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單季畝產突破1100公斤!重繪我國雜交水稻畝產新高

海南 100℃ 0
摘要:劉志彬是超遠緣多胚孿生融合科技發明人,他曾榮獲國家農業部種糧狀元和國家科技部先進工作者等榮譽稱號,這位年逾古稀的育種專家仍然奮鬥在育種第一線。今年5月23日,劉志彬團隊在三亞的繁育試驗點迎來了收穫,多胚孿生竹稻和蘆杆稻最高單季畝產突破1100公斤,重繪我國雜交水稻品種畝產量新高,水稻品質大大提高,為我國糧食增產作出了積極貢獻。

被譽為中國水稻高產之星的劉志彬

研製的多胚孿生竹稻和蘆杆稻在三亞收穫

最高單季畝產突破1100公斤

重繪我國雜交水稻品種畝產量新高

潮起海之南|遇見

劉志彬:海南是育種的好地方

讓我們一起走進本期節目

劉志彬是超遠緣多胚孿生融合科技發明人,他曾榮獲國家農業部種糧狀元和國家科技部先進工作者等榮譽稱號,這位年逾古稀的育種專家仍然奮鬥在育種第一線。

今年5月23日,劉志彬團隊在三亞的繁育試驗點迎來了收穫,多胚孿生竹稻和蘆杆稻最高單季畝產突破1100公斤,重繪我國雜交水稻品種畝產量新高,水稻品質大大提高,為我國糧食增產作出了積極貢獻。

超遠緣多胚孿生融合科技發明人劉志彬

“多胚與孿生這兩個科技只要一融合,它就產量高,抗性强,米質優,就會產生質的變化。人們吃飯不僅僅只解决吃飽的問題,關鍵還要好吃,像我們的竹稻,現在到日本檢測超過越光,越光是日本的上等米,是A級,我們這個品種是特A級,比它還高一個檔次”。

蘆杆稻和竹稻,是劉志彬經過17年在海南艱苦地探索和不斷地實踐,將水稻分別與蘆稈和竹子雜交研究出的,繁育試驗點之一就在海南文昌。對於這位和雜交水稻打了一輩子交道的科學家來說,育種的每個環節都必須慎之又慎,良種的存儲也至關重要。

超遠緣多胚孿生融合科技發明人劉志彬

“海南氣候只要高於28度,儲存40天,稻子得報廢,生不起來了。所以我們這個種子收起來就準備在海南建一個冷儲倉,溫度控制在5度以內,因為這個氣溫高了,就儲不到三個月。然後運至各個省乃至國外,要有一個週期”。

“我們的碗一定要裝中國人自己生產的糧食”,這句話,是劉志彬幾十年如一日耕耘在育種第一線的精神動力,一把稻子一碗米,承載的是億萬百姓的生計。

我們告別了傳統的面朝黃土背朝天,一步步實現從播種到收穫的全程機械化,一把稻穗的傳承貫穿了其間幾千年的光陰。高產水稻選育成功,他的下一個願望,就是把水稻科技一代代傳承下去。

超遠緣多胚孿生融合科技發明人劉志彬

“我最年輕的學生8歲,就是我的小孫孫,我是搞糧食的,我就教他搞糧食,慢慢地灌輸。搞水稻搞糧食生產的這一代人,你沒有理由離開這條戰線,更沒有理由不把這個東西傳承給後人”。

蘆杆稻和竹稻的區別是什麼?作為繁育試驗點之一的文昌與三亞有何不同?這一碗米飯,到底有多少學問在裡邊。相約今晚的節目,繼續聽他講南繁育種的故事。

【來源:海南衛視】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