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有龍:讓寧夏枸杞“紅”遍大江南北

宁夏 71℃ 0
摘要:曹有龍帶領團隊常年駐紮在人迹罕至的地區,他們先在中寧縣的戈壁灘上成功種出6000畝枸杞,隨後又在吳忠市紅寺堡區、寧夏中衛市璽贊枸杞莊園順利育出“一片紅”。歷經7年時間,他們成功實現了讓枸杞“上山”的目標。在寧夏,一提到枸杞研究,大家都會不約而同地想到一個人。曹有龍出生在寧夏中寧縣,這是一個枸杞種植歷史超過600年的地方,有著“中國枸杞之鄉”的美譽。

曹有龍在試驗田查看枸杞育苗及生長情况受訪者供圖

曹有龍帶領團隊常年駐紮在人迹罕至的地區,他們先在中寧縣的戈壁灘上成功種出6000畝枸杞,隨後又在吳忠市紅寺堡區、寧夏中衛市璽贊枸杞莊園順利育出“一片紅”。歷經7年時間,他們成功實現了讓枸杞“上山”的目標。

世界枸杞看中國,中國枸杞看寧夏。在寧夏,一提到枸杞研究,大家都會不約而同地想到一個人。

他長期從事枸杞新品種選育及栽培工作,帶領團隊搭建起國家級枸杞研發平臺,建成世界唯一的枸杞種質資源圃,獲得國家新品種保護10個,審定良種3個,其中“寧杞7號”累計推廣種植面積108萬畝、產值200億元。

最近,他的團隊傳出好消息。歷經10年,他和團隊繪製出世界首個枸杞遺傳圖譜和物理圖譜,注釋出716個枸杞特有基因,研究成果於6月3日在英國學術期刊《自然》子刊《通訊—生物》上發表,這標誌著寧夏枸杞基礎理論研究已站到了世界最前沿。

他,就是寧夏農林科學院枸杞科學研究所所長曹有龍。

今年“七一”前夕,“全國優秀共產黨員”表彰名單公佈,曹有龍榜上有名。“黨和國家給我的榮譽太多了,我愈發有種如履薄冰的敬畏感。如何能讓更多重大的科技成果落戶寧夏,這是我最看重的事。”他說。

幼時便對枸杞情有獨鍾

曹有龍出生在寧夏中寧縣,這是一個枸杞種植歷史超過600年的地方,有著“中國枸杞之鄉”的美譽。

“小時候,我就很喜歡枸杞,常跟小朋友到地裏玩,揀大的枸杞吃,覺得非常甜。”曹有龍回憶道,“那時,我觀察到枸杞有紅的還有黃的,有的上面還長了很長的刺。它們怎麼長得如此不同,我很好奇。”

1983年,曹有龍考入四川大學生物系,專業是植物學。帶著兒時未解的疑惑,他特別專注於植物生理形態和植物遺傳方面的學習,基本弄清了枸杞形態各異的原因。

4年後畢業回到家鄉,曹有龍被分配到寧夏農林科學院,從事土壤肥料和栽培方面的研究工作。然而,他發現自己的知識儲備無法勝任當時的科研工作,於是决定繼續求學。

曹有龍一路刻苦鑽研,終於在2000年取得了四川大學博士學位。求學期間,他的研究涉及植物細胞、基因等領域,並且一直都把枸杞作為實驗對象,由此全面掌握了枸杞的特質。此後,他又在香港大學和中國科學院進一步深造,這些經驗都為他之後的枸杞研究奠定了深厚的基礎。

學業有成的曹有龍開始在業界嶄露頭角,他收到了很多組織拋出的橄欖枝。除了北京大學、四川大學等國內知名高校,連美國高校也向他發來博士後的邀請函,條件都相當优渥。

然而,曹有龍最終做出了一個令所有人都吃驚的選擇——回原組織。

“研究了這麼多年枸杞,我割捨不下,還是想回來幹點啥。”曹有龍笑著說。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寧夏枸杞的發展用曹有龍的話說,可謂是“舉步維艱”。到了1994年,寧夏全域內種植面積還不到3萬畝。彼時,老一輩的研究工作者大多受知識、設備和科技限制,難以對枸杞進行深入研究,從而無法真正解决寧夏枸杞的發展難題。

曹有龍希望,自己能出一份力。

在戈壁灘上種出“一片紅”

曹有龍的枸杞之路,從培育新品種開始。

在組織的支持下,他帶領科研團隊培育出了“寧杞5號”“寧杞7號”“寧農杞9號”3個新品種,打破了“寧杞1號”孤軍奮戰40年的局面。其中,“寧杞7號”以果實顆粒大、商品等級率高的顯著優勢,快速成為最受市場歡迎的寧夏枸杞品種。

然而,“寧杞7號”的推廣最初並不順利。

在曹有龍的老家中寧縣,老百姓並不看好這一新品種。於是,曹有龍給了哥哥500棵“寧杞7號”種苗,讓他種上兩畝地,但哥哥將信將疑,只種了兩分地。

沒想到的是,到了秋天,這兩分地上長出來的枸杞又大又紅,驚豔了全縣上下。

由此,“寧杞7號”逐漸打開市場,也為後來枸杞種質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有了好苗子,怎麼種植是關鍵。

“枸杞種植要實現標準化操作,必須要讓機器在地裏快速、準確、規模化工作,從而降低勞動力成本。”曹有龍反復強調。

此外,他也深刻地認識到,利用有限的耕地資源擴大種植枸杞的面積,是不實際的,這可能會損害農民的利益。為了實現枸杞種植大範圍推廣,曹有龍及其團隊决定另闢蹊徑,到戈壁灘、沙漠、鹽鹼地上進行枸杞種植研究。

於是,曹有龍帶領團隊常年駐紮在人迹罕至的地區,他們先在中寧縣的戈壁灘上成功種出6000畝枸杞,隨後又在吳忠市紅寺堡區、中衛市璽贊枸杞莊園順利種出“一片紅”。歷經7年時間,他們成功實現了讓枸杞“上山”的目標。

枸杞要種出來,更要活下來,這成了之後的研究重點。

為了提高枸杞繁育成活率,曹有龍帶領團隊研發出微型扡插快繁技術,即利用從樹上剪下來的嫩枝進行扡插育苗,不僅使種植效率大幅度提高,而且使枸杞繁殖成活率從過去的30%提高到了80%以上。

“我們很欣慰,微型扡插快繁技術不但保證了新品種快速成活,還解决了病菌污染、溫控等突出問題。”曹有龍說。

此外,曹有龍帶領團隊成員深入新疆、青海、內蒙古等枸杞野生分佈區以及美國、韓國、日本等國,系統收集了2000餘份枸杞種質資料,創建了分子標記與錶型相結合的綜合評價體系,構建枸杞重要性狀的錶型資料庫,建成了世界資源最豐富的國家枸杞種質資源圃和種質基因庫。

注重調動團隊成員積極性

曹有龍團隊對枸杞種植的全面攻關,使寧夏枸杞有了質的飛躍。

由於顆粒大、口感好、無農藥和無重金屬殘留等顯著優勢,如今寧夏枸杞已通過歐盟600多項檢測標準認證,還“走”出了國門,遠銷海內外。

下一步,寧夏枸杞該怎麼發展,曹有龍認為首要任務還是加大科技創新、培育優質新種。

“需要注意的是,科研人員要把發展特色枸杞資源作為重點,深入研究選取科技和方法,以具有藥用和食用功能的枸杞為對象,研發醫療保健產品和藥品,推動人類身心健康的發展,從而使枸杞產業化不斷陞級。”曹有龍說。

曹有龍坦言,寧夏枸杞要想走上快速發展之路,除了要解决培育良種、樹立優質品牌等問題,團隊和平臺建設也非常重要。

最早白手起家時,曹有龍就將目光瞄準了爭取國家科研專案。2006年,他拿到了國家發改委的重大專案——大果枸杞新品種繁育及示範推廣,種植基礎設施由此得到了極大的改善;2007年,他組建了寧夏枸杞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009年,他組建了國家枸杞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年時間成功實現“三級跳”。

通過這些平臺,曹有龍與枸杞研究專家以及全國各地科研院所、企業建立了合作,在全國打響了寧夏枸杞的名號。

如今,曹有龍的枸杞研發團隊已從7人發展到30餘人,加上週邊人員,一共有100多人。調動團隊成員的積極性,是他帶隊的總方針。

曹有龍不僅注重挖掘團隊成員的潜能,還鼓勵他們繼續深造。他拍著胸脯向大夥兒保證:“你儘管去學,不要有後顧之憂,所有費用組織掏!”

“現在帶出來的團隊成員有兩大特點,第一是為人誠實、第二是善於創新。”對此曹有龍感到非常欣慰。

這一群平均年齡40歲的研究者,正滿腔熱血地為寧夏枸杞增添新的活力。

作者:科技日報記者王迎霞趙媛

來源:科技日報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