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作義為什麼死活不肯率60萬大軍南下?去了凶多吉少

江苏 89℃ 0
摘要:“傅將軍,我再一次提醒你考慮,把華北國軍撤退到山東沿海,留駐青島的美國西太平洋艦隊,會和將軍直接聯系的。”傅作義的確不想率領60萬華北國軍離開平津地區,南下到東南沿海。傅作義和他的60萬大軍,就成了一支左右戰局的重要軍事力量。南京方面非常希望傅作義率領60萬大軍南下,避免廖耀湘第9兵團在東北戰場全軍覆沒的情節重演。傅作義死活不肯率60萬大軍南下,是因為他很清楚,自己真的到了南方後,極有可能凶多吉少。

“傅將軍,我再一次提醒你考慮,把華北國軍撤退到山東沿海,留駐青島的美國西太平洋艦隊,會和將軍直接聯系的。”

“大使先生,我已經說明了,我只是一個地方長官,我不能不聽命於南京啊。”

“哈哈哈哈哈,我的老朋友,我原以為你不善於外交辭令,看來我錯了。”

“見笑,見笑。”

這一番對話,發生在老電影《大决戰之平津戰役》裏。對話的主人,前者是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後者是華北“剿總”司令官傅作義。電影裏,他們冒著大雨來到故宮參觀,在太和殿前進行了這番對話。

在對話裏,司徒雷登勸告傅作義將華北國軍撤退到山東沿海。這其實是第一步。第二步就是利用美國西太平洋艦隊的艦船,將華北國軍撤退到東南沿海一帶。從華北地區到東南沿海有兩條路。第一條路是陸路,經過華東地區南下。由於當時,華東地區正在進行淮海戰役,此路不通。第二條路是海路,通過青島乘船南下,由於美國西太平洋艦隊還控制著青島,此路最為可行。

司徒雷登用了一個詞“再一次”,說明他不止一次勸告過傅作義。然而,傅作義再一次委婉地拒絕了他,藉口是自己要聽命於南京方面。司徒雷登作為一名外交官,自然輕而易舉地聽出了傅作義的真實想法。

傅作義的確不想率領60萬華北國軍離開平津地區,南下到東南沿海。

我們回顧一下1948年11月間華北地區的局勢。傅作義作為華北“剿總”司令官,手裡有60萬大軍。這60萬大軍中,一部分是傅作義的嫡系軍隊,一部分是南京方面的嫡系軍隊。傅作義以晉軍將領的身份統領南京方面的嫡系軍隊,可見南京方面對他的信任。

1948年11月,遼沈戰役已經結束,東北全境解放,被東北野戰軍控制。淮海戰役如火如荼,華東野戰軍、中原野戰軍攻勢如潮,國軍節節敗退,華東地區遲早會落到華東野戰軍、中原野戰軍手裡。傅作義和他的60萬大軍,就成了一支左右戰局的重要軍事力量。

南京方面非常希望傅作義率領60萬大軍南下,避免廖耀湘第9兵團在東北戰場全軍覆沒的情節重演。1948年11月4日,南京方面把傅作義召到南京,討論華北撤守問題,許諾任命他為東南軍政長官,將所有軍隊完全歸他指揮。

當時,傅作義已經下定了堅決不南撤的决心,但又不能採取斷然拒絕的態度,就婉轉地表示:“一、華北局勢不象一般人看的那樣悲觀絕望;對扭轉華北的危局還有辦法;三、南撤方案,非萬不得已時不宜實行。因為,堅守華北是全域,退守東南是偏安,歷史教訓值得考慮!”

最終,在傅作義的堅持下,60萬國軍一直留在華北地區,直到東北野戰軍主力部隊悄然入關,將他們包圍在平津地區。

傅作義死活不肯率60萬大軍南下,是因為他很清楚,自己真的到了南方後,極有可能凶多吉少。

像傅作義這樣的地方派系將領,賴以為生的有兩點,一是軍隊,二是地盤。傅作義起家的老地盤是綏遠,如今控制的新地盤是平津地區。只要傅作義留在華北,哪怕失去了平津地區,也可以迅速回到綏遠,不至於連老巢都被人端了。如果他聽從南京方面的命令,去了東南地區,一切都不同了。

東南地區被控制在南京方面,與傅作義沒有一毛錢的關係。就算傅作義被任命為東南軍政長官,也是一張空頭支票,沒有任何意義,也沒有地方實力派會聽命於他。到時候,傅作義不但會被架空,還會丟掉手裡的軍隊,弄得“竹籃打水一場空”的結局。

這樣賠本的生意,傅作義當然不會去做。

有人說,白崇禧是桂系將領,來自於廣西,為何能在華中地區當華中“剿總”司令官?這是因為,白崇禧背靠實力雄厚的桂系,與堪稱“孤家寡人”的傅作義完全不是一回事。同時,在抗日戰爭時期,桂系軍隊長期在湖北、湖南、安徽等地作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算得上是白崇禧的新地盤。

所以,不管南京方面怎麼催促,傅作義都雷打不動,始終留在華北地區。不過,正應了那句老話“福兮禍所依,禍兮福所倚”,傅作義的“穩坐釣魚臺”反而成就了北平的和平解放,傅作義囙此也成為了新中國的功臣。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