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已有70個菜市場引入就地處置設施每日從源頭减少濕垃圾產生量約300噸

上海 59℃ 0
摘要:記者從市綠化市容局瞭解到,上海日均產生的濕垃圾約有5%至10%來自菜市場或集貿市場,現時全市已有70個菜市場引入了就地處置設施,每日從源頭减少濕垃圾產生量約300噸,有效緩解了所在區域濕垃圾收運處置環節的壓力。

  垃圾經過精准分類,可以最大程度得到無害化處置或迴圈利用,卻不一定能促進部分種類垃圾的源頭减量。

  根據上海市綠化市容局今年8月公佈的相關資料來計算,今年上半年相比2019年上半年,上海四大類生活垃圾的分類收運處置量新增了一成。其中,濕垃圾增量比較明顯,今年上半年分出量達10311噸/日,相比2019年同期新增約89%。

  如果不在源頭全力以赴地控制垃圾的產生量,再先進的全程分類體系也有不堪重負的那一天。這一點上,上海一些菜場率先取得突破,做到了用分類促進减量,他們的訣竅,就是“把濕垃圾變幹”。

  源頭减量:6桶菜葉變1桶

  去年夏天開始,東康集貿市場180多個攤位的攤主多了一個新習慣,攤位上的爛菜葉、爛水果等濕垃圾單獨裝進垃圾袋或泡沫箱。一天三次,推著垃圾桶行走的收集員會專門走到攤位前收集。

  此後,一桶桶濕垃圾被推進市場一側沿街的垃圾箱房內,一臺日處理能力2噸至3噸的“减量機”吞下它們,經過十幾分鐘的“消化”,變成乾燥的碎渣“吐”到另一邊的空垃圾桶內。這十幾分鐘內,濕垃圾平均“縮水”到原本體積的四分之一左右。

  “如果只是菜葉,减量最明顯,6桶變1桶;根莖類蔬菜、水果多的話,3桶變1桶。”東康集貿市場首長胡成慶表示,濕垃圾變幹後,市場日均的濕垃圾產生量從過去的六七十桶减少到現時的16桶至18桶,不僅整個市場的環境更好了,定期前來清運濕垃圾的環衛師傅也輕鬆多了。

  張尚蓮在東康集貿市場經營了20多年的蔬菜攤位,她坦言,以前市場裏的垃圾不分類,最後都堆到垃圾箱房裏,周邊污水橫流、臭氣熏天,很影響客流,自從看到“减量機”和變幹的濕垃圾,就覺得這個事情很有趣也很有意義,開始自覺做好垃圾分類。

  就地變“寶”:周邊居民搶著要

  和東康集貿市場相比,新羅秀菜市場的“减量機”是一個“加强版”,“縮水”的濕垃圾幾乎不會被收運,而是進入另一臺“反應機”,在微生物的“消化”下,經過24個小時變成有機介質——一種褐色、帶有一股醬油味的粉末狀物質。

  “一般情况下,一天20桶左右的濕垃圾就不需要清運了,是比較徹底的源頭减量。”上海銘言企業管理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吳建民表示,進入“反應機”後,市場每天2噸左右的濕垃圾大約可變成不到300千克的有機介質。

  新羅秀菜市場周邊的居民和花鳥市場的攤主都對這種濕垃圾變成的“寶貝”感興趣,時不時拿一些回去種種花草;如果剩餘的量較多,市場管理方還可以通過集團內部的通路,將有機介質運到外地的水果基地,用作果林土壤的表層覆蓋物,或者用來改良鹼性土壤。

  吳建民表示,公司管理的菜市場有20多個,將在一些近期有改擴建計畫的菜市場逐步複製推廣新羅秀菜市場的濕垃圾减量模式,形成“爛菜不出場”的濕垃圾就地處置閉環。

  記者從市綠化市容局瞭解到,上海日均產生的濕垃圾約有5%至10%來自菜市場或集貿市場,現時全市已有70個菜市場引入了就地處置設施,每日從源頭减少濕垃圾產生量約300噸,有效緩解了所在區域濕垃圾收運處置環節的壓力。

标签: 民生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