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個主要城市通勤報告:哪些都市的居民通勤“競爭力”較高?

重庆 79℃ 0
摘要:隨著中國城市化行程的持續推進,居民的職住、通勤問題在城市規劃中變得愈發重要,也成為衡量城市競爭力的重要方面。哪些都市的通勤時耗較短?哪些都市的軌道交通覆蓋率較高?哪些都市的綠色通勤發展較好?

隨著中國城市化行程的持續推進,居民的職住、通勤問題在城市規劃中變得愈發重要,也成為衡量城市競爭力的重要方面。

一般而言,職住是都市空間的覈心功能,决定了都市結構、空間績效和運行成本。而聯系職和住之間的通勤支撐,直接影響著都市發展和居民幸福感。

哪些都市的通勤時耗較短?哪些都市的軌道交通覆蓋率較高?哪些都市的通勤半徑較廣泛?哪些都市的綠色通勤發展較好?

近日,《2021年度中國主要城市通勤監測報告》(以下簡稱“報告”)發佈,《報告》由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市交通基礎設施監測與治理實驗室、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發佈,以互聯網位置服務和移動通信運營商手機數據為依據,選取了42個主要城市,彙聚2.3億人的大數據職住和通勤樣本,呈現2020年中國主要城市通勤畫像。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摘取了其中一些主要結論:

1、北京平均通勤時耗最長

“平均通勤時耗”是居民通勤出行直觀感受和生活品質的重要影響因素,也是衡量都市交通便捷的重要名額。

《報告》顯示,在42個都市中,北京仍是單程通勤時耗最長的都市,達到47分鐘。與此同時,北京的單程平均通勤距離為11.1公里,僅低於東莞的13.3公里,明顯超出了上海的8.9公里,廣州的8.7公里,深圳的7.6公里。

一般而言,通勤時耗與都市的面積、交通擁堵程度等有關,同時也受到職住分離程度的影響。《報告》指出,不考慮就業差异與人的選擇,在既有職住佈局條件下通過交換就業地,在理論上能够實現的最小通勤距離,是都市職住空間佈局匹配的測度,職住分離度越小,說明都市職住空間供給的平衡性越好。

(數據來源:《2021年度中國主要城市通勤監測報告》)

2、軌道交通覆蓋通勤,廣州表現最佳

“軌道覆蓋通勤比重”強調軌道交通的線路走向與通勤需求相契合,體現軌道交通佈局與職住空間的匹配度。

《報告》顯示,38個開通軌道交通的都市,車站800米覆蓋通勤比重總體平均值為15%。其中,超大都市為26%,軌道交通與職住空間契合度最好的都市是廣州,軌道800米覆蓋通勤比重達到30%。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城市交通研究分院院長趙一新在對《報告》進行分析時指出,2020年,全國新開通1000公里軌道交通線路,然而軌道覆蓋通勤比重平均僅提升1%,北京、廣州、南昌、南寧、青島、上海等都市這一名額甚至不昇反降,雖然有疫情對軌道交通客流的影響,仍需要關注軌道交通的網絡客流效益。

(數據來源:《2021年度中國主要城市通勤監測報告》)

3、北京、上海、深圳、重慶通勤半徑約40公里

“通勤空間半徑”反映都市具有緊密通勤聯系的空間範圍,也是城市交通需要支撐的空間尺度,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都市的輻射能力。

《報告》發現,超大都市的通勤空間半徑最大,這也說明了其輻射能力最强。其中,北京仍是通勤空間尺度最大的都市,半徑41公里,同比新增1公里,約40公里空間尺度的都市還有深圳、上海、重慶,通勤空間半徑均為39公里。

遠距離通勤對軌道交通的依賴尤其明顯,近兩年來,頂層設計屢屢強調和支持都市圈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的發展,一些城市的跨城捷運也迎來新進展,這些正是為了順應在都市圈化發展的背景下,跨區域通勤新增的趨勢。

(數據來源:《2021年度中國主要城市通勤監測報告》)

4、深圳萬人通勤交通碳排放量較低

隨著碳减排的重要性愈發凸顯,今年,《報告》加入了“萬人單程通勤交通碳排放量”名額,這一名額主要取決於通勤距離和交通結構,反映了都市職住空間和交通支撐對碳排放的影響。

《報告》顯示,總體而言,超大都市的萬人單程通勤交通碳排放量最高,達到7噸/日,特大城市為5.7噸/日,而Ⅰ型大城市和Ⅱ型大城市分別為5.4噸/日和4.6噸/日。

但這並不必然意味著,都市規模越大,萬人通勤交通碳排放量越高。譬如,超大都市中深圳的萬人單程通勤交通碳排水准為5.5噸/日,遠低於多數特大城市甚至大城市中長沙、蘇州和西寧。《報告》指出,短距離通勤和綠色出行有助於降低碳排放。

可供佐證的一組數據是,深圳的“5公里以內通勤”比重為60%,在超大都市和特大城市中位居首位。“5公里以內通勤”反映可以就近職住、步行騎行通勤的人口占比,是都市宜居性的重要測度。

(數據來源:《2021年度中國主要城市通勤監測報告》)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