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為是胃病,原來是抑鬱!總疑心生病的老人,不妨去看這個科

養生健康 67℃ 0
摘要:老人本該是活得最坦然、生活最放鬆的群體,但北京回龍觀醫院老年精神科病區主任燕江陵發現,門診裏的老年人越來越多了。這個月初,回龍觀醫院開設了老年抑鬱專病門診,如今,每天來看病的老人平均能有30人左右。“不少人覺得抑鬱就是悶悶不樂等,但老年抑鬱的表現更加複雜多變,需要多加留意。”最終,通過綜合評估,李女士的母親被診斷為抑鬱症。

老人本該是活得最坦然、生活最放鬆的群體,但北京回龍觀醫院老年精神科病區主任燕江陵發現,門診裏的老年人越來越多了。

這個月初,回龍觀醫院開設了老年抑鬱專病門診,如今,每天來看病的老人平均能有30人左右。“不少人覺得抑鬱就是悶悶不樂等,但老年抑鬱的表現更加複雜多變,需要多加留意。”

老疑心胃病原來是抑鬱

專病門診裏,李女士的手裡拎著兩個大大的手提袋,袋子裏裝滿了病歷本、檢查片,還有不少空藥盒。她先請母親坐在凳子上,然後向燕江陵“訴起苦來”。

“大夫,您說我媽媽這胃鏡也做了,CT核磁也做了,全身都檢查了個遍,什麼問題都沒有,她還總是說胃疼、頭暈。醫生推薦她到心理科這來看看,這是怎麼回事?”李女士話說得快,母親在一旁直嘟囔,“我是真的胃不舒服……”

看著一大摞病歷,得知李女士的母親已經看了五六家醫院都查不出什麼大毛病,燕江陵心裡有了底。她把檢查報告仔細翻閱了一遍,問老太太,“能說一下胃哪裡不舒服嗎?”一聽這話,老太太來了精神,怎麼發病的、什麼時候加重等說得很詳細。“那最近睡覺好不好,胃口好不好,有沒有看什麼都不順眼呢?”聽到這話,老太太馬上沒了興趣。一旁的李女士連忙補充,“是啊,成天看病,脾氣可大了!”

最終,通過綜合評估,李女士的母親被診斷為抑鬱症。燕江陵說,抱著一大摞病歷來精神科的老人非常多,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特徵:常年看病,是輾轉各大醫院的“老病號”。

燕江陵介紹,主訴各種軀體疾病、軀體不適本身就是抑鬱的一種表現,這類病人往往是被其他科室醫生建議後才想到來精神科就診的,“上午剛看了一個患者,退休前自己就是學醫的,老覺得自己肝不好,還有心臟病,每個月都打120緊急輸液,也被確診為抑鬱症。”

老年人慢病多,病情本來就複雜,如何準確判定?燕江陵解釋,一方面需要排查軀體疾病的嚴重程度,看是不是像臨床表現得那麼嚴重。另外,看抑鬱的覈心症狀是不是齊備。“其實心理問題的各種表現在患者身上都有,只不過患者把注意力集中在了軀體症狀上而已。心理醫生要做的,就是抽絲剝繭,通過詳細的問診來找到抑鬱的苗頭。”

燕江陵說,大多數抑鬱患者有三大症狀,活動减少、情緒低落以及持續的興趣减退。不過,老年人的表現可能更加複雜和極端,一部分老人明顯的無欲無求,另一部分病人則容易暴怒,非常挑剔。

對於大家對心理門診的“偏見”,燕江陵也有些無奈。醫院有“心情工作室”,可以免費為患者提供“話療”,還有護理諮詢門診,可以為手術、卒中後出現情緒問題的患者或家屬提供專業心理指導。一對一私密診室,不需要擔心隱私問題。“抑鬱是一種常見病,來這裡看病是件很正常的事情。”

陪伴老人也是一門藝術

如今,隨子女從外地來京定居的老人有不少,但由此也產生了一些心理問題。

門診裏的劉女士就是如此。10年前,兒媳婦懷孕後,她就來到北京幫忙照顧家庭,雖然有些辛苦,但看著孫子一天天長大,劉女士的內心也很知足。但最近這兩年,孩子慢慢大了,交流越來越少,課業輔導漸漸力不從心,劉女士覺得自己越來越“沒什麼用”。有時候做的飯菜不對胃口,孩子偶爾的一句抱怨就能讓她傷心好幾天。一進診室,她就趴在桌子上委屈地哭了起來。

燕江陵說,在老家,老人有幾十年的老同事老朋友,但來到北京,沒有一個合適的傾訴對象,情緒無法得到宣洩,很容易導致心理問題。“忙的時候可能感覺不到,一旦閑下來,就變得非常敏感和脆弱。”她建議,子女們此時可以幫助父母建立本地的社交圈,“比如其他孩子的爺爺奶奶也是從外地過來的,如果有老鄉,可以牽線搭橋,找到情緒釋放的出口。”

老人的心理其實比想像的脆弱。在燕江陵的門診裏,導致心理問題的“小事件”比比皆是——打牌下棋時,被別的老人嫌慢而不願意和自己玩的;孩子給了個智能手機,不會使用感覺到受挫折的;騎自行車摔了一跟頭,老伴不讓騎,覺得歲數大不中用的……平時可能不起眼的小事兒對老人來說都有可能引發“連鎖反應”。燕江陵說,中國人普遍不太擅長表達情感,在看到父母情緒、性格、飲食、行為出現異常時,子女要多加留意,更要勇敢地表達自己的關愛。“說些好聽的話,主動承擔一些家務,或者陪父母逛街買買衣服,不要因為覺得關係熟或者開不了口,就覺得不需要表達這些感情,”燕江陵說。

門診裏,當著面吵著要離婚的老人也有不少。燕江陵說,老人退休後,生活沒了規律,在家裡除了家務也沒有其他事情,相互指責的機會可能更多。老年人一定要“找點事兒做”,保持生活規律,培養一些興趣愛好。

疫情帶來不便引發抑鬱

家住海澱區的劉大姐在弟弟的陪伴下緩緩走進燕江陵的診室,臉色發白,身體瘦削,說起話來有氣無力。

退休前,劉大姐是北京一所重點中學的特級教師,父母去世得早,她又是家裡老大,為了照顧弟弟妹妹們,劉大姐一直沒有結婚。退休後她一個人住,基本上沒有什麼社會交往,不過,好在身體沒什麼大毛病,平時買菜做飯,給家裡人打打電話,出去遛遛彎,生活雖然平淡但也比較有規律。

不過,疫情打破了平靜的生活,劉大姐覺得,生活開始“不方便”起來。

因為不敢開通手機銀行,也不會用智能手機,劉大姐一直用現金支付,每個月去銀行取點現金是多年來的習慣。現在,去銀行不光要測體溫,掃碼登記,人工視窗也沒以前多了。取錢不方便,又擔心被傳染,劉大姐再也不敢去銀行了。

弟弟妹妹們歲數都大了,每次還要讓他們的孩子上門給自己送現金,一輩子好强的劉大姐心裡愧疚。後來,她决定把房子租出去,換個面積稍微小點的,賺差價增加點生活補助,對方也同意用現金支付。結果新租的房子傢俱不全,原有的床劉大姐又不願意用,在長達一個月的時間裏,劉大姐竟然蹲在牆角或者靠著牆站著睡覺,把自己摔得鼻青臉腫。

這個月,劉大姐瘦了十幾斤,弟弟妹妹打電話也經常不接,看到情況不妙,弟弟趕緊把她送到門診來。一診斷,劉大姐已經是重度抑鬱,需要住院治療。

“通過諮詢能感受到,劉大姐的自尊心太强了,不希望被弟弟妹妹們看不起,也不願意接受別人的幫助,一旦外部環境出現變化,心理防線就被擊垮了。”燕江陵說,疫情暴發後,不少社會活動改在網上,不少老人適應不了新的變化,產生了心理問題。

“老人需要提高自己的心理適應能力,放平心態,積極地擁抱變化,”燕江陵說,最近,她就收治了一比特因自殺被送到醫院搶救的老人。患者是比特大學教授,孩子在國外工作並定居,但他堅決不去養老院,最後兩次選擇自殺。“這位大學教授什麼道理都明白,但就是堅守養兒防老的觀念。”

當生活發生變化時,正常人也會有一些焦慮、睡眠差等情緒反應,燕江陵提醒,判斷是否成為病態一般有兩個標準:一是持續的時間是不是長,第二對日常生活會不會造成嚴重的影響。燕江陵介紹,現時回龍觀醫院老年精神心理科有三個病區,一共150張床位,雖然床位緊張,但疫情期間醫院的住院收治都是正常的,有隔離病房,還有急性期觀察病房,有相關症狀的患者要及時就醫。

【專家提醒】

老年人要善於接受外部環境的變化

“門診經歷告訴我,大多數老人的退休生活都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家人活著。這是一種真誠的樸素的家庭觀念,但當身體情况和外部環境出現變化時,也容易產生一定的心理問題。”燕江陵認為,老人應當提前規劃好自己的退休生活,同時也要做好心理准備迎接可能到來的變化。

如何做好晚年規劃?燕江陵建議從三個維度上考慮。身體素質是一個基礎條件,老年人軀體疾病逐漸增多,體力下降,要先評估自己的身體狀況,選擇相匹配的活動。同時,要做好身體可能會發生變化的心理准備,當出現意外後,計畫需要隨之調整。

同時,根據身體素質分年齡段來培養不同的興趣愛好。燕江陵建議,在這個過程中要保持正常的生活節律,“深夜刷抖音,通宵玩麻將,還有老人迷上‘摳圖’半夜不睡的,這些都會影響生物節律,嚴重的會導致心理問題,”燕江陵說,一切以犧牲健康為代價的興趣愛好都是不可取的。此外,還要考慮自身條件,量力而行。因盲目攀比導致的家庭衝突和心理問題也不少見。

此外,老年人還要善於接受外部環境的變化,有困難時學會主動求助,同時保持正常的社會交往。做好規劃、順時而為,就是老年人對待晚年生活的最好態度。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