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年前發生的一件事,成為湖南湖北兩地競爭白熱化的引爆點

湖南 109℃ 0
摘要:1934-1937年湖南單方面修築洞庭堤垸,並堵塞長江四口藕池、調弦、松滋、太平。激起對岸湖北沿江二十餘縣百强的責備。因為洞庭湖自古就是長江最主要的分流洩洪功能區之一,如果洞庭湖一旦堵塞,對岸荊沙、咸寧、武漢等地將會飽受洪水之患。人們稱洞庭湖為“天下之胃”。而荊江一帶,有“九曲回腸”之勢,從枝江到監利,長江彎彎曲曲,然後忽然北上,形成了長江中游最為險峻的一段。

1934-1937年湖南單方面修築洞庭堤垸,並堵塞長江四口藕池、調弦、松滋、太平。激起對岸湖北沿江二十餘縣百强的責備。因為洞庭湖自古就是長江最主要的分流洩洪功能區之一,如果洞庭湖一旦堵塞,對岸荊沙、咸寧、武漢等地將會飽受洪水之患。

從上面的地圖可以看到,洞庭湖界於湘鄂兩省之間,北有松滋、太平、藕池、調弦(調弦1958年已封堵)四口,與長江相通。南有湘、資、沅、澧四水匯入。從整個長江流域來看,洞庭湖就像一個大水袋,不僅接納湖南四水,而且吞吐長江洪水,是長江最重要的調蓄湖泊。人們稱洞庭湖為“天下之胃”。

而荊江一帶,有“九曲回腸”之勢,從枝江到監利,長江彎彎曲曲,然後忽然北上,形成了長江中游最為險峻的一段。

一個是“胃”,一個是“腸”,要是胃堵住了,那腸肯定要“爆”。

在剛剛過去的1935年,對岸的荊沙就發生了巨大的洪澇災害,松滋、江陵、石首、監利、洪湖無一倖免,農業、房屋損失慘重,灾民更是不計其數。(此次特大洪澇災害將在後面為大家仔細介紹。)

湖北二十餘縣聯合通電,堅決反對

所以,此次事件直接導致湖北沿江二十餘縣居民的集體擔憂。1937年2月15日,湖北二十餘縣全體機關法團,聯合通電,堅決反對,並請當時的國民ZF予以制止。

湖北方表示:湖北地勢低窪,長江直貫首尾,沿岸二十餘縣,以堤為命,尤其是洞庭湖對岸荊州更是連年水患。古時候的九穴十三口古道不能全部恢復,現時僅僅依靠藕池、松滋、太平、調弦這四個長江口引長江水入洞庭。如果一旦堵塞,將會給對岸人民造成極大的危險。

長江和洞庭湖交匯處

並表示四條河流為天然河流,不是湖南的私人產物。希望湖南設身處地為對方想想,如果湖北在荊州監利段長江中建設巨壩,使城陵磯段長江水不能向下游流動,湖南方面能否容忍呢?

希望疏通四個長江口,廢田還湖,疏浚江床,一起為抗擊水患而努力。

正當抗爭之時,監利車灣江堤崩潰

1937年2月27日,經過沿江二十餘縣群眾的抗爭,問題逐步擴大,連武漢及湖北省方面都加入進來。正當大家準備在3月7日,召集各縣市同鄉會代表,開聯席會議,商討應付辦法之時,監利車灣江堤忽然崩塌。

監利車灣江堤在當時,是一條極其重要的大堤。該提橫阻長江,是監利、沔陽(現在的仙桃)、漢川、嘉魚、漢陽等地唯一的保障。它的重要性不亞於鐘祥的遙堤,荊州的萬成(荊江大堤),經過歷年的修建,在當年可是耗費了不少的資金。

然而春季漲水,遭回流沖刷,江堤突然崩塌,更是引起了沿江群眾的擔憂。

荊江大堤

政院調停,各方協調商討對策

在對岸抗爭之時,洞庭湖這邊也沒有閑著,仍然在開工趕築天祜垸。當時的天祜垸已經修建成長約百里,範圍甚廣,每天都有萬餘工人在工作。同時,太平、藕池、調弦這三口已經量測完工,松滋一口正在量測中。

一邊是激烈反對,一邊依然我行我素。1937年3月7日,該事件已經驚動了時任行政院長的蔣介石,行政院遂嚴令時任湖南省ZF,停止修建垸提,堵塞四口工作,以免糾紛擴大。此次事件交給當時的全國經濟委員會處理。

3月19日,當時的內政部、財政部、實業部三部代表,加上湘鄂兩省代表和全國經濟委員會代表,在南京舉行聯席會議,商討解决對策。

會議表示,洞庭湖修建天祜垸,堵塞長江四口,將會導致長江改道,洞庭湖北遷,關係整個長江流域的水利問題,也不僅僅湘鄂兩地之間的事了,所以在希望湖南方面必須慎重。所以會議决定停止湖南方面天祜垸的興建。

但是到了1944年,該案再起……

兩地之爭的根本緣由:南北之爭和舍南救北的主流思想

那麼很多小夥伴就有疑問了,湖南方面為什麼要修建天祜垸,堵塞長江四口呢?

因為到了明末清初、民國時期,長江水患嚴重。北岸修建堤壩就會造成洞庭湖區水患頻發;南岸建垸圍墾就會導致荊江大堤防洪形式嚴峻,都是為了保護自己不受洪水侵害。

而自古以來,舍南救北就是當時的主流思想。首先洞庭湖像一個無比巨大的肚子一樣橫立在湘鄂之間。從長江中游的防汛考慮,要保證富裕的江漢平原上千萬畝耕地和武漢三鎮的安全,找不到其他調蓄洪水的湖泊。

其次,從歷史文化來看,荊州是我國歷史上的軍事重鎮,也曾是封建時代的政治文化經濟中心,清後期到民國時期的沙市、漢口又是國內僅次於上海的工商大都市。

最後湖北的江漢平原比湖南的洞庭湖平原開發得要早,經濟地位相對重要,自然在當時人民心中地位更高。這就是當時舍南救北思想的主要產生原因。

但是,在清後期,洞庭湖平原經濟進入全新階段。康熙年間,湖北糧倉主導地位讓位於湖南,乾隆更是將“湖廣熟,天下足”改成“湖南熟,天下足”。康熙二十四年(1685),全國田地6078430頃,湖南138923頃,但到了雍正二年(1724),全國田地6837914頃,湖南就占305276頃,人口也增長了一倍以上。

至此,清中後期發展起來的洞庭湖平原經濟正式超過江漢平原經濟,也大概從那個時候開始,荊州的地位就開始被岳陽逐漸追趕上來了吧。其實歸根結底,兩個垸田經濟之爭才是導致上述事件的主要原因。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