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是我國自古以來的傳統節日,或許有些人不知道,端午節還另有說法,比如龍舟節、都陽節、端陽節、龍節、重午節、天中節、正陽節等等。端午節的起源來自於古時候人們對天象的崇拜。早在遠古時代,中華民族的祖先就舉辦“祭龍”的活動,隨著時間的推移,“祭龍”活動逐漸演變成端午節。相傳在仲夏日這天,天空中的蒼龍七宿將會飛升到正南中天,端午這天,龍星既“得中”又“得正”,是大吉大利的徵兆。端午節的起源不僅蘊含了我國古代的星象文化、人文哲學等方面的內容,同時包含著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內涵。端午節在中華人民世世代代的繼承和傳播中,將多種民俗融為一體,人們的儀式與活動多種多樣,豐富精彩。賽龍舟和吃粽子便是我國端午節最常見的兩大習俗,這兩大習俗在我國自古以來便不斷傳承,直至今日依舊在中國乃至世界廣為流傳。
相關傳說
1.屈原
在西元前340年左右,我國著名的愛國詩人屈原出生於楚國的一個貴族家庭,他不僅學識淵博,而且心懷天下。他在楚國擔任大夫時,無時無刻都在為楚國的國家利益設身處地地著想。屈原對內大力主張改革,整頓吏治;對外聯合齊國,共同抗衡秦國。但是樹大招風,屈原進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由於侵犯到了楚國舊勢力貴族階級的利益,屈原本人遭到了楚國貴族階層的報復與打擊。他們在楚懷王面前誣陷、抹黑屈原,導致楚懷王對屈原逐漸疏遠,並將屈原趕出郢都,流放至邊遠地區。對此,屈原在《離騷》中寫下“眾女嫉餘之蛾眉兮,謠諑謂餘以善淫”的千古名句,表達了對誣告自己的小人們的蔑視與不屑。
他在流放期間,心中卻始終放不下自己的祖國,並希望有朝一日能够被國君召回,重新為國效力。在楚國的國都被秦軍攻破之後,屈原意識到自己已經報國無門,於是在五月初五這天跳進汨羅江自盡。屈原用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段千古傳頌的故事,人們為了紀念屈原,在五月初五這天吃粽子、賽龍舟,以此表達對屈原崇高愛國精神的讚頌,後發展成為了端午節。
2.伍子胥
在我國江浙一帶,千百年來都流傳著伍子胥的傳說。
伍子胥出生於西元前559年,楚國人,是春秋時期吳國大夫。他的父親伍奢生前是楚平王子建的老師,但是由於遭人讒言,被楚平王下令殺死。伍子胥獨自出逃到吳國,一路顛沛流離。幸運的是他結識了吳國的公子光,並且幫助公子光登上了吳國的王位,公子光就是後來的吳王闔閭。吳王闔閭即位後,繼續重用伍子胥,而伍子胥也用盡自身的才華,全力幫助吳國發展。首先,他建議闔閭先建立都城,在城中設立守備的士卒,充實倉廩的糧食,冶煉兵器鍛造盔甲。現如今的蘇州城就是當年伍子胥親自選址並規劃建造而成的吳國都城。
吳王闔閭在位期間,伍子胥深得他的信任,忠心耿耿地幫助闔閭發展壯大吳國的國力,向吳王引薦了著名軍事家孫武為其操練阿兵哥,伍子胥協同孫武帶領吳國軍隊打敗楚國軍隊,攻破楚國都城郢都,掘開楚平王的墓地,將楚平王的屍體鞭屍三百下,以此來報殺父之仇。吳國憑藉著伍子胥等人的雄才大略,西破荊楚、北震齊魯,國力達到巔峰。
在吳王闔閭駕崩後,吳王夫差即位。伍子胥繼續輔佐吳王夫差,擊敗來犯的越國。他極力諫告夫差應該滅亡越國,但是吳王夫差居功自傲,聽信伯嚭的讒言,留給越國一絲喘息的機會,並錯誤地判斷伍子胥想要借助齊國的力量推翻吳國的統治,下令讓伍子胥自殺。伍子胥在死前悲憤地對賓客說:“在我死後,把我的眼珠挖出來,懸掛在東城門之上,我想要親眼看看吳國是怎麼滅亡的!”然而吳王夫差在知道這個消息後,龍顏震怒,下令在農曆五月初五的這一天把伍子胥的屍體用鴟夷革包裹住之後,扔進了錢塘江。
後來,吳國不出所料被越國打敗,吳王夫差羞愧難當,認為自己死後在陰間無顏面對伍子胥,於是用白布蒙住自己的雙眼之後拔劍自刎。吳國的百姓為了紀念伍子胥,在每年的五月初五舉行龍舟競賽的活動,迎著波濤而上,以此迎接“伍君”。
端午節各地的飲食習俗
粽子
要說端午節最廣為人知的習俗,非吃粽子莫屬。全國各地的粽子種類繁多,不僅口味各不相同,裡面摻雜的餡料和使用的大米的品種更是大相徑庭。
黃鱔
端午時節,不只是吃粽子的時候,還是黃鱔的肉最嫩,而且最具營養的時候。黃鱔在中醫學裏性溫,可補脾、肝、腎,具有滋補益氣,養精補血等功效
雄黃酒
民間相傳,在端午這天可喝雄黃酒解五毒。《白蛇傳》中的白娘子便是在端午節這天,因為誤飲下雄黃酒而現出蛇的原形。囙此,民間認為雄黃酒可驅毒避灾。
結語:
端午節作為我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它的民間傳說還有很多。各位朋友們,你們還知道哪些關於端午的傳說或者是習俗呢?歡迎在評論區討論。
圖片來源於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删除!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