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行於街市或穿梭於網絡
每當關於粽子的話題越來越多
我們可能才會意識到
又一個端午已悄然走近
粽子作為端午應景的美食
發源於荊楚流傳於神州
但各地口味外形甚至起源說法
皆不相同
今晚19:25
《尋味》第三期
帶你走進海南的粽子
澄邁瑞溪
這個沿南渡江生息的一方古鎮
已有350年的歷史
曾德輝,人稱“六爹”
澄邁瑞溪曾家粽子的第4代傳人
從曾祖父開始到他這一代
曾家在瑞溪做粽子
也已經一百多年了
一年左右的瑞溪農家黑猪
取肉質細嫩肥瘦適中的五花肉
加上本地出產的鹹鴨蛋和富硒糯米
一同包裹進
來自五指山的野生的母葉
深處海南島腹地的五指山
距離瑞溪一百多公里
山路難行
即使在交通便利的今天
往返一次也要大半天的時間
更何况是在百年前
曾家對瑞溪粽子的執著
可見一斑
八角桂皮胡椒秕穀磨粉混合
再與蒜頭生油薑汁白酒
一起醃制猪肉
看似幾味最普通不過的香料
其中配比的奧妙
曾是曾家四代人“不能說的秘密”
儋州市古稱儋耳郡
是海南島最早建於漢代的兩個郡之一
漢代的伏波將軍的白馬踏奮蹄
踏出的湧泉被稱做“白馬井”
儋州孫家
用這白馬井之水煮粽子
已有一千兩百年了
宋代文豪蘇東坡更是以
“少注水慢注火,火候足時它自美”
的詞句為儋州粽子
找到了正確的打開管道
儋州粽子是以迦葉來製作粽子
在盛大的節日裡面
當地人選用野鳳梨葉
通過這個野鳳梨葉的編織
然後形成了這個簍簍粽
簍簍粽在選材方面也特別講究
包粽子的米都是
當地火山岩區的糯米
而且是新米
加入已獲得國家地理標誌保護
的產品桑葉黑豆
再加入跑海鴨蛋
還有當地的走坡猪
幾種融合在一起包制而成
與平常的水煮不同
儋州的簍簍粽是蒸熟的
透過氤氳的水蒸汽
一個個由野鳳梨葉
編織出來的“簍簍粽”
次第飄香
和樂蟹
海南四大名菜之一
生長在和樂鎮東海岸的
小海一帶的和樂蟹
肥美肉嫩脂膏金黃油亮
是蟹中極品
三百多年前的和樂三角路
就是海南島上重要的交通驛站
趕路之人進過和樂
都會在和樂亭休息吃粽子
做和樂蟹粽子
最大的難度就是去腥
想要保有和樂蟹蟹黃蟹肉好吃
醃制特別講究
八兩的活蟹用炭火烤
烤至蟹殼變紅
取蟹肉
在蜂蜜蚝油黃酒中
浸潤十分鐘後
被裹進糯米和粽葉
八小時文火
蟹的時令從中秋提前到了端午
溫國輝兄弟倆
從父輩那裡學來的傳統手藝
結合現代化的生產
讓溫氏粽子
成為當地數一數二的粽子生產基地
各類粽子供應全島
極具當地特色的和樂蟹粽的訂單
也是供不應求
一種食物
留存有美味誕生和演化之處的印記
它和當地的古老民居一樣
從中國飲食歷史的滾滾紅塵中
一路穿越而來
溫氏粽子也在親情的脈絡間
心手相傳
海口市三江鎮
工人正在忙碌的包裹著一顆顆粽子
即使在不是端午節期間
他們也依然忙碌
在工廠的另一邊
整整一千個粽子
被整齊的碼放在“吊籠”之中
以木材為燃料的大火
降持續燃燒12個小時
為這一千顆粽子
賦予其他燃料所不能帶來的獨特風味
煮熟的粽子
在自然環境下晾凉之後
再靜置十個小時
在這十個小時的醞釀中
口感也在發生著千絲萬縷的轉化
時代變遷滄海桑田
粽子在神州大地流傳了幾千年
一片粽葉
包裹住的更是中國人
對於先輩的崇敬與思念
也在不同地域不同人群心中
留下了不盡相同的味覺記憶
粽子的文化傳承
不僅僅有離騷楚辭
也不僅僅有端午中秋
還有那些手手相傳的古老技法
·END·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