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健(右)和承包戶老周在聊天
福田的芒果園真的好大,我們開著車,沿主幹道從東向西,沿路都是看不到盡頭的芒果樹。
“金煌”“貴妃”“臺農”“澳芒”“鳳凰果”“玉文”“紅玉”“凱特”“水仙”……孫健(海南福田綠色農業有限公司董事長)不厭其煩地介紹著他的芒果王國。在他的芒果王國中,“金煌”是“國王”,“貴妃”是“王后”,各占全園的50%和30%;其他品種只占20%,以滿足市場的多樣化需求。
孫健轉了一個彎,在一棟簡易的管理房面前停下,喊了聲“老周”。房間中走出一比特中年男子,T恤半撩,露著肚子,一看就是田間的勞作者。孫健上前跟他聊了一會,接著帶我們去園子裏看芒果樹的長勢。粗壯的樹幹,圓形的樹冠,相似的高度,相近的冠幅,一個個套著果袋的芒果拖著長長的果柄倒垂在樹冠四周,顯得非常整齊而有趣。
齊整的芒果園
“我們是最早大面積推廣套袋科技,也是最早大面積應用多效唑控梢……”孫健非常自豪地介紹道。雖然是半路出家,但得益於對科技人才的重視和良好的利益分享機制,孫健在創業初期就聚集了一幫芒果種植和加工的頂尖人才,從而使得20餘年的生產歷程中沒有在科技方案上走過彎路。
“老周在公司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我指著老周的背影問道。相比科技方案,我更關注大果園的管理機制。
“他管了1萬多株。”孫健介紹說:“我跟他有兩種合作方式。一種是分成,我出地,出樹;他出科技,出投資。三七分成,保底70元/株,賣100元,我30元,他70元。另一種是直接租給他,80元/株,我啥都不管。”
孫健在查看芒果的發育情况
“從你的角度哪種管道好?”我問道。
“差不多,都不大好。”孫健笑了笑,接著說:“因為對我來說,這兩種方式都相對比較輕鬆,但收益率會低一點,而且不是自己在幹了,我的控制力相對减弱了,不利於以後做標準,做品牌。但是如果都自己幹,一方面科技骨幹青黃不接,沒有這麼多精兵強將;另一方面現在的工錢過高,又無法採用機械化來替代人工,弄不好虧掉了,我還得往裏貼錢。”
在前面十幾年,孫健一直採用直管的模式,通過崗位責任制來提高員工的積極性。一直到2014年,一場強颱風登入海南導致慘重損失之後,孫健這才不得已調整策略,以分散風險。目前有一半面積採用承包的管道分包給像老周這樣的承包戶。
正在發育中的小澳芒
“從管理的角度來看,怎麼樣的人才符合你的要求?”我追問道。相對於其他行業,農業的管理人才確實非常稀缺,良將難求。
“早期是科技大於管理,現在是管理大於科技。”孫健說:“我們現時的管理模式是過於精細,追求組織效益最大化。就像給老周的這塊地,可能東面有蟲,西面沒蟲,或者東面花開得整齊,西面花開得不整齊,你都得有不同的方案,所以對一線管理者的要求很高。”
“還有責任心,今天發現病情,你得馬上採取措施,安排工人打藥,不能有朋自遠方來,先喝一頓酒,喝暈了再睡一覺,等第二天醒來再去安排,可能就耽誤事了。責任心第一。”孫健強調道。
管理10000多株芒果的承包戶
“對工人有獎罰措施嗎?”我想起在一線幹活的工人。
“有。”孫健介紹道:“我們採用場長負責制,場長管隊長,一個生產隊一般是3戶6個人。一戶管1500棵成齡樹,基本工資在3500元左右,利潤提成,一般5~8個點。現在好的基地一戶可以拿到10萬元上下。”
福田的分選車間也很大。跟芒果園難得見到一比特工人的情形不同,這裡人頭攢動,伴隨著分選機的轉動聲,揀果的揀果,裝箱的裝箱,搬運的搬運。不一會,都裝上了發往全國各地的貨車中。
工人們圍繞分選機在忙碌
“這麼多年有沒有在銷售上動過腦筋?”我忽然想起孫健在果園中介紹的直接地頭銷售的模式,從他的投資理念來說,不像是能安心做一比特產地供應商的角色。
“一直在動腦筋,自己去市場批發,去量販店配送,這些服務我都做過。”孫健的回答應驗了我的判斷,“但是,”他話鋒一轉,接著說起了銷售的難點:“生產和銷售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環節,我得組建新的銷售團隊,上半年他們忙幾個月,下半年幹啥呢?如果跑出去採購,也幹不過專業的果商;如果不跑出去待在公司,薪水照發不算,他們閑著沒事幹就找事,弄得頭痛。”
“等於說你的銷售成本比果商還高。”我認可道。
“對!”孫健接著說:“一開始我們做銷售,是考慮這麼大面積會不會不好賣,但真正到市場上體驗之後,你就明白,對單個生產者來說,市場是無限大的。中國有500萬畝的芒果基地,還有30%的銷售量是從東南亞進口的。只要產品對路,品質好,我這1萬畝算啥呢?所以當這些問題考慮清楚之後,我的重心還是回到基地上,特別是要做好采後處理加工,解决行業的痛點。”
曾經讓孫健疲於銷售的“貴妃”
孫健最頭疼銷售還是在2003—2005年期間,還沒火起來的“貴妃”因為儲運性的問題,在產地連續出現滯銷,每年都有10~20萬斤的果直接掉在果園中,逼得孫健去跑市場。得益於對芒果采後處理工藝的技術領先,孫健迅速打開局面,並找到了這個行業真正的痛點——落後的供應鏈。
“現在流通環節做的都是搬運的活,從產地搬到市場,從市場搬到量販店,層層加利潤,卻沒有產生附加值,而且缺乏催熟保鮮技術,風險很大。如果我們能够綜合產地資源,把產地即配和銷地即配都建起來,從海南建到雲南,建到攀枝花,建到東南亞,修好供應鏈的高速公路,就能產生品牌的溢價能力。”
這番話讓我的腦海中迅速浮現出“都樂”和“佳沛”的運營模式,我滿懷期望地問道:“這項工作你們開始做了嗎?”
孫健(左)向王伯儒介紹自己的產品標準
孫健笑了笑:“我從2004年就開始探索這條道路,2012年建了這個產地庫,搞了兩年,又停了幾年,去年真正開始做。”
“有沒有動過品牌的腦筋?”我接著問道。
“怎麼不動,我這20年都在琢磨這個事。”孫健說:“但是這個事情理論上講容易,實際做起來難。第一,你要有標準,包括商品標準和內在品質標準;第二,你得有規模,如果你的供應能力還滿足不了嘉興市場10天的供應量,你要這個品牌有啥用?第三,你得有持續供應能力,如果連三五個月的供應週期都沒有,你要這個品牌有啥用?所以,品牌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時間的積累,它和供應鏈是相互促進成長的。”
孫健的心裡擁有一個夢想
我沒有讓眼前這位成熟的農業企業家去對標國際上的果品龍頭企業,但我聽得出來,他心裡擁有這個夢想:讓中國的芒果借助供應鏈和品牌的高速公路走向全世界。
臨行的時候,我問孫健:“你怎麼看現在大量工商資本進入海南投資農業?”他依然和藹地笑了笑,說:“不僅僅是海南,我感覺中國農業的春天才剛剛開始。”
他的理由是,在中國所有的產業中,與已開發國家差距最大的是農業,這種巨大的反差意味著越來越多的機會。但是由於國家制度决定了土地歸屬,現時不可能聚集大量土地做規模化的生產,而且種植的紅利期越來越短,說明複製的速度越來越快,這就給供應鏈提供了更大的機會。
真正的機會在供應鏈上
“真正的機會是在供應鏈上。”孫健對我說:“你有沒有發現,大宗農產品的糧棉油是國家隊在裡面操盤的,但占我們日常消費80%的農副產品,瓜果菜肉蛋奶,尤其是水果,既沒有國家隊,也沒有專業隊,完全是無序的、落後的純市場經濟。這裡面每個環節都有巨大的商機。只要能做好一個單品的供應鏈,就能帶動一個產業的陞級,就能做成上千億、上萬億市值的大企業。”
說話間,天色已暗,能在黑暗中看到曙光的人註定是不平凡的。
2021年4月10日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