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黃河,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渾濁不堪的水質和瀕臨枯竭的漁業資源,然而在青海省境內的河段,黃河水卻非常清澈,特有的珍稀魚類資源也非常豐富。
正如老話說的那樣,“天下黃河青海清”。青海省境內的黃河幹流長1959公里,占黃河總長度的31%,形成的優良水面足足有75.45萬畝,其中有57萬畝可以開發成漁業養殖水體。
黃河上游水文示意圖
依靠著獨特的高山冷水資源,青海省成了全國最大的冷水魚生產基地之一,每年生產的冷水魚超過1萬噸,穩坐全國鮭鱒魚養殖的第一把交椅。
以青海省的龍羊峽為例。在2017年,龍羊峽水庫中投放了大大小小200個網箱,總共養出了9000多噸的虹鱒,從這裡出水的“鲑鱼”佔據了全國市場份額的1/3左右。需要說明的是,正宗的鲑鱼指的是大西洋鮭,是一種海水魚,淡水的虹鱒借“鲑鱼”之名是為了提高商品價值,多多少少有炒作的嫌疑。
虹鱒
由於海拔高,氣溫低,青海省境內湖泊和河流的自然水溫普遍偏低,冷水資源異常豐富。黃河青海段的水溫在3~21℃左右,而且常年不封凍,被國內外的漁業專家公認是最適合養殖冷水魚的地區之一。
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從美國引進的虹鱒開始“落戶”青海,龍羊峽也變成了一個生產性湖泊,成為了當地漁民的“聚寶盆”。資料顯示,在2015年,養殖虹鱒帶來的直接經濟效益多達7000萬元,虹鱒的養殖還帶動了周邊旅遊業的發展,農家樂和野生魚宴成為了非常熱門的旅遊項目。
虹鱒養殖基地
然而,就是這樣一條“財富魚”卻引發了社會各界的質疑與擔憂,質疑的覈心問題主要聚焦在兩個方面:第一,網箱養殖會不會污染黃河上游的水質?第二,不少釣友反映,養殖的虹鱒已經逃逸到了黃河幹流,這會不會對黃河的土著魚種和生態環境造成危害?
首先來說說網箱養殖帶來的污染問題。早在幾年前,國家就已經禁止在飲用水源地的水庫中養殖投食性魚類,典型的案例就是丹江口水庫。事實上,為了改善湖泊、水庫的水質,很多地方的養魚網箱都被強制性拆除,即便是近海的網箱也逐漸轉移到了深海和遠海。
龍羊峽水庫在養殖虹鱒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也會產生污染問題,但多年來的水質監測卻顯示,養魚帶來的污染並不明顯。在2012~2018年間,青海省漁業環境監測站的工作人員對養殖區和非養殖區的水質進行了橫向對比監測,結果卻發現兩個地區的水質並沒有顯著差异。
龍羊峽水庫中的養殖網箱
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幾種:
龍羊峽水庫的平均水深多達64米,水庫流量大,淨化能力强。
另外,水庫在聯合調度時會加大泄洪量,水體交換量大,污染物不容易積累。
再有,庫區網箱的養殖密度也比較小。按照管理標準,虹鱒的放養密度每立方米不得超過6公斤,帶來的環境負荷相對較小。
對於另外一個問題,就值得高度關注了。按照國外學者在1996年提出的“1/10法則”來計算,一個外來物種從逃逸到建群再到形成危害的概率大約是千分之一。而在黃河上游,養殖虹鱒的不僅僅只有龍羊峽水庫,還包括李家峽、公伯峽、積石峽等5座水庫,總產量超過1.4萬噸,基數相當龐大,逃逸現象幾乎是無法避免的。
上圖中6座水庫均有虹鱒魚的養殖
事實上早在2008年,沿黃各省養殖的虹鱒就已經逃逸到了自然水域中了,而且還形成了自然種群,分佈在從劉家峽到瑪曲共1000多公里的天然河段中。
當地漁民指出,黃河上游確實有逃逸出來的虹鱒魚,而且數量還不少。在風浪比較大的時候,有時一整個網箱都會直接翻倒,2萬多條虹鱒在一晚上就跑光了。當地的垂釣愛好者也反映,黃河貴德段中有不少逃逸的虹鱒,運氣好的話,半個小時就能釣上七八條。
虹鱒是一種典型的肉食性魚類,會捕食湖泊河流中的小型魚類、水生昆蟲,還會以魚卵為食,對黃河的土著魚類而言是個不小的威脅。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由於引進外來物種而導致的物種滅絕事件不在少數,比如瀘沽湖的麥穗魚就導致了裂腹魚走向絕跡,滇池的中鯉也被外來的銀魚“趕盡殺絕”。
在整個黃河流域,外來入侵物種還有很多,比如高白鮭、羅非魚、革鬍子鯰、麥穗魚、大口黑鱸(加州鱸)等等。這些外來物種可以通過佔據生態位、爭奪食物資源、吞食魚卵等形式和黃河的土著魚展開競爭,外來的肉食性魚類還會直接以土著魚為食。
在黃河上游建立自然種群的虹鱒,其自然性成熟年齡是3齡,生長快,繁殖也快,而很多黃河的土著魚要花6年的時間才能發育成熟。從繁殖擴張的能力來看,土著魚顯然處於不利地位。至於野生虹鱒的繁殖、資源現狀以及造成的危害,現時還缺乏相關的監測與調查,亟需引起人們的重視。
虹鱒
慶倖的是,沿黃各省養殖的大多都是三倍體的虹鱒,這種虹鱒無法繁育後代。和普通的二倍體虹鱒相比,三倍體虹鱒的生長速度更快,個頭更大,性腺高度退化。即便大多數逃逸的虹鱒都無法繁育後代,但隨著逃逸事件的不斷發生,這種外來魚類同樣會對黃河的土著魚產生持久而深遠的影響。
黃河的上游有很多我國特有的珍稀魚類,比如黃河扁咽齒魚、花斑裸鯉、黃河裸裂尻、骨唇黃河魚等等。尤其是花斑裸鯉,這種高原魚類和大名鼎鼎的湟魚(青海湖裸鯉)有很多相似之處,具有重要的生態價值(被譽為黃河上游的“生態擔當”),同時也是青海省的重點保護對象,幾乎每年都會增殖放流。
青海湖裸鯉
發現虹鱒魚的黃河貴德段,恰恰就是花斑裸鯉種質資源保護區的所在地。從龍羊峽到李家峽之間的河段還分佈著十幾種黃河土著魚,其生長和繁殖活動必然會受到虹鱒魚的侵擾。
放眼全球,養殖逃逸事件的後果往往都非常嚴重,甚至會被追加巨額的生態罰款。以挪威著名的鲑鱼生產商美威集團為例,這家鲑鱼企業是挪威鲑鱼產業的領頭羊,在世界多個國家都有養殖基地。
挪威的鲑鱼養殖網箱
在2018年,美威集團設在智利的養殖基地發生了一起嚴重的逃逸事故,直接損失了69萬尾三文魚。這些養殖的鲑鱼很有可能會與野生的鲑鱼發生雜交,導致野生種群的基因污染與種質退化。經過對生態影響進行評估,智利政府最終對美威集團開出了一張714萬美元的巨額“生態罰單”。
黃河流域示意圖,紅框內為黃河上游,是虹鱒魚入侵的重點防範區域
綜合來看,國內引入虹鱒魚既有利又有弊,如果能實現全封閉養殖,那倒也無可厚非,但網箱養殖屬於典型的開放式養殖,與之相關的逃逸事件屢見不鮮。對於逃逸的虹鱒,仍需保持高度警惕與持續調查,以免對黃河的生態環境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