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齒每天嘗盡酸甜苦辣,但我們總是無情地傷害它。
牙齒這麼金貴,別等到出現問題,才喊後悔。
下麵10個傷害牙齒的壞習慣,現在就改掉吧!
你拿著牙刷,是不是就像握著鋼鋸一樣,橫著刷牙?
以後千萬別這麼做了!
長年累月,你會成功地將牙齒“鋸”出一條很深的溝,導致牙齒敏感,遇到冷熱刺激更明顯。
你刷牙是不是草草了事?
刷牙是個功夫活,除了方法要正確,每次還要刷够3分鐘。
長時間敷衍的話,沉積在牙齒上的牙菌斑就會很難清理乾淨,慢慢就會引起蛀牙。
記住,你不是在敷衍牙醫,而是在糊弄自己!
你買牙刷是不是就喜歡硬的?
硬毛牙刷容易損傷牙齒、牙齦,時間久了會導致牙齒磨損、牙齦萎縮[1]。
買牙刷時可以摸一摸樣品,選擇刷毛偏軟的牙刷。
牙刷一定要每3個月換一次!
超期服役的牙刷上,也會有菌斑沉積。
用它刷牙,還不如用馬桶刷!
刷毛也會嚴重變形,清潔效率降低。
一年換下來的牙刷,花不了你100塊錢。但你把牙齒糟蹋壞了,看一次牙醫要付出幾十倍的代價,還要忍受痛苦。
這筆賬算的,何苦呢!
早上刷牙,基本人人都能做到。
畢竟都是要臉的人,害怕一夜積攢的口臭傷人。
臨睡前,不刷牙的理由總是很多。
這個壞習慣對牙齒的傷害非常大!
當你睡覺時,唾液分泌量减少,口腔自潔能力變差,一夜醒來,你的嘴巴就像個垃圾桶,成群結隊的細菌在裡面開舞會。
尤其是睡前吃了零食或喝了牛奶,簡直就是給細菌特供的自助亱宵。
它們會分解這些食物殘渣,然後生產酸性物質,腐蝕牙齒。
睡前懶這麼一下,活生生把你的櫻桃小口變成垃圾桶!
吃肉、吃芹菜、吃金針菇等食物後難免塞牙,很多人會拿出牙籤,張開嘴巴就是一頓猛如虎的暴力操作。
牙籤那麼粗,牙齒可受不了!
摳來摳去,食物渣子還擠在牙齒之間不肯出來,牙齒倒是遭了殃。
時間久了,可能會導致牙齦萎縮[2]。
都2021年了,別再用牙籤了,還是用牙線吧!
會正確使用牙線,是一名新時代乾飯人的必備技能哦。
第一步:取出一小段牙線
第二步:把牙線纏在手指上
第三步:輕輕滑入兩顆牙齒之間,上下滑動
碳酸飲料、瓶裝果汁等,平時偶爾喝一點不礙事,但經常喝可能會導致牙齒被腐蝕變色、脫礦變脆[3]。
至於讓你變胖,就不是我們牙醫管得了的。
總之,少喝點甜飲料吧,你的牙齒和全身都會感激你。
偶爾喝一次,記得喝完漱口。
很多人非常愛吃甜食,特別是果丹皮、巧克力這些粘了吧唧的,經常會粘在牙齒表面,再靈巧的舌頭都舔不掉它們。
如果吃完不及時漱口或刷牙,粘在牙上的甜食殘渣就會成為細菌的食物,被分解產生酸性物質,進而腐蝕牙齒,大大新增牙齒齲壞的風險。
生活這麼苦,需要一點甜。
但一點就夠了,千萬別多吃,吃完要漱口!
否則,等到牙壞了,你的生活就更苦了。
喝啤酒沒找到開瓶器?拿牙咬!
手勁小擰不開宝特瓶?拿牙擰!
食品包裝袋撕不開?拿牙撕!
縫完衣服沒找到剪刀?用牙把線咬斷!
你的牙齒不是萬能工具!
這樣做看似方便,但久而久之,牙齒會出現看不見的裂紋(牙隱裂),甚至突然崩碎。
答應我,讓你的牙齒回歸它本來的職能,只用它去粉碎食物好不好?
人的習慣有多可怕?牙齒是最知道的。
因為有的人總習慣用一側的牙齒嚼東西,這一側牙齒往往會磨損嚴重。另一側牙齒磨損較輕,導致兩側牙齒磨損不對稱,時間久了,臉看上去也會變歪。用進廢退就是這個道理。
要有意識地用兩側牙齒交替咀嚼食物,不能只臨幸一邊哦。
從不洗牙,也不看牙醫,對牙齒的傷害最大!
偶然看到牙上有個小黑點(輕微齲齒),但你沒在意,拖著拖著就可能變成蛀牙。現在看牙可貴了,真是折了牙齒又賠錢呀!
還有人覺得,“洗牙就是騙錢”,結果牙結石越積越多,壓迫牙齦萎縮,牙槽骨吸收,最終牙齒一顆一顆脫落。
洗牙能及時清理掉牙齒表面的結石,避免牙齦炎、牙周炎和牙齒鬆動脫落。
至於“洗牙會把牙齒磨薄”,純屬謠言!
建議每3~6個月進行一次口腔檢查,每半年洗一次牙,可以提前在網上預約掛號,也可以去正規口腔診所。
這10個壞習慣你中了幾個?
在評論區告訴我們吧!
也歡迎分享這篇文章
給你身邊不愛護牙齒的人
參考文獻
[1]Bado FMR,Rebustini F,Azzi RG,Ferreira LCM,Souza GA,Jamieson L,Mialhe FL.Cien Saude Colet. Cross-cultural adaptation and validation of the Self-efficacy Scale to Brush Teeth at Night. 2020 Nov;25(11):4401-4410.
[2]Akhionbare O,Ehizele AO. Use of dental floss: opinion of present and future oral health workers. Odontostomatol Trop. 2016 Dec;39(156):40-8
[3]碳酸飲料對牙齒的影響[J].口腔護理用品工業,2015,25(06):39.
*本文內容為健康知識科普,不能作為具體的診療建議使用,亦不能替代執業醫師面診,僅供參考。
*本文版權歸騰訊醫典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媒體轉載,違規轉載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歡迎個人轉發至朋友圈。
*歡迎微信蒐索並關注公眾號“騰訊醫典”,獲取更多健康科普知識。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