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知識比較豐富的人應該知道,內蒙古地處我國北部邊境的內蒙古高原上(屬於蒙古高原的一部分),由於海拔高且距海較遠,這裡的大陸性氣候較為顯著,所以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內蒙古地勢總體上比較平坦,並且還具有降雨少、多大風的特點。
而要說起呼倫貝爾,情况就大不一樣了,這裡有被稱為世界上最好的草原——呼倫貝爾大草原。由於這裡地處內蒙古東部,在地理區劃上屬於華北地區,大興安嶺山區以西的位置,這裡水資源總量達316.19億立方米,占整個內蒙古水資源總量的約56.4%,人均水資源擁有量為11000立方米,是全國平均水準的4.66倍,屬於“富水區”了。
但是呼倫貝爾的水量並非完全平均分佈,而是有多有少。其中地處市域東南部的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下文簡稱“莫旗”)水資源量最多,整個莫旗有大小河流數十條,屬於黑龍江支流松花江的支流嫩江水系,平均徑流量約140億立方米,有庫容800萬立方米的永安水庫和庫容3808萬立方米的新發水庫等人工“梯級”水庫。
不過,從莫旗的年均降雨量來看,基本在450毫米左右,依然屬於大陸性氣候,囙此人們很難與洪水、洪灾之類的氣象災害及次生灾害聯想到一起。
然而7月18號莫旗這個地方竟然被“刷屏”了,原因是這裡受連續强降雨的影響,接連有2座水庫出現潰壩,也就是永安水庫和新發水庫相繼出現决堤,洪水瞬間傾瀉而下,沖毀國道、損壞農田,洪水還導致16000人受灾,幸好未造成人員傷亡或失聯等情况發生,洪水也已匯入嫩江幹流。
兩座水庫出現潰壩險情
很多人表示不理解,為什麼原本降雨量非常有限的內蒙古今年的雨量這麼多,且為什麼當地在下雨前沒有洩洪騰空水庫庫容呢?
2021年我國華北、東北的雨為何這麼多?
眾所周知,現在正是夏季的三伏天,我國南北溫差縮小,普遍進入一年之中高溫多雨的時段,囙此出現短時強降雨不足為奇。
但是今年我國很多地方的雨量遠超常年同期,甚至有些地方截止到現在的降雨量已經超過往年全年的雨量,包括莫旗在內的東北地區,還有華北地區的河北邯鄲、保定易縣,華中地區的河南周口項城、信陽多個市轄區或者鄉鎮的降雨量都超過常年,就連北京的密雲水庫水位創本世紀新高,水位達到了149.81米,單場降雨補水量超過1.5億立方米;而莫旗西南200多公里的興安盟紮賚特旗此前也遭遇洪灾,最大降雨量達128毫米,水深最深有2米;河南遭遇極端强降雨,小浪底開閘洩洪等等。
黃河小浪底洩洪
根據氣象專家的分析,受西太副高北抬加快的影響,直接打破我國華北、東北地區“七下八上”雨帶北移的規矩,也就是說原本要到7月底至8月初華北、東北這一大片區域才到達一年中降雨的鼎盛時期,現在卻提前了不少。
並且夏季的華北、東北等地冷渦活動頻繁,是影響降水的重要天氣系統,在“冷渦”中會產生強對流天氣,往往會帶來雷暴大風、冰雹等灾害性天氣。這就是原本降雨量較少的呼倫貝爾等地遭受連續强降雨並引發山洪等灾害的原因。
莫旗兩座水庫為什麼不提前洩洪?
關於莫旗遭遇强降雨,為什麼沒有及時對水庫“開閘洩洪”騰出庫容應對洪水這個問題,實際上與水庫的設計接管有關。
當地人應該都比較清楚永安水庫和新發水庫的結構是什麼樣的,當然一些消息也指出水庫屬於開放式溢洪道(也叫做“開敞式溢洪道”),這種水庫是沒有閘門可開的,這怎麼理解呢?
開敞式溢洪道
開敞式溢洪道的進口控制段是開敞的,並且下泄流也是有自由表面的溢洪道(多築在水壩的一側),也就是說當水位達到一定高度後,為了防止大壩被損壞,水就會從旁邊的溢洪道向下游流出,屬於“自由調節”模式,無閘門控制自然調節下泄洪水。
永安水庫的總庫容量為800萬立方米,但是受持續强降雨的影響,湧入水庫的流量過大,短時間內超過了溢洪道下泄能力,持續上漲的水位就會危及大壩的安全,一旦洪水出現漫壩(漫頂)的情况,洪水巨大的動能沒有經過“消能工”消除或減輕,巨大的水流就會沖刷破壞水壩及下游河渠。
而新發水庫位於永安水庫下游直線距離約13公里處,雖然庫容量是永安水庫的約5倍,但是連日來的强降雨,整個水庫的水位也始終在高位運行,永安水庫的突然潰壩導致大量洪水在短時間內湧入到下游,加重了新發水庫的庫容壓力,同樣由於無法消能和及時從溢洪道溢出也出現了潰壩現象。
不過,開放式溢洪道這樣的水庫,其建設一般都是根據當地的氣候環境來設計的,通常應用在徑流量較小的支流或降雨量較少的地區。但是如今氣候變化异常,遭到如此的强降雨而超過水庫的承載能力。囙此當山洪發生時,我們要及時果斷地進行自救,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水往低處流,在轉移的時候應向高處或者向山谷兩側跑,有多遠跑多遠。
現時,受低渦的影響我國的“雨區”仍然集中在東北局地、華中地區的河南等地以及雲南東南部,廣東則受第7號颱風查帕卡的影響,廣東沿海一帶會出現大到豪雨,局地大暴雨的天氣,浙江、福建以及臺灣省則需提前預防第6號颱風“海燕”的不利影響,它可是堪稱“雨神”。
延伸閱讀
實際上每次看到洪灾或者洩洪方面的資訊,很多人都會不約而同地想到我國的大國重器和基建狂魔之“代表作”——三峽水利樞紐工程,它是集防洪、航運、發電、旅遊、養殖等十多種功能於一體的超級工程,總投資超過2000億元。
其中,在三峽工程眾多的功能中,防洪、發電、航運、旅遊、養殖等效益最為明顯,當正常蓄水到175米時,總庫容可達393億立方米。但是在防洪面前,發電、航運等統統都得靠邊站。
在三峽大壩的防洪方面,當水位降至145米時,能騰出221.5億立方米的庫容,這個被定義為防洪庫容。每年的長江流域的梅雨季節到來前,三峽大壩都會根據調令開閘洩洪,以此來騰出庫容應對上游洪峰入庫,為長江中下游的防汛工作爭取時間、減輕壓力。
就在去年的8月20號,長江上游發生2020年第5號洪水,長江三峽水庫出現了建庫以來的最大入庫流量,達到了每秒7.5萬立方米,並且持續了9個小時,相當於9個小時內入庫24.3億立方米。而三峽大壩也不含糊,23個7米*9米的深孔洩洪孔打開了11個,出庫流量達到每秒4.88萬立方米,從而有效發揮了三峽大壩攔洪、削峰、錯峰的作用,保長江中下游地區一方平安!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