更好,這是人們長久以來形成的思維和行動慣性,為老包初診的劉建紅醫生對此十分理解,主動提出“你們可以把相關資料帶到杭州上海再去多方諮詢,聽聽別人的意見”。

兒子帶著老包,陸續在上海、杭州跑了7家醫院,腫瘤專科、知名三甲,全部掛專家號,外科、內科都見過。一個多月裏,老包一邊四處求醫,一邊也在做著化療控制病情。父子的求醫足迹幾乎覆蓋了兩地最好的醫療資源,病歷攢了厚厚一疊,得到的結論和初次到訪金華廣福腫瘤醫院時劉建紅醫生給出的答案始終是一致的。

▲醫院門口圖源:受訪者供圖

確診結果一致,化療做了兩個週期,從金華到杭州,都是一樣的難熬,並不存在哪裡的化療會更“友好”一些,在杭州和上海的醫院裏,老包感受到的化療痛苦不比金華少半分。

每一次在外地就診,兒子都要請三天的假才能全程陪同,每一次都未缺席。

老包的耐性和時間一樣,慢慢被消耗著。雖然嘴上沒說什麼,但他在心裡默默比較後,心裡的天平已經在朝著金華傾斜——雖然尚未達到心裡那個非要回去不可的閾值。

2018年9月,老包在上海一家醫院住院接受治療二十多天,出院後病情迎來了一段短暫的平靜日子。這段“好日子”只持續了不到三個月。一次感冒巨咳引起的檢查,證實了依然是他體內的癌細胞在猖獗作怪——復發了。

老包第一次覺得,自己的人生失控了。

找尋生路

他不允許這種失控。

在過去的人生中,無論遇到什麼難題,老包幾乎都能找到解決辦法。

老包在農村長大,還是大集體生產隊的時候,他做生產隊隊長,開了十幾年的手扶拖拉機。1983年,趕上了分田到戶的好政策;1986年,老包回到農村去蓋了房。

和同輩人相比,老包算得上頗有經濟頭腦。嘗試過幾次生意經營,在跨過千禧年後,他的第一家生鮮量販店門店在蘇州落地。自此,生鮮生意一做就是20年,越做越大,店鋪開到了杭州、金華等地。

兒子也很爭氣,畢業後留校任教,打拼13年,事業正值上升期。他常常掛在嘴邊,兒子是他的榮耀。患病之前,他算得上是個意氣風發的“人生贏家”。

要說生意上經營十餘家連鎖店鋪帶給了他什麼,可能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他在自己的病情剛剛確診的時候,也並沒有覺得人生無望,束手無策,“腦子裡面沒有覺得很嚴重,想辦法找好的醫院想辦法治療就行,想辦法去找路”。腰包裏尚算得上“糧草充足”,這讓他稍稍有些底氣。

他自立自强慣了。在他的意識裏,沒有什麼難題是克服不了的——這次也不過是一個新的“問題”。然而在開始治療後,每每看到愛人在醫院陪護的時候,兒子兒媳一日三餐做好了送來醫院、下了班第一時間趕來的時候,習慣了作為家中頂樑柱的老包,一時間難以接受,自己要扯後腿了。

家人總是想要給他最好的治療,而老包的想法則相對不同。本著多瞭解的心態,他在不同的治療方案中暗暗比較,他總能情緒穩定地聽完每個醫生的建議,然後綜合評估、謹慎決策。

生意場上不是沒遇過風浪,這讓他即便是面對自己的病情,也能冷靜地坐下來算算帳,希望能尋求到一個更優解。

老包的腫瘤位置離氣管很近。這壓迫了他的病情,也提升了治療的難度,導致他的病灶沒法動手術通過開刀根治。基因檢測結果顯示,老包並未有驅動基因突變情况,靶向藥並不適合他。

▲發現肺部有問題的患者圖源:新華社

第二輪的求醫正值2019年的春天。聽聞有一種創新的肺癌療法——免疫療法剛剛被引入國內,綜合了各家醫生提出的治療方案,老包决定試試。這也是達到閾值前最後的那塊砝碼——劉建紅也曾給過他這一用藥建議。

▲人來人往的門診部圖源:新華社

於是兜兜轉轉,他最終決定回到金華廣福腫瘤醫院接受治療。

他深思熟慮過了,既然手術的治療管道在他身上行不通,拋開手術經驗這種變數較大的人為因素,藥物治療對於區域的要求或許並不苛刻。何况前期的診療經歷也證實了,金華廣福的診療水准、醫生素養都足以讓他接受到很好的治療。

並且,他不想再坐在候診室望著遲遲叫不到自己的叫號荧幕歎息,掰著手指頭盤算還有多久輪到自己了。對於癌症患者來說,長久的“等待”幾乎是在浪費生命。

在小城市找到“更優解”

事實證明,老包的找到了他心中的“更優解”。

在金華,包先生得到了他期待的一種相對理想狀態下的治療。醫生能够設身處地為患者考慮,也可以和他以輕鬆的不設防的管道溝通。每次複診之前只需要再跟醫生通過電話或者微信聯絡,“她定好我回去的時間。每次檢查結果也不隱瞞的,哪個地方好哪個地方不好的,都是一點不隱瞞的,需要注意什麼也每次給我交代得好好的。”

老包在金華生活了幾十年,對這裡再熟悉不過。他不再需要以醫院為家,只需要每3周來複診用藥,複診的時間很短,幾乎一個小時就能搞定踏上返程。他不需要再每次由家人陪同著就診,這讓他輕快了許多。

他不想成為家裡人的負擔,如果可以,他希望自己一直是那個“支柱”,他不能倒。

回到金華,對老包而言,是在家裡人的鼎力支持和他自己背負的自尊與驕傲之間尋找到的微妙平衡。他可以一個人解决複診的大小事,在他的觀念裏,至少在時間成本上,能給愛人和晚輩們省去很多麻煩。

在這裡治療,讓他徹底放下了心理包袱,也讓他的情緒在某種程度上被撫平。在這裡,他能够和醫生有更充分的溝通。

他的主治醫生劉建紅從業24年,接診過形形色色的肺癌病人。她語速和緩,聲音溫柔,笑起來有著天然的親和力。與病人相處時間久了,她深知溝通的重要性。

她也清楚,任何一個癌症患者,心理和生理上都已遭過一遍罪,這時候,醫生的態度至關重要。她告誡自己,“不要把自己弄得像高高在上的法官給病人判刑一樣,千萬不要。對於病人來講,他抱著一絲渺茫的機會找到你,想尋求解救,如果你把這扇門‘哢嚓’關了,他就徹底陷入黑暗當中看不到光明,覺得自己完了。切記任何時候都不要把病人往死路上推。”

她一直信奉,“安慰其實才是醫生的天職。”

▲工作中的劉醫生圖源:受訪者供圖

“癌”是個極為沉重的字眼。當癌症的診斷落在一個人身上,某種程度上,等同於被判了一個不知何時執行的“死緩”,是生命難以承受之重。此時,在整個診療的過程中,患者、家屬對於診療的信心與配合更顯重要。

肺癌治療的日常裏充滿著選擇、烦乱與平衡——治療方案的選擇,獲益與風險的烦乱,生存時間與生活質量的平衡,患者與家屬心裡的顧念……

“如果是我,我自己覺得哪個選擇更好?”她常常這麼自問。設身處地地為病人考慮,她會把所有治療方案的利弊逐個分析給病患或家屬聽,並為每個病人量身定制個體化的診治建議。

早一點幫助患者和家屬冷靜、理性地作出選擇,更快更積極地進入治療狀態,存活的幾率就會更高,高品質的生存可能性會更大,使患者及其背後的整個家庭支出的成本價值最大化,獲益亦最大化。

常有患者打電話給她諮詢問題,無論是工作日還是休息日,無論是病人或者家屬,總能得到劉建紅的應答。有的家庭經濟條件不太好的病人,為了表達淳樸的謝意,即便需要坐一個多小時的公車,也時不時地專程抱上兩個自家種的南瓜,拎一把剛摘的青菜或蕃茄,來到醫院送給她。

癌症患者們大多是醫院裏的“常客”,要經常和醫生見面,一來二去,劉建紅和患者以及患者家屬都成了朋友。

留住患者的“美麗人生”

兩年來,老包一直謹遵醫囑規範地用藥,身體狀態一直保持得很不錯,一天能走15000步,幹活完全不會覺得累,平日裏不像是個肺癌患者。如果不講,或許外人也難以看出來他身上潜伏著如此兇險的病灶。

老包現在對自己的生活狀態很滿意。他依舊忙於自己的事業,在各家門店兜兜轉轉,孫子的出生,又給他帶來了新的希望。他常自駕往返於金華和杭州兩地,一邊打理手頭的生意,一邊享受天倫之樂。

▲“兩代人”共亯快樂圖源:新華社

有遇到一樣病情的病友,聊起天來,他也會講起自己的故事鼓勵對方。不用再執著於追求大城市大醫院的醫療資源,要相信自己的醫生,也隨時保持自己的好心情。他也會把自己的用藥經歷分享給對方,然後再止不住地叮囑,“這個藥是適合我的,也一定要在適合你的基礎上才能用”,要相信醫生,他反復強調。

醫療水准在進步,戰勝癌症已不再遙不可及。癌細胞侵蝕後的生命續航能力邊界被不斷突破,每個人都有希望擁有更長的生存可能性,這背後是不斷發展的抗癌事業。

支撐人們與身體中的癌細胞和平共處的背景是,新的藥物正不斷被研製。傳統印象中基層醫院的治療水准正逐年提升。醫生手裡的工具、武器越來越多,可以打的“組合拳”更多,劉建紅對病人治療的情况越發有信心,也對未來充滿期待。

帶給患者更長的生命進度條,更高的生存質量,為患者帶去與大城市同等的生存希望,是劉建紅、也是以她為代表的基層重症醫生的未來願景,又何嘗不是病人與家屬的期待。在抗擊肺癌的過程中,醫生、患者、家屬三方其實是目標一致的命運共同體。

當下,這個目標正在變得觸手可及。越來越多的醫療資源在下沉,區域醫療資源與患者需求無法匹配的情况越來越少。醫學飛速發展的大時代下,當信任、支撐、無間配合和所向披靡發展著的醫藥生物科技要素齊備,區域差异漸漸被抹平,小城市與大城市間的那堵牆被慢慢推倒,生命的廊道正漸漸通暢。

*若您想瞭解更多有關疾病知識的資訊,請諮詢醫療衛生專業人士。

09-2023-CN-LAM-00167

*本文由默沙東提供支援

(專題)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