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狀元基本被江蘇浙江包攬,是什麼原因導致的?

江苏 81℃ 0
摘要:古代論讀書,還真沒湖南湖北什麼太多的事,基本被江蘇浙江包攬。有人說江西也是狀元省,但狀元數量還是偏少。那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這樣的情况呢?有人說唐朝以來,江浙一帶都是富裕之地,有人說江浙人自幼天資聰明。清朝狀元,江浙地區最多,其實跟經濟發展關係最大,江浙自古以來就是最富庶的地區。總之,寒門出學子,在古代基本上不可能。

古代論讀書,還真沒湖南湖北什麼太多的事,基本被江蘇浙江包攬。

有人說江西也是狀元省,但狀元數量還是偏少。那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這樣的情况呢?

有人說唐朝以來,江浙一帶都是富裕之地,有人說江浙人自幼天資聰明。那小編將具體到來。

第一,經濟決定命運,也决定成績。清朝狀元,江浙地區最多,其實跟經濟發展關係最大,江浙自古以來就是最富庶的地區。在古代,讀書從幾歲就開始了,一讀就讀到幾十歲,甚至是一輩子,試想,飯都吃不飽的農民,能有錢交學費嗎?

讀書是有錢人的專利,讀書人中的所謂的寒門,也是百萬富翁相對億萬富翁而言。比如像宋朝,宋朝一本書均價2貫,約800~1200人民幣。沒有幾十萬買不到一套完整的教材及參考書。

古代讀書人進京趕考都是跋山涉水,有的甚至要準備半年,路上開銷誰能負擔得起,一個讀書人到州府到省會參加歲考道考鄉試,各種花費都非常巨大。

據統計古代中進士平均年齡35歲,一個人35年沒工作,家中不是富裕之家或者沒有全族的資助,是不可能參加科考的。所以,有錢才能讀得起書是必然的。

有人甚至根據1300年科舉史統計分析:文教水准與經濟發展狀況成正比。也就是說,中國歷代經濟發展中心,也狀元高中之地。

第二,經濟中心向南方轉移,而江浙一帶魚米之鄉,在溫飽以後,讀書氛圍濃厚。古代大多朝代,經濟中心長期在北方中原地區。但是到了唐朝中期開始,南方逐漸開發,憑藉得天獨厚的氣候、土壤、水利等優勢,經濟發展水准與北方持平。

此後,經濟中心就一直在南方,這也就是南方科舉成績遠勝於北方。甚至很多時候,北方士子(都城除外)中進士都很難。直到明朝朱元璋為平衡南北教育水准,實行“南北榜”,分別錄取。後又被清代繼承。這才使得南北地域教育差距得以縮小,如果不是這樣,南方完全碾壓。

第三,閉關鎖國,導致沿海經濟受重創。明清實行“海禁”,福建經濟遭遇毀滅性打擊,明清福建科舉成績呈現斷崖式下滑。而氣候、土壤、水利條件最好的“兩江”(江南省、江蘇省)、浙江,成為中國的經濟中心,所謂“蘇湖熟,天下足”,科舉成績一騎絕塵。狀元多出於此。如果不是清朝刻意打壓,限制江浙的士子的錄用人數,成績還會更好。

總之,寒門出學子,在古代基本上不可能。有可能也只能出現在民間戲曲橋段了。想像一下讀書的各種開銷,古代人不是個地主家庭,能培養得起嗎?而這樣越容易陷入死迴圈,有錢的地方出的人才越來越多,經濟越來越好,沒錢的地方只能是越來越落魄。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