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在長阪坡激戰中,諸葛亮只需要負一個次要責任,真正需要負主要責任的另有其人!
長阪坡之戰的經過
建安十三年(西元208年),曹操率軍南下荊州,準備一舉蕩平南方,實現南北統一,之後重塑華夏。同年八月份,荊州劉錶去世,阻擋曹操的最大對手去世,給曹操減輕了很大的壓力,因為劉錶的繼任者劉琮,是個軟蛋!
劉琮雖然是劉錶的兒子,但是劉琮這個人生性軟弱,根本不是個主公的料,就連他父親劉錶,其實都不看好他,曾經想讓劉備接替他的位置,成為荊州牧。在那種亂世,劉琮根本無力掌控大局,真正能够守護荊州平安之人,只有劉備!遺憾的是,劉備太過仁義,不願意接受劉錶的囑託,最終劉琮上位,快速地投降了曹操!
《魏書》:錶病篤,讬國於備,顧謂曰:“我兒不才,而諸將並零落,我死之後,卿便攝荊州。”備曰:“諸子自賢,君其憂病。”
劉錶辛苦經營數十年的荊州,就這麼被他兒子劉琮給送出去了,真是個敗家子!更為重要的是,劉琮投降的事情,根本沒跟劉備說,搞得曹操都出兵好久了,劉備才得知情况,最終急急忙忙的撤退,浪費了許多的時間。要是給劉備足够的時間安排,估計他也不會敗得這麼慘!
劉備撤退,想要進入襄陽,幫著劉琮一起抵抗曹操,結果劉琮無言面對劉備這個叔父,拒不見面。見劉琮堅決投敵,劉備只能自己先行撤退。由於曹操有屠城的惡名,所以荊州的不少人都自願跟著劉備一起走,這些都是老百姓,沒有高度的組織性,所以他們的加入,直接拖慢了劉備的步伐,使得劉備等人走了二十多天,還沒有到達目的地,而按照正常的速度,這段路程只有五六百裏,正常行軍七天便可到達。百姓的加入,拖累了劉備的行軍步伐,最終使得劉備在當陽長阪坡被曹軍給追上了。
曹軍追上劉備軍後,一頓狂砍,沒用多久,劉備大敗,只帶著諸葛亮、張飛、趙雲等數十人逃跑了。當陽之戰,以劉備大敗告終!
《三國志》:曹公以江陵有軍實,恐先主據之,乃釋輜重,輕軍到襄陽。聞先主已過,曹公將精騎五千急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餘裏,及於當陽之長阪。先主弃妻子,與諸葛亮、張飛、趙雲等數十騎走,曹公大獲其人眾輜重。
當陽長阪坡之戰,以劉備大敗而告終,而一場軍事失敗,總是需要有人負責的,於是不少人都在討論,此戰的慘敗,究竟應該是誰負責?諸葛亮作為劉備的軍師,名氣非常大,才能非常出眾,然而在此戰中,他卻沒怎麼露臉,只是和劉備等人一起逃離,於是不少人便認為諸葛亮應該為此戰負責!那麼情况真的如此嗎?
諸葛亮負次要責任
不可否認,諸葛亮在此戰中,確實應該要負責,不過什麼事都需要分一個主次,諸葛亮在此戰中,最多也就負個次要責任!為何這麼說呢?
1、諸葛亮曾兩次提出有效建議
在到達襄陽時,諸葛亮就已經知道劉琮這個人投降了曹操,所以他直接建議劉備進攻劉琮,佔據襄陽,並以此為根據地,統帥荊州眾將抵擋曹操。可以說,諸葛亮作為一個軍師,在此時已經盡到了自己的責任和義務,接下來就看劉備這個主公如何抉擇了,畢竟諸葛亮只是個軍師,只有建議權,真正拍板的人還是劉備!遺憾的是,劉備拒絕了。
劉備離開襄陽後,荊州眾人懼怕曹操的屠城行為,感念劉備的仁義,於是大家自發地跟隨劉備,想要逃離曹操。這個時候又有人建議劉備,應該拋下這些百姓,儘快撤離。史書中並沒有說這個向劉備提建議的人是諸葛亮,但是本文認為諸葛亮作為軍師,戰畧眼光應該是非常長遠的,他應該是知道帶著老百姓,會拖慢軍隊的行進速度的,所以本文認為,向劉備提建議的人,很可能是得到了諸葛亮授意之人。
事實上,拋下百姓,帶著軍隊撤離,是一個非常明智的選擇。因為當時劉備的軍隊並不多,根本不足以保護百姓的安全,而且隨著百姓的加入,軍隊的行進速度勢必會變得緩慢,更為重要的是,一旦被曹軍追上,曹軍很可能會默認這些追隨劉備的百姓乃是敵人,對他們進行軍事打擊,也就是說,這些老百姓跟著劉備的風險更大!
劉琮是主動投降的,這意味著荊州並沒有進行激烈抵抗,並沒有造成曹軍的重大傷亡,所以曹軍是不太可能對荊州地區進行屠城的,畢竟一個和平安穩的地方,更加有利於曹操的統治!而一旦荊州百姓跟著劉備,角色會自動切換為曹操的敵人,那麼一旦被曹軍追上,他們就是待宰的羔羊,是曹軍的戰利品,而並非是荊州的良民!
遺憾的是,這樣一個既可以保護荊州百姓,又可以保護劉備軍隊的兩全之策,也被否了!
《三國志》:或謂先主曰:“宜速行保江陵,今雖擁福斯,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先主曰:“夫濟大事必以人為本,今人歸吾,吾何忍弃去!”
從上面的兩件事情我們可以看到,諸葛亮在戰前,其實已經提出了能避免長阪坡戰敗的建議,但是劉備並沒有聽取。劉備畢竟是主帥,諸葛亮只是個軍師,所以說此時的諸葛亮是沒有任何責任的!
2、諸葛亮唯一要負的責任
不過話說回來,諸葛亮當時已經算是劉備集團的核心成員了,所以說如果諸葛亮在此戰中不負擔任何責任,那也是說不過去的,但種種迹象表明,從劉備開始撤退時,諸葛亮就基本沒有犯錯的。所以要找諸葛亮的責任,只能找劉備撤退前的事情了,而這裡面,諸葛亮確實犯下了一點小錯誤,那就是情報缺失!
有人說,打仗打得是猛將的對決;也有人說,打仗打得是軍隊的拼殺;還有人說,打仗打得是國家的實力,背後的支撐;但本文認為,打仗其實打得是情報,打得是資訊差!只要在情報上佔據優勢,獲得足够的資訊差,自己知道的敵人不知道,敵人的知道的,我比他知道的更多、更深,那麼自己就完全可以立於不敗之地!遺憾的是,在此戰中,諸葛亮在情報上的收集,還是差了一點!
劉備投靠劉錶後,被劉錶安置在樊城,說白了劉錶其實就是想讓劉備幫他抵擋曹操。劉備和曹操是一對老冤家了,就算他投靠劉錶後,也曾和曹操的手下有過多次的交手,所以按照正常思維來看,劉備集團應該是非常關注曹軍的動向!諸葛亮作為劉備的軍師,屬於劉備集團的核心成員,專門負責出謀劃策,他應該是更加瞭解曹軍的動向,然而曹操率軍南下的消息,諸葛亮壓根不知道,直到曹軍都到達宛城了,諸葛亮才得知這個消息,由此可見諸葛亮的情報工作,確實出了點問題!
諸葛亮表面上是個窮書生,但實際上他在荊州的背景非常强!荊州名士黃承彥是他的岳父,黃承彥又是名士蔡諷的女婿,劉錶的連襟,由此可見諸葛亮是完全可以和荊州的那些世家大族搭上線的,他是可以獲取更多的情報的!然而當荊州的世家大族都已經跟著劉琮投降了曹操時,諸葛亮卻還不知道曹操已經率軍南下了,這不得不說是諸葛亮的失職。而這,也是諸葛亮應該負擔的次要責任!
劉備負主要責任
其實看完諸葛亮在此戰中的表現,我們基本就可以知道,為啥劉備應該負主要責任了?
1、劉備乃是統帥
諸葛亮再厲害,他也只是個軍師,只是提建議的,真正拍板定調的還是劉備,劉備乃是整個集團的總負責人,軍隊出問題了,打了敗仗,自然應該是劉備來負主要責任了!比如一家公司虧損了,你不能去怪手底下的員工吧?要怪只能怪公司的老闆啊!
2、劉備仁義過頭了
劉備因為仁義,不願意攻打劉琮,導致荊州全境快速淪陷;劉備因為仁義,答應帶著百姓們一起逃離,結果給大家帶來了殺身之禍!表面上看,劉備確實仁義,但是我們從結果來看,劉備的仁義行為,卻帶來了非常大的惡果!
原本荊州是可以抵擋的,大家不至於淪為板上魚肉,但劉備為了虛名,不願意進攻劉琮,這就是典型的有小仁義而無大仁義;原本劉備可以拋下老百姓自己逃離,這樣老百姓不會被曹軍當作敵人對待,劉備手下也能安全撤離,但是劉備為了虛名,又做出了錯誤的選擇,這也是典型的有小仁義而無大仁義!說白了,劉備的這兩個行為,雖然表現的仁義,但這都是他的個人層面,放到大的層面,他的所作所為,對那些百姓來講,其實是一場災難!
在實力不允許的情况下,濫施仁義,其實只不過是麻痹了自己,害了眾人而已!
3、劉備軍事能力有問題
帶著百姓逃走,原本7天可以走完的路,結果走了20天,才走了百分之六十,很明顯,這種速度太慢了!劉備為啥不加快眾人的步伐呢?很明顯這就是因為他軍事上的短視,他認為曹操不可能這麼快就追上來,哪知道他想錯了,曹操極為果斷,日夜兼程,只用了一天便追上了劉備!試想一下,要是劉備也有曹操的這種果决,有曹操的這種軍事能力,他怎麼可能被曹操追上?此戰怎麼會敗得這麼慘?
結語
綜合來看,長阪坡激戰,曹操縱兵五千擊破劉備十萬,諸葛亮應該只需要負一個次要責任,這便是情報收集工作沒做好,以至於後面慌慌忙忙的。此戰真正應該負主要責任的人,乃是劉備!是劉備的“假仁假義”、軍事能力不足,才導致了此戰的大潰敗!
(本文主要參攷《三國志》)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