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大都市、特大城市是我國都市體系中的重要一環,在近年來我國經濟發展進入到轉型陞級新階段後,超大、特大城市對區域的帶動和引領作用日益增强。
那麼當前超大、特大城市有哪些呢?在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後,超大、特大城市名單有哪些變化?近日,由國家統計局提供的《經濟社會發展統計圖錶: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超大、特大城市人口基本情况》(下稱“圖表”),在2021年第18期《求是》雜誌上公佈。
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按照城區人口排序,全國現有超大都市7個,分別是上海、北京、深圳、重慶、廣州、成都、天津。特大城市增至14個,分別是武漢、東莞、西安、杭州、佛山、南京、瀋陽、青島、濟南、長沙、哈爾濱、鄭州、昆明、大連。
廣東坐擁兩座超大都市
城區人口是衡量都市規模大小的標準。根據國家統計局的說明,圖表中的城區人口指城區常住人口。而城區是指在市轄區和不設區的市,區、市政府駐地的實際建設連接到的居民委員會所轄區域和其他區域,不包括鎮區和鄉村。
根據2014年11月國務院發佈的《關於調整城市規模劃分標准的通知》,城區常住人口500萬以上1000萬以下的都市為特大城市;1000萬以上的都市為超大都市。
資料顯示,7個超大都市的城區人口規模都位於1000萬人到2000萬人之間。其中上海、北京和深圳這三大一線都市位居前三。位居第一的上海城區人口規模為1987萬人,占市域總人口的八成左右。上海作為整個長三角地區的龍頭都市,擁有大量的跨國企業以及上交所等金融機構,總部經濟、研發創新等十分突出,居民收入多年位居全國第一。
北京以1775萬人位居第二,深圳以1744萬人位居第三。值得注意的是,深圳在2012年GDP超越廣州成為全國經濟總量第三城之後,當前城區人口規模也超越了廣州,成為全國第三大都市,也是廣東第一大都市。
相比住建部於2020年底公佈的《2019年城市建設統計年鑒》中的數據,此次超大都市名單新增了1個,為西南的副省級都市成都。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資料顯示,成都常住人口總量達到2093.8萬人,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常住人口新增581.89萬人。這一增量在各大城市中僅次於深圳和廣州這兩個一線都市,並與第二名的廣州差距很小。成都新增的人口主要來自省內其他地市的人口流入,並主要分佈在成都的主城區內,囙此城區人口規模迅速擴大。
從7個超大都市的類型來看,包括了四大直轄市,以及深圳、廣州和成都這三個副省級都市。從地區分佈來看,7個超大都市分屬於四大城市群,其中,珠三角城市群有2個,即深圳和廣州;長三角城市群1個,即上海;京津冀城市群有兩個,為北京和天津;成渝城市群也有兩個,為成都和重慶。
如果從省份分佈來看,第一經濟大省廣東最多,有深圳和廣州兩個超大都市。而經濟總量位列第二、第三和第四的江蘇、山東和浙江都沒有超大都市。雖然廣東省內區域發展差距大,珠三角與粵東西北發展差距懸殊,但是廣東坐擁廣深兩座一線都市、超大都市。近年來,隨著經濟發展進入到新常態,中心都市、龍頭都市在產業轉型陞級過程中的引領作用十分突出。在廣深這兩大一線都市的帶動下,珠三角轉型陞級走在前列,對人才、人口也產生了强大的磁場效應。
七普人口資料顯示,十年來,廣東人口新增了2170.9萬人。占全國增量的30%。廣東增長人數幾乎與浙江、江蘇、山東三省合計新增人數相當。
廣東省體制改革研究會執行會長彭澎對第一財經分析,廣東是常住人口最多的省份,人口流入最多,並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在有限的空間下,也容易形成大城市。不過,在中心都市發揮重要引領作用的同時,也要加快周邊中小城市的發展,進而形成一個梯級合理的城市群,產業佈局、人口分佈等也會更加合理,也有利於進一步發揮中心都市的作用,超大都市要輻射帶動更多的周邊地區發展。
另外,從區域分佈來看,珠三角、京津冀和成渝都有兩個超大都市,而長三角城市群作為我國最大、經濟最發達的城市群,只有上海一個超大都市,這凸顯了長三角城市群的結構與其他三個都市群的最大不同,即城市群內中小城市十分發達,都市層級體系合理,結構清晰。
相比四大城市群,中部地區尤其是第一人口大省河南和長江中游的兩湖、安徽地區,作為農業發達、人口密集的區域,現時尚無一座超大都市。不過,這一局面很快將會改變。中部最大的都市武漢的城區人口規模已經達到了995萬人,位居全國第八,距離超大都市門檻僅一步之遙。
合肥蘇州為何沒入圍
超大都市之外,有14個都市城區人口處於500萬到1000萬之間,屬於特大城市。其中,相比住建部《2019年城市建設統計年鑒》中的數據,有5個都市晉級到特大城市行列,分別是佛山、長沙、哈爾濱、昆明和大連。
數量的變化,在很大程度上與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後,各大城市數據變化有關。其中,長沙與西安、成都一樣,作為强省會城市,七普後市域總人口數據猛增。
以長沙為例,資料顯示,長沙十年來市域人口共新增了300萬人,總人口突破千萬大關,達到1004.79萬人。這300多萬的人口增量,主要流入中心城區,2020年長沙城區人口達到555萬人,邁入到特大城市行列。
昆明也存在類似情况,十年來昆明新增了202.79萬人,這些人口也集中在主城區。
從區域分佈來看,14個特大城市中,有6個來自東部沿海地區,其中珠三角2個,為東莞和佛山這兩個製造業大市;長三角2個,是兩個經濟大省的省會城市南京和杭州;山東有2個,為副省級都市濟南和青島。中部地區有3個,分別是武漢、長沙和鄭州,全部位於京廣線大動脈上。西部地區有2個,為西安和昆明。東北地區有3個,為瀋陽、哈爾濱和大連,均為副省級都市。
其中,儘管東北近年來經濟發展放緩,但東北4個副省級都市中,已有3個成為特大城市。吉林大學東北亞研究院教授衣保中對第一財經分析,東北的工業化和城鎮化早,在改革開放前的計劃經濟時期,東北的都市發展的程度比東南沿海要好,當時這些大城市重工業多,產業工人多,囙此都市規模本來就比較大。
衣保中說,現如今,東北都市發展有一個特點,即極化效應比較明顯,主要產業和經濟活動集中在幾個副省級都市,中小城市和縣域經濟發展不怎麼好,人口外流比較多。
當然,城區人口規模的大小、都市的評級也跟都市的行政區劃和統計口徑有關。包括蘇州、合肥、泉州等都市雖然經濟發達,市域總人口多,但市轄區人口較少,有相當大一部分人口是分佈在下轄的縣市,即便有的下轄縣市建成區已經與市區連成一片,但這些地方的城鎮人口也沒納入到城區人口統計。加上市轄區尚有部分農業人口,囙此,此類都市的城區人口規模也受到影響。
這其中,“最牛地級市”蘇州GDP高居全國第6,市域總人口達到了1274.8萬人。但蘇州下轄昆山、張家港、常熟和太倉四個縣級市的人口合計就達到了603.27萬人,扣除這4個縣級市之後,蘇州市轄區人口只剩下671.5萬人。而在市轄區中,吳江區是2012年才撤市(縣級市)設區。此外還有,2001年2月,撤銷吳縣市,分設蘇州市吳中區、相城區。這些市轄區還是有不少農業人口,再扣除這些部分後,蘇州市的城區常住人口就不足500萬,也就還沒達到特大城市標準了。合肥等都市也存在類似的情况。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