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國少將回鄉尋父,和趕驢老漢聊了一路,談及姓名,兩人抱頭痛哭

陕西 82℃ 0
摘要:“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賀知章《回鄉偶書》。王扶之的老家在陝西,陝西地處內陸,交通、經濟等各個方面都非常不發達,當地軍閥更是連年征戰,王扶之的家裡也飽受戰亂之苦。王扶之的母親在5歲那年便早早過世,父親則一個人撐起了這個家。五五授銜儀式上,王扶之因為出色的戰功而被評選為開國少將之一,此時的他終於可以歇下來喘一口氣,便想到了回鄉。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賀知章《回鄉偶書》

王扶之生於上世紀二十年代,當時中華大地正處於兵荒馬亂的戰亂狀態,達官顯貴們錦衣玉食,大部分的老百姓卻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王扶之的老家在陝西,陝西地處內陸,交通、經濟等各個方面都非常不發達,當地軍閥更是連年征戰,王扶之的家裡也飽受戰亂之苦。

王扶之的母親在5歲那年便早早過世,父親則一個人撐起了這個家。他的父親是個有識之士,知道只有讀書才能改變命運。父親每天努力賺的錢從沒有被揮霍浪費,除了必要的吃穿以外,全部存起來準備給王扶之讀書上學用。

王扶之也很懂事,他從小就知道怎麼幹農活、做家務,沒事還要去給當地的地主家放牛;後來父親攢夠了錢,便把他送到了延安附近的私塾讀書上學,這個決定改變了王扶之一生的命運。

王扶之格外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他每天都認真讀書識字,把自己能摸到的每一本書都拿出來反復看了又看。延安是當時的紅軍革命根據地,連年戰亂,百姓們都見識過不少軍隊,但幾乎沒有軍隊不搜刮民脂民膏,除了紅軍。這讓王扶之心生嚮往,很快就萌生出了參加紅軍的念頭。

當時王扶之的年紀只有十二歲,紅軍不會收這麼小的孩子,為了怕紅軍馬上要啟程,情急之下他便虛報自己已經17歲了,畢竟那個年代百姓普遍吃不飽飯,個子矮點很正常,王扶之一米六的身材已經和很多大一點的人看上去沒什麼區別,他這才得以加入紅軍隊伍。

在軍旅生涯中,王扶之參與了土地革命、解放戰爭、抗美援朝等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尤其是解放戰爭中,他參與了四平保衛戰、平津戰役等,從祖國的東北方向一直將解放戰線推進到了珠江,為新中國的成立立下了赫赫戰功;建國之後,王扶之又被派遣入朝作戰,從團長一路連昇到了師長,他的大半輩子都是在為了國家征戰。

五五授銜儀式上,王扶之因為出色的戰功而被評選為開國少將之一,此時的他終於可以歇下來喘一口氣,便想到了回鄉。自己軍旅生涯這麼多年,還沒回家看望過自己的父老鄉親,夕日一別已過去多年,如今父親是否尚在人世?兒時的玩伴又身在何方?

想到這裡,王扶之决定立刻要回自己的老家陝西走一趟。在和組織打過報告之後,王扶之便收拾行李踏上了回鄉的旅途。

老家子洲縣非常貧困,交通很不發達,加上多年未回家鄉早已大變樣,王扶之也不知家究竟在何方,站在村口的王扶之頓感茫然。幸好旁邊有一比特趕著驢車的老漢經過,一看就知道王扶之是回鄉來尋親的,囙此好心捎上一程,準備將他帶去村長那。

近鄉情怯的王扶之在驢車上忍不住和車夫攀談起來,他想多了解下家鄉這些年的變化。說著說著他們就聊到了各自的身世,老車夫表示自己有個兒子,早年在延安讀書,後來又參加了紅軍,再後來便沒了音訊。

王扶之一想,這經歷怎麼和自己有些相似?莫非?想到這裡,王扶之抬頭仔細端詳老者,隨後他大驚失色,主動交換姓名表明身份,這老者竟然真是自己失散多年的老父!王扶之大喊了一生:“爹!”車夫聽罷當場一愣,回過頭來定睛看了王扶之半晌,眼淚一下子潤濕了眼眶。

兩個大男人就這樣當場抱在了一起,父子二人時隔多年終於再度聚首。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