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8月,上海港集裝箱輸送量達到431.8萬標準箱(TEU),創下單月生產紀錄。
疫情防控形勢趨緊之下,上海港為什麼能再破紀錄?數位化引領或許是覈心密碼。
8月初,上港集團根據最新的防疫要求,迅速製定處置預案,並用4天時間,梳理出2000多名高風險一線登輪人員,為他們安排了集中住所,進行封閉管理。
同時,上海港全方位推行無接觸式工作模式,比如實現進出境空箱線上無紙化申報,不僅避免了疫情傳播風險,還使進出口空箱整體通關時間縮短了1至2天,加快了空箱周轉速度,緩解了港口空箱堆存壓力。
生產上,當下火爆的海運市場也在倒逼上海港不斷提升服務能級和服務效率。這種提升體現在硬體和軟件兩方面。
上港集團生產業務部副總經理楊焱濱介紹,8月份,洋山四期自動化碼頭去年新到的5臺橋吊設備和今年新增的2臺都已投產;同時,上海港東北亞空箱調運中心正式成立。此外,集團還啟動了額外的空、重箱堆場項目,預計在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洋山一、二、三期碼頭集裝箱堆存能力將再新增10萬TEU。
硬體陞級之後,更重要的是軟件方面,也就是服務上的創新。依託數位化,上海港多點開花,服務效率全面提升。
今年上半年,洋山港區船舶計畫從48小時向72小時陞級。這提升了港口船舶工作安排的預判性,以及岸線和機械資源的利用率。“通過集團調度中心的智慧大屏和大數據,我們能清晰地掌握各碼頭的工作情况,以及未來的計畫情况。”楊焱濱說,“船舶到港存在不均衡性,有時這邊碼頭船舶排隊,那邊碼頭還有空泊位。現在我們能進行緊急調度,讓所有碼頭泊位每天24小時都處於工作狀態,實現資源利用率最大化。今年8月,集團就緊急調度了60多艘幹線集裝箱船。”
“共亯堆場”與“幹/支線捎帶常態化運作”也是近期的創新服務。前者是在外高橋滬東、明東兩碼頭間,洋山盛東、冠東兩碼頭間設立共亯堆場,由於各碼頭之間的資訊已實現共亯,囙此可以利用對方堆場提升碼頭工作利用水准;後者是針對不斷提升的水水中轉箱量,在集團自有船舶無法滿足洋山港與外高橋碼頭之間的集裝箱運轉需求時,利用幹線、支線船舶富餘艙位資源進行捎帶轉運,有效保障出口客戶的中轉銜接時效。
此外,依託今年3月在江蘇太倉港成立的太倉服務中心,上海港還推出“區域集並”、提前銜接海船等新服務。
前者是在長三角港口一體化大背景下,引導長江中上游以及長三角內河港口進出口貨物在太倉港彙集,統一前往上海港。這能降低支線駁船在上海港各碼頭多點掛靠和等泊的時間,也减少了碼頭的資源佔用。
後者是將長江上游主要港口、長三角安吉內河港口等原本在外高橋地區銜接海船前往洋山的業務,向太倉港的轉移試運作。以安吉駁船為例,在太倉港試點轉運時間比在外高橋進行轉運縮短了十幾個小時。
這些新服務離不開上港集團與各口岸組織的共同努力,但最為覈心的是,在新的平臺上,數據被盤活。也正是因為數據被盤活了,供與需才能够跨區域實現高效匹配。
據悉,上港集團近期新成立了科技信息部,統籌管理全集團數據,引領集團數位化轉型。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