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克拉瑪幹沙漠都發了大水,我國西北或正在變濕潤,紅旗河工程徹底凉凉?

新疆 130℃ 0
摘要:說起這幾天最魔幻的事情,塔克拉瑪幹沙漠發洪水絕對能算一個。這片中國最大的沙漠,人稱“死亡之海”,一向是最乾旱缺水的地方。要說我國南方、中原或者東北地區發洪水都可以理解,但新疆的大沙漠裏怎麼會也來了大水呢?原來要引西藏的水入疆,再造“塞上江南”的紅旗河工程,豈不是也毫無必要了?其實不止是新疆,我國西北其它地方如甘肅等,近年來的降雨量也在持續新增。

說起這幾天最魔幻的事情,塔克拉瑪幹沙漠發洪水絕對能算一個。這片中國最大的沙漠,人稱“死亡之海”,一向是最乾旱缺水的地方。然而就是這個不毛之地,竟然也發洪水了,而且來勢洶洶,過水面積達300多平方公里,淹了中石化50餘臺勘探車和3萬套設備。要說我國南方、中原或者東北地區發洪水都可以理解,但新疆的大沙漠裏怎麼會也來了大水呢?原來要引西藏的水入疆,再造“塞上江南”的紅旗河工程,豈不是也毫無必要了?

事後有專家也解釋了:這次洪水屬於季節性,附近的天山山脈迪娜爾山段下了豪雨,再加上天山冰川在夏天的融雪量新增,就形成了洪水,而大水進了沙漠後沒有植被阻擋,土壤的固水能力也差,結果就一直流進了腹地,形成了沙漠變水鄉的奇觀。

雖然這次洪水的成因比較明確,我們還是能明顯感覺到:即使還沒達到把沙漠變綠洲的程度,但新疆地區的降水量比往年確實新增了,今年以來已經有很多地方下了豪雨,例如在6月15日,克州、喀什、和田都發佈了豪雨紅色預警,很多地方達到了大暴雨水准。其實不止是新疆,我國西北其它地方如甘肅等,近年來的降雨量也在持續新增。陝西的西安也一改多年的乾旱局面,大有恢復當年盛唐時期“三州花似錦,八水繞城流”的意思。

西北並非一直乾旱,數千年來一直幹濕交替

西北地方降雨量的增多,與全球氣候的劇烈變化有很大關係。多年以來,我國西北地方乾旱少雨,這一方面是由於西北內陸距離海洋十分遙遠,水汽不容易抵達,另一方面由於青藏高原的劇烈隆起,阻擋了西南暖濕氣流,由歐洲地區過來的少量水汽也被帕米爾高原和天山阻隔,種種原因促進了長期的乾旱。在新疆腹地的塔克拉瑪幹沙漠,每年的降水量不足50毫米,有的年份僅有幾毫米,而蒸發量卻高達3000毫米以上。

不過,西北地方並不是一直處於極端乾旱,在歷史上也曾經有過相當濕潤的時期。例如,在距今三千年前或更早的夏、商、西周時期,西北曾經有著非常適宜的氣候。西安的半坡遺址有大量現在只在南方出現的野生動物遺骸,甘肅秦安大地灣遺址中,使用了大批木材立柱支撐房屋,說明當時渭河流域還有著大片的森林草原。

不止是西北,當時的華北和中原地區也是溫暖濕潤,森林遍佈,河南地區還有著大量關於大象和犀牛活動,有甲胄文記載商王一次狩獵就獲得了10頭大象。後來到了東周時期,氣候轉冷,之後的兩千多年間又產生了多次冷暖交替。其中堪稱盛世的兩漢和盛唐時期,恰好都是在溫暖期,包括關中地區在內的西北降雨相對較多,農業發達,成為當時漢唐王朝的重要經濟基礎。唐玄宗年間長安還種植柑桔,足見當時氣候的溫暖濕潤。

而自明朝末年以來,我國一直處於氣溫相對較低的寒冷期,西北地方重回乾旱,總體上降水量偏少,新疆地區尤其顯著。到了20世紀70年代,曾經的大湖羅布泊完全乾涸,西北地方沙漠化越發嚴重,90年代的沙漠化速度達到了每年2460平方公里。為防止風沙侵襲,國家還建設了三北防護林。

由於當時的西北、華北日趨乾旱,對農業生產造成了嚴重的不利影響,我國啟動了著名的南水北調工程,如今已經初見成效。與此同時,另一個劍走偏鋒的“紅旗河工程”也進入了人們的視野,一度還受到熱捧,引發了諸多爭議。

“紅旗河工程”的來龍去脈

在南水北調工程還在論證的時候,就有民間人士提出了“大西線調水工程”的設想,該方案從雅魯藏布江朔瑪灘築壩取水,向東一直連接怒江、瀾滄江、金沙江、雅礱江、大渡河,由四川阿壩向黃河引水,每年引水量超過2000億立方米,但這種直接將水引下青藏高原的做法,沒有考慮高原和橫斷山脈數千米落差的峽谷、超長結冰期和地震頻發的現實,投資也將達到數萬億,不具備可行性。

繼“大西線調水工程”之後,2017年,在一家P2P民間金融公司的大力宣傳之下,看上去更加細化,而又更加宏大的“紅旗河工程”進入了公眾視野。而某知名地理雜誌2018年第5期的文章,更是將其推向了聚光燈下,讓人們大開了一番眼界。

根據工程設想,紅旗河將從雅魯藏布江大拐彎處取水,向東南自流509公里,沿途取易貢藏布、帕隆藏布之水之後進入怒江,在三江並流處穿越瀾滄江和金沙江,並跨過橫斷山脈,其中借用怒江河道60公里,借用瀾滄江河道43公里,借用金沙江河道97公里。

之後,“紅旗河”幹線將沿著青藏高原的東部邊緣,一路經過雅礱江、大渡河、岷江,再沿祁連山、阿爾金山、昆侖山的側面一路向西,經過甘肅後到達新疆,沿塔里木盆地的南部邊緣一直延伸到喀什。從幹線還將分出三條支線,分別是通往吐魯番盆地的“春風河”,橫穿內蒙通往華北地區的“漠北河”,以及流向陝北地區的“紅延河”。

單從地圖上看,紅旗河幾乎覆蓋了整個西北乾旱地區,總長度達6188公里,與長江相當。年調水量可達600億立方米,占源頭各大河總水量的21%,相當於再造一條黃河。如果真的能建成,無疑將大幅度緩解西北的缺水局面。而那家民間P2P公司更是一度宣稱:“投資達4萬億,可在新疆建設2億畝良田,形成20萬平方公里綠洲”。要知道我國全國耕地紅線才18億畝,紅旗河的氣魄也太宏大了點兒。

至於工程上的難度,紅旗河工程的“S4679課題組”指出,全長6188公里的紅旗河,是利用青藏高原邊緣一條高程逐次降低的環繞線路,最大壩高不超過280米,138個隧洞總長度2337公里,最長的55公里,平均長度17.2公里。根據設想,紅旗河可以實現全程自流,降低了工程難度和造價。

“紅旗河”的概念自2017年提出以來,立即受到了大量的質疑:如此浩大的工程,其主導者S4679課題組並不屬於政府部門,並且由一家P2P公司在網絡上大力宣傳,不能不讓人心生疑惑。而其宣稱的“全程自流”也受到了多位水利和地質專家的質疑,被認為是想當然。

由於青藏高原邊緣地帶的河谷都是深切狀態,深達兩三千米,要以隧洞的管道從各條大河引水,在工程上極難實現,再加上區域內地震多發,這種設想屬於紙上談兵,如果强行實現,投資將是天文數位。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所的趙希濤研究員在其文章中指出,從詳細的地圖上看,不可能設計出一條流程限於我國境內,且沒有超級深埋長隧洞,就可從雅魯藏布江大拐彎起點自流到怒江的調水河道。

而且紅旗河的上游各條大河的可供調水量,也沒有設想的那麼大。根據趙希濤研究員的數據,就按調取源頭河流21%的水量來算,每年總的調水量也只能達到464.7億立方米,如果再考慮規劃中的南水北調西線調水的影響,就只剩下了323億立方米,僅有原設想的一半。

即便是紅旗河真的將每年600億立方米的水調到了新疆,能否製造出20萬平方公里的綠洲,也存在著很大爭議。這是因為新疆的土地鹽鹼化非常嚴重,例如塔克拉瑪幹沙漠的地下其實有大量水資源,但其鹽鹼程度接近海水。如果土壤中的鹽鹼不能有效排放,藏水入疆後有可能引發更嚴重的鹽鹼化。也就是說,新疆的綠洲並不是有水就能造出來的。

除了這些科技上的疑問之外,在規劃和真實性方面的炮轟也從未停止過。前面說過,提出紅旗河工程的S4679課題組並沒有正式的官方身份,而這個投資比三峽和南水北調還要大許多倍的工程,卻由一個民間金融公司來文宣推動,實在是不太正常。

而且,雖然網上時有消息說紅旗河“即將開工”,接下來發生的事卻讓人大跌眼鏡:2018年,水利部回應媒體時表示,該部從未對紅旗河方案做過任何規劃,紅旗河課題組也與水利部無關。這一表態充分說明了紅旗河工程設想的性質。

更驚人的是,2018年4月,一直推動紅旗河的那家民間金融公司爆雷,被警方控制,後以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的罪名被起訴,涉案金額高達數百億元。這樣一來,紅旗河的命運更加蒙上了一層陰影,雖然時不時還有一些消息,但氣勢已經大不如前。

西北如果正在變“暖濕”,紅旗河或將失去意義

其實,說紅旗河是宏大設想也好,是“騙局”大忽悠也罷,其預設的目標是解决我國西北地方的乾旱問題。如果確實有這種强烈的需求,並且在財政和工程上能實現的話,沒准哪一天就會提上日程。但如果需求忽然不存在了,那才是釜底抽薪,再無翻身之日。而眼下,紅旗河看上去就來到了這個當口。

進入21世紀之後,全球持續變暖,並已經開始影響各地的氣候。原本大家認為全球變暖會加劇西北、華北地區乾旱少雨的局面,卻沒想到地球來了一個神轉折:可能是氣候變暖突破了某種臨界點,打破了原有的氣候模式,西北地方的降水量近年來逐漸新增,趨向“暖濕化”。例如,由於北極變暖,來自北極的水汽新增,再疊加上歐洲地區降雨增多,使得新疆局部地區的降水量增大。

增多的降雨也讓一些沙漠地區加速“綠化”,在人工植樹造林和氣候變化的雙重影響下,我國四大沙地之一毛烏素沙漠已經快要消失了。甘肅敦煌莫高窟的月牙泉曾一度要消亡,如今因水量新增,也變成了一個豐滿的月牙。西北乾旱地區一些湖泊和濕地又重新出現,塔克拉瑪幹沙漠的一些地區也長出了綠色的植被,好像是“春風又度玉門關”。

這種情況如果繼續發展下去,西北乾旱缺水的局面有可能大為改觀,即便由於蒸發量巨大,成為“塞上江南”的可能性極小,但在一些條件適宜的地方,還是會形成有利的局面,緩解工農業的用水危機。這樣一來,是否還有必要耗費巨大的財力和人力,來實現這個爭議滿滿的“紅旗河工程”,就很值得商榷了。其阻力勢必會比以往更大,希望更加渺茫。

西北地方的“暖濕化”,到底是幾十年的短期趨勢,還是持續幾百甚至上千年的長期趨勢,現在時間還早,下不了定論。想要回到商周、盛唐時期那種氣候溫暖、森林繁茂的氣象,也暫時只是網友們的美好願望。如果全球變暖持續打破氣候模式,將來對我國的影響是好是壞還無法判斷,不過還是應當抓住現在西北、中原地區降雨增多的有利時機,來改善植被,優化生態環境,這才是更加實際的做法。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