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售樓處看房,自己的人臉資訊被“無感”抓拍,出入居住的社區,被要求強制“刷臉”……在資訊時代,人們在享受科技帶來便利的同時,也面臨著人臉數據等公民個人資訊被濫用的焦慮和困擾。與之相伴的,是公眾對强化人臉資訊保護的呼聲漸高,期待搭建更完善的個人資訊保護體系。
今年7月,最高法出臺《關於審理使用人臉識別技術處理個人信息相關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幹問題的規定》(下稱《規定》),針對實踐中反映的突出問題,對人臉識別技術的應用從法律層面進行規制。不久前剛剛出臺的個人資訊保護法,也設立專章對敏感個人資訊的處理原則進行規範。保護公民個人資訊的法律網正在逐漸織密。
你的臉可能正在被“偷走”
與其他個人資訊相比,人臉資訊更為特殊。上海市奉賢區檢察院第一檢察部主任、檢察官顧斌告訴記者,人臉資訊具有唯一性和不可更改性,能準確真實地識別資訊主體。這也决定了一旦被洩漏或不當利用,後果將不堪設想。
上海市奉賢區檢察院辦理的一起侵犯公民個人資訊刑事附帶公益訴訟案庭審現場。
奉賢區檢察院曾辦理過一起侵犯公民個人資訊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案件當事人利用非法開發的手機App,竊取手機用戶相册中的照片。顧斌是該案的承辦檢察官之一,談到由此帶來的危害,他表示:“犯罪分子利用盜取的人臉資訊製作成動態視頻,破解人臉識別驗證程式,結合竊取的聯繫方式、家庭住址等資訊,極易引發侵害隱私權、名譽權的違法行為,甚至盜竊、金融詐騙等犯罪行為。”
在實踐中,當人臉資訊被濫用或竊取,想要維權,卻常常面臨取證難的問題。
廣東省惠州市檢察院檢察官鐘秀婷以辦理過某售樓處非法安裝人臉識別系統公益訴訟案為例解釋,涉案售樓處人臉資訊識別系統使用量大,覆蓋面廣,且具有非接觸性的特點,可以遠距離獲取人臉資訊。同時,設備安裝隱蔽,售樓處僅在入口張貼“進入視頻監控”標識提示客戶,不知情的人以為只是簡單的監控系統。系統採集的資訊通過互聯網送至後臺資料庫,由專人掌握,如此隱蔽的路徑很難取證。對於普通人而言,舉證更加困難。
法律保護架構逐步搭建
值得注意的是,針對舉證難問題,最高法此前出臺的《規定》對舉證責任進行了更合理的分配。
在民事領域,“誰主張,誰舉證”是一般情况下的舉證規則。《規定》充分考慮雙方當事人的經濟實力不對等、專業信息不對稱等因素,在舉證責任分配上給資訊處理者更多的舉證責任。“也就是說,在涉及對人臉資訊的處理時,只要資訊處理者具有特定的情形之一,即認定存在侵害自然人人格權益的行為。這是比較合理的。一般情况下,企事業單位違規處理你的資訊,又怎麼會向你提供處理過程的相關證據呢?”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勞東燕認為,關於人臉資訊的保護,“司法解釋作出了很大努力。”
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一些代表、委員也對人臉資訊保護問題非常關注。全國人大代表、臺盟廣東省委副主委、暨南大學管理學院會計系教授盧馨曾建議相關部門清理整頓非必要的人臉識別,明確規定人臉識別使用範圍。最高法的司法解釋明確強制“刷臉”屬於侵權行為,行為人需承擔相應法律責任。個人資訊保護法也明確要求,在公共場所安裝圖像採集、個人身份識別設備,應設定顯著的提示標識;所收集的個人影像、身份識別資訊只能用於維護公共安全的目的。“這實際上對於人臉數據等個人資訊的保護更充分了。”盧馨說。
針對一些App通過強制捆綁等不合理管道索取人臉資訊等公民個人資訊的問題,《規定》和個人資訊保護法都明確了“單獨同意規則”,即App如果想要處理人臉資訊等敏感資訊,需要單獨征得用戶的同意。“如果用戶針對敏感資訊的部分選擇不同意,個人資訊處理者不得拒絕提供產品或者服務。”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石佳友對記者解釋道。
儘管法律層面對人臉資訊保護的規定更加清晰具體,對資訊收集的原則更為明確,然而回到現實生活中,某些場合對人臉資訊的收集仍然存在爭議。勞東燕注意到,某些高校的門禁也使用了人臉識別系統。“本校的師生進出校門,如果不想‘刷臉’的話,就不被允許進入,校方往往並未提供其他的選擇。”個人資訊保護法強調處理個人資訊應當遵循合法、正當、必要和誠信原則,並要求採取對個人權益影響最小的管道,進出大學校園實行人臉識別,這種對生物資訊的收集是否正當必要?勞東燕持保留態度。她認為,有必要嚴格限定人臉識別的適用場景,從源頭進行控制,對人臉資訊的收集持謹慎態度,而不是當資訊已經被廣泛收集後,才從後端加強監管。同時,針對侵犯公民人臉資訊的涉案組織,勞東燕建議,可以考慮採用重罰的管道,“通過個案的辦理真正起到警示作用,讓違法者不敢再犯。”
圍繞更好地保護人臉資訊,全國政協委員、北京金台律師事務所主任皮劍龍則從强化行政監管機制、完善行業自律監督發表了觀點。他建議,政府相關部門設立內部隱私機构或協力廠商定期對人臉識別數據進行檢驗,同時陞級相關科技設備,保障用戶的隱私安全性。一旦發現有企業違法訪問的情况,立即採取有效措施進行制止。同時,各行業也應製定相關隱私條例或企業政策,以清晰、明確的管道公佈,告知收集的數據用途、數據收集的來源、數據是否會被分享等相關資訊,形成行業統一規範,杜絕不良收集等行為。
檢察機關對侵犯公民人臉資訊“亮劍”
公民在遇到個人資訊被非法收集和處理時,面對的往往是一個組織化的、專業的資訊處理機构,個體由於專業知識受限等原因,力量非常有限。“囙此,檢察機關開展個人資訊保護領域的公益訴訟很有意義。”勞東燕說。
據瞭解,個人資訊保護法專門設立公益訴訟條款,明確將個人資訊保護納入檢察公益訴訟法定領域。對此,8月21日,最高檢下發《關於貫徹執行個人信息保護法推進個人信息保護公益訴訟檢察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級檢察機關深刻領會個人資訊保護法設定公益訴訟條款的重要意義,進一步增強檢察履職的責任感和緊迫感,切實加大辦案力度,推動公益訴訟條款落地落實。
此前,圍繞個人資訊保護領域公益訴訟,最高檢發佈了個人資訊保護領域典型案例加强對下指導,各地檢察機關也在辦案實踐中積累了一定經驗——
廣東省江門市部分社區違規設定人臉資訊識別門禁系統存在洩漏個人資訊風險,江門檢察機關採用“公開聽證+檢察建議”的管道督促行政機關依法履職,保護業主個人資訊安全;針對媒體曝光深圳市龍華區某店鋪違規安裝人臉識別監視器,未經同意收集消費者人臉資訊,龍華區檢察院開展了關於人體生物學特徵採集識別系統使用情况公益訴訟專項監督行動;江蘇省蘇州市相城區檢察院針對轄區多家售樓處違規利用人臉識別系統收集資訊,向相關部門發出檢察建議,持續跟踪監督,確保檢察建議做到剛性。
“開展個人資訊保護領域公益訴訟,也是順應了新時代人民群眾的司法需求。”皮劍龍表示,希望檢察機關不斷完善個人資訊保護公益訴訟體制機制,“努力做到實踐發展到哪裡,監督保護就跟進到哪裡。”
在注重開展公益訴訟檢察工作的同時,勞東燕和石佳友還建議檢察機關加大對侵犯公民個人資訊犯罪的打擊力度,發佈相關典型案例,通過個案辦理推進個人資訊保護,引領社會法治觀念。
(林中明、韋磊對本文亦有貢獻)
廣東:公益訴訟開啟“護臉”模式
廣東省惠州市兩級檢察機關幹警到某售樓處開展人臉資訊保護公益訴訟案件“回頭看”。
不久前,廣東省惠州市檢察院聯合相關行政部門,對該市部分售樓處非法安裝人臉識別系統整改情况進行“回頭看”,經查看,涉案售樓處均已整改完畢。
今年“3·15”晚會上,多家知名企業違法採集人臉數據事件被曝光引起社會關注。得知情况後,廣東省檢察院立即梳理相關線索,鼓勵其他地市檢察機關蒐索本地媒體曝光的違法採集人臉數據的新聞線索,全省檢察機關對部分轄區社區、房地產售樓部、商場、培訓機構等安裝人臉識別系統的場景深入摸排。截至7月,全省共排查線索317條,惠州、江門、佛山、肇慶、廣州、珠海、韶關、揭陽8個地市檢察機關啟動行政公益訴訟程式,立案249件,辦理訴前程式案件34件。
自2020年以來,廣東省檢察機關針對公民個人資訊受侵害的情况進行摸底,並於今年1月開展個人資訊保護領域公益訴訟專項工作,重點對違法違規採集人臉數據、指紋等生物資訊的違法行為展開監督。今年3月1日,針對惠州市部分房地產售樓處未經消費者同意,採集消費者人臉資訊的情况,惠州市檢察院成立專案組,部署開展全市房地產領域個人資訊保護專項監督行動,啟動市、區縣兩級檢察院一體化辦案機制,統籌各區縣院開展初查。3月5日至22日,該市檢察機關分別對17個負有監管職責的行政組織發出公益訴訟訴前檢察建議。
收到檢察建議後,相關組織出臺方案,開展打擊侵害消費者個人資訊違法行為專項行動,督促涉案企業限期自查自糾。截至今年5月,惠州市相關組織共聯合排查在售項目651家次,督促涉案售樓處全部按要求徹底整改,删除非法採集資訊99726條,向經營者、消費者進行文宣教育和維權引導2000多人次。5月下旬,惠州市檢察院分別聯合該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市場監督管理局開展“回頭看”,對全市7個縣區24個在售樓盤進行抽檢,經確認均整改到位。
為確保整治效果,惠州市檢察院邀請市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人民監督員、人臉識別技術專家、相關行政機關、市房地產業協會、市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和房產企業代表召開公開聽證會,廣泛聽取意見。聽證會上,參會的行政機關代表分別結合各自職能,針對加强保護消費者資訊安全、劃定消費者資訊採集“紅線”、統一規範房地產銷售資訊採集管理等發表意見。此外,參會人員就如何聯合開展全面排查,採取有力措施規範人臉識別資料獲取,形成常態化監管機制達成共識。
“個人資訊保護關乎人民群眾切身利益,惠州市檢察機關充分發揮公益訴訟職能,積極主動作為,通過和相關部門溝通協調,形成保護公民個人資訊的合力。”參加聽證會的惠州市人大代表羅歌表示。
該市政協委員楊健華表示,利用人臉識別系統非法收集個人資訊危害性大,容易引發刑事犯罪,惠州市檢察機關率先行動,提起公益訴訟意義重大。“下一步,我希望相關部門形成合力,探索出臺規範性檔,使惠州的個人資訊保護工作走在廣東甚至全國前列。”他說。
上海奉賢:警惕“顏值檢測”守護個人資訊安全
近日,由上海市奉賢區檢察院辦理的一起侵犯公民個人資訊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公開宣判,庭審現場全程網路直播引起公眾關注。庭審結束後,奉賢區檢察院組織開展聽庭評議活動,邀請參與旁聽的上海市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人民監督員等參加。
2020年6月至9月,上海某網絡科技公司程式師李某製作了一款能够非法竊取手機相册照片的“駭客軟體”,將其偽裝成“顏值檢測”軟件,在某網站發佈,提供免費下載。用戶安裝該軟件後,未經授權,軟件就能竊取用戶手機相册照片並自動上傳存儲至服務器後臺。經查,該軟件共竊取照片1751張,其中部分照片含有人臉資訊、自然人姓名、身份證號碼、住址等100餘條公民個人資訊。此外,李某還從非法通路購買含有QQ帳號、車房借貸等重要資訊的“資料庫”。出於炫耀,他將這些資訊資料免費分享到某QQ群並提供下載。經鑒定,該資料庫包含公民個人資訊共計8100萬餘條。
今年8月,奉賢區檢察院以李某涉嫌侵犯公民個人資訊罪向該區法院提起公訴,並提起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檢察官認為,被告人李某違反國家有關規定,非法獲取並向他人提供公民個人資訊,涉嫌侵犯公民個人資訊罪。李某的行為同時侵犯了不特定多數人的個人隱私及個人資訊安全,損害了社會公共利益,請求法院判令李某在國家級新聞媒體上公開賠禮道歉,下架並删除“顏值檢測”軟件及相關程式碼,删除存儲的公民個人資訊並註銷侵權所用QQ號。
8月23日,奉賢區法院對該案公開審理,當庭作出一審判決,以侵犯公民個人資訊罪判處李某有期徒刑三年,緩刑三年,並處罰金1萬元,同時全部支持檢察機關公益訴訟請求。
上海市奉賢區檢察院召開聽庭評議會,邀請參與旁聽庭審的上海市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人民監督員等參加。
在庭審結束後召開的聽庭評議會上,奉賢區檢察院檢察官對辦案情况及案件覈心要點進行介紹。“這次公開庭審對於廣大群眾有極好的普法教育意義——尤其是8月20日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了個人資訊保護法,當下開展的庭審直播活動,讓我們充分認識到資料安全的重要性。公民資訊被竊取的現象就發生在我們身邊,一定要高度警惕、注意預防。”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奉賢燃氣股份有限公司法務內控部見習經理陳歡燕在聽庭評議會上表示。
上海市政協委員、市神舟汽車節能環保股份有限公司車間主任胡振球充分肯定了檢察機關辦案前期審慎扎實的工作,尤其對庭審中檢察官就罪名定性、社會危害、公益受損情况等方面的有力辯論印象深刻,“經過這次聽庭活動,我對個人資訊保護法有了更深入的瞭解。該案的庭審通過同步直播的管道,也提醒大家謹慎使用這些偽裝的娛樂軟件,提升安全防範意識。”(檢察日報白鷗韋磊韓丹茜孫曉光林中明)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