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割葦子,這位老葦客發明了一種推刀,堪稱300年前的收割機

山东 63℃ 0
摘要:清朝時期,盤錦一比特老刀客曾發明一種特殊的“葦刀”,但受到了許多刀客的反對,最後他乾脆改變策略,最終讓自己賺得盆滿缽滿。一比特來自山東的鐵匠,就創造性的發明了一件名為“葦刀”的機器。葦刀的發明,掀起了蘆葦收割的一次改革,其本身效率極高,甚至相當於三個壯勞動力的收葦量,稱得上是古代版本的“收割機”。於是,山東鐵匠拿出所有積蓄,經過數個日夜打造了二十多架葦刀,並將它們公開對刀客們進行售賣。

清朝時期,盤錦一比特老刀客曾發明一種特殊的“葦刀”,但受到了許多刀客的反對,最後他乾脆改變策略,最終讓自己賺得盆滿缽滿。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系本號作者删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清朝末年時期,朝廷對於關東地區的掌控能力越來越弱,山東與河北等地大批受難的灾民紛紛湧入關東。形成了一批特殊的移民潮,此次大移民正是歷史上著名的闖關東。與此同時,隨著關東地區人口的新增,當地的產業也隨之繁榮起來,伐木、淘金、割葦等行業進入快速發展階段。

盤錦地區有一大片蘆葦塘,其占地面積約為960平方公里,約占我國國土面積的萬分之一。如此巨大的葦塘自然是一塊巨大的寶藏,故此,當地惡勢力也都各自劃出了一塊區域,專門在自己負責的區域收購蘆葦。割葦工來自於五湖四海,他們多半都是闖關東過來的窮人。只能做一些體力勞動養家糊口。葦塘裏的蘆葦隨便采割,但是售賣的對象必須是當地的葦霸,這在清朝時期已經形成了規矩。

收割蘆葦是一項重體力勞動,蘆葦必須要在淩晨時分收割,因為此時的蘆葦杆最脆,可以被鐮刀輕鬆割斷,一旦太陽升起,蘆葦杆就變得尤為堅韌,采割將變得异常費力。除此之外,由於是冬季,刀客們身上的汗水會被冷風吹透,如果貿然停下工作,衣服就會凍成一個大冰坨。

收割蘆葦的工作太辛苦,致使一些人不得不開動腦筋,尋找一些更省力、更高效的方法。一比特來自山東的鐵匠,就創造性的發明了一件名為“葦刀”的機器。葦刀的造型類似於一個立方體支架,其前端擁有一把葦刀,上半部分遮擋木棍構成,可以在推行的過程中順利壓倒蘆葦杆,從而實現對蘆葦的順利收割。葦刀的發明,掀起了蘆葦收割的一次改革,其本身效率極高,甚至相當於三個壯勞動力的收葦量,稱得上是古代版本的“收割機”。

但也正是由於葦刀提高了效率,致使葦塘工人的受雇率降低,大部分刀客面臨著失業。於是他們開始公開反對山東鐵匠,並不准他和同伴使用葦刀,否則的話就要集體鬧事。面對排擠和打壓,山東鐵匠當然不甘心,既然自己並不受刀客們的歡迎,為何自己不想一些其他的辦法呢?於是,山東鐵匠拿出所有積蓄,經過數個日夜打造了二十多架葦刀,並將它們公開對刀客們進行售賣。

刀客們早已經厭倦了繁重的體力勞動,也聽聞過葦刀的神奇,於是紛紛前來購買葦刀。眾人試驗過後,果然發現其效率明顯提升,甚至自己的收入也新增了兩倍。一時之間,鐵匠鋪人滿為患,刀客們紛紛搶著訂購葦刀,可謂是供不應求。與此同時,山東鐵匠還提出了一系列的優惠管道。由於當時鐵器含碳量較高,鐵刀本身容易受到磨損,尤其割葦是整天不停的收割,其磨損程度極大。正因如此,往往新刀片在使用三天左右就需要磨礪,而使用十天就會徹底報廢,只能回爐再造。

山東鐵匠規定,凡是自己的客戶,都可以前來鐵匠鋪免費磨刀,可一旦葦刀報廢後必須要從自己這裡購買,至於購買後的安裝與保養問題,則都由鐵匠鋪包辦。刀客們當然願意,畢竟在哪裡買刀都是花同樣的價錢,况且鐵匠鋪還免費磨刀,何必捨近求遠的浪費錢財呢?於是,葦刀便開始廣泛流傳於刀客之間。山東鐵匠靠著獨特的生意經,讓自己的生意變得十分紅火,同時也極大地提高了割葦的效率,一場割葦收工,人人都賺得盆滿缽滿,可謂是皆大歡喜。

逆境之中的生存是不易的,但是在逆境中能够靠著智慧不斷進取卻是十分難得的,生產力是發展的重要動力,而智慧和創新卻是提高生產力的必要條件。

參考資料:《割葦》曹保明著吉林美術出版社出版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常山趙子蟲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