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師志願者連續7年赴青海支教,幫扶當地中小學生8000餘人次
跨越高山大海 許你詩和遠方
志願者老師帶領同學們跳舞。海南師範大學青年馬克思主義研究協會實踐團供圖
海南日報記者 陳蔚林 通訊員 李震邦
“東方還未破曉,我們已經收好行裝準備離開。一路向前走著,追著車子送行的學生越來越多……”9月1日,回憶幾天前離開青海省海東市下科巴村時的場景,海南師範大學學生陳萌仍是不舍。
陳萌是海南師範大學青年馬克思主義研究協會實踐團的一員,今年暑假,她和同學們遠赴下科巴村,開展“關愛留守兒童,築夢科巴學子”志願服務活動,用一個月的時間為當地116名中小學生補習功課。
這是海南師範大學對下科巴村進行定點幫扶的第7年。其間,該校先後有300餘人次志願者參與該項活動,累計提供服務6萬餘小時,幫扶中小學生8000餘人次,用真心真情換來了當地村民的信賴和期待。
村裡發生了暖心變化
7月30日,車子駛上通往下科巴村的盤山公路,海南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概論教研部主任劉榮思緒萬千。
2009年,因為一次偶然的機緣,她結識了下科巴村一比特外出務工的村民。得知劉榮從事教育工作,村民很希望她能到下科巴村看看——由於地處偏遠、經濟落後,當地基礎教育水准很低,村子裏已經多年沒有學生考上大學了。
被村民的誠意觸動,劉榮與剛剛從新疆教育學院退休的丈夫田永清,跋涉數千公里去找尋這個歷史悠久的藏族村落,並著手成立凱博愛心志願者聯盟,開始組織志願者到村裡支教。後來,劉榮調入海南師範大學,便把這項志願服務活動也帶了過來。
再赴下科巴村,劉榮發現了許多暖心的變化。早些年來支教時,村裡沒有固定的授課地點,志願者只能在大樹下、牆根邊、塑膠雨棚裏授課。而如今,村民們剛一確定實踐團抵達時間就趕緊忙碌起來——給露天的平臺修了屋頂,給簡陋的教室添了教具,還把實踐團的住地打掃得乾淨整潔。
實踐團抵達時,村民們夾道歡迎;開學報到那天,不需要呼籲和邀請,一大早就有百餘名學生在門口排隊等候。人群中,不少孩子看著眼生。原來,附近民和、循化等縣的村民也把孩子送來了。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人
“這些變化,體現了村民對我們的認可。”劉榮說,在實踐團的持續幫扶下,多年沒有學生考上大學的下科巴村發生了轉變——2018年以來,累計有48個學生考上大學、走出大山。
不負村民厚望,每年臨近暑假,劉榮都會提前發佈招募公告,以筆試、面試、試講等辦法對志願者進行層層選拔。今年入選實踐團的19名學生,不僅為學生們精心準備了語文、數學、英語等學科課程,還額外開設了健康課、魔方課等課外興趣班。
因為人手不足,部分志願者每週承擔的課程超過30節。即便如此,大家仍主動利用課餘時間集體備課、開發新課。實踐團成員曾聰說,這份熱情是學生們賦予的:“每次課上提問,他們都踴躍回答,下了課還纏著我們繼續出題。這種對知識的渴求、對學習的熱愛,令人動容。”
支教期間,實踐團成員李程鑫收到了一封信。學生華旦才讓在信中寫道,自己曾有不再讀書的念頭,是志願者們的細心教導讓他改變了想法,想靠著自己的努力到大山外面看看。李程鑫很珍惜這封來信:“我想,能讓孩子們發自內心地想為美好生活努力奮鬥,這就是教育的根本目的——育人。”
盼望著學生們走出大山
為了更好地為當地學生提供教學服務,志願者們通過大量課堂實踐,不斷調整教學節奏、教學計畫及教學方法等,讓知識更簡單易懂,讓課堂更有吸引力。
注意到當地學生參與文娛活動的機會不多,志願者們特別延長了大課間時間,把所有學生集中到庭院裏跳操。幾天下來,只要聽到《少年》《向快樂出發》等舞曲,原本靦腆的學生就主動拉著志願者的手舞動起來。
實踐團的關注點,不僅放在學生身上。在支教結束前的總結會上,田永清準備了一節特殊的家長課程,給村民們講解了家長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所要承擔的責任和應該發揮的作用。村民們都說,關注著每一個孩子的成長、每一個家庭的和諧,“田校長”早已把下科巴村當成自己的家鄉,把這裡的村民當成自己的親人。
臨行前,學生們追著車子送了很遠。實踐團成員胡哲浩直言,那一句句“老師,我愛你”,讓人感到甜蜜又沉重,“我們盼望著重逢,更盼望著看到孩子們通過自己的努力走出大山,去看神州遼闊,去看碧波萬頃。”
(本報海口9月2日訊)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