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犯執行死刑前,一般都什麼心態?看看這些悍匪的最後時刻
死亡對很多人來說,可能意味著恐懼。死刑犯在臨死前或許什麼狀態都有,有的人充滿恐懼,有的人悔不當初,有的人不服判决,有的人主動求死,有的人滿不在乎,也有的人認為是一種解脫。由於不同的人心態與心理素質不同,面對死亡與交代罪行的態度也有所不同。在執行死刑前,張君的懺悔令人大跌眼鏡,亦見證了一名父親的偉大。被判處死刑後,張君主動提出見檢察官戴小冬。
死亡對很多人來說,可能意味著恐懼。死刑犯在臨死前或許什麼狀態都有,有的人充滿恐懼,有的人悔不當初,有的人不服判决,有的人主動求死,有的人滿不在乎,也有的人認為是一種解脫。由於不同的人心態與心理素質不同,面對死亡與交代罪行的態度也有所不同。在執行死刑前,張君的懺悔令人大跌眼鏡,亦見證了一名父親的偉大。被判處死刑後,張君主動提出見檢察官戴小冬。
正如陽明先生所說,心外無物,心外無理。這類案件史不絕書,即使在近現代也有不少。在1983年,陝西有對罪犯夫妻,在三年的時間裡面連殺四十八人。據記載,薑三合失踪於1985年1月11日,當時他從外地做工歸來,結果失踪於車站。1985年5月29日的時候,兩名警察來到了龍治民在家中,發現他的妻子閆淑霞有嚴重的腦膜炎,而且下肢癱瘓。最終在1985年9月27日,龍治民夫婦被執行槍決,結束了他們可耻的一生。
“磨牙吮血,殺人如麻”,這八個字出自詩仙李白的名篇《蜀道難》,概括了蜀中的艱險狀況。龍治民夫妻二人先後矇騙殺害了48人,而且就將屍體放在自家屋裡和房子周圍,實在是令人難以想像,更加令人氣憤的是,龍治民被捕之後還一副理所當然的樣子,聲稱自己只是為民除害,剷除社會無用之人,有三類人絕對不殺。
死亡對很多人來說,可能意味著恐懼。死刑犯在臨死前或許什麼狀態都有,有的人充滿恐懼,有的人悔不當初,有的人不服判决,有的人主動求死,有的人滿不在乎,也有的人認為是一種解脫。由於不同的人心態與心理素質不同,面對死亡與交代罪行的態度也有所不同。在執行死刑前,張君的懺悔令人大跌眼鏡,亦見證了一名父親的偉大。被判處死刑後,張君主動提出見檢察官戴小冬。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但是有一些人卻與這樣的優良傳統背道而馳,做出一些傷天害理的事。就如今天所講的龍治民,他做了壞事還振振有詞,堅稱自己是“為國家除害”,自己還有三類人不殺的準則,但事實真的像他說的那樣嗎?犯下重案的龍治民,與協助他作案的閆淑霞都於1985年9月27日被執行槍決。
周壽娃,又名周興文,人送外號“周狼”,是陝西南部商縣大荊周嶺人。於是周壽娃就被這樣的邪念帶入了深淵。對於周壽娃的土匪壞事行為,或許用“罄竹難書”還不够形象,用村裡的寡婦言語“他是一個噩夢”!但善惡終有報,1950年6月28日,在人民群眾和有關部門的配合之下,終將這個惡魔繩之以法,之後經過各縣的百姓提供證據再加上商縣人民政府的審判,最終判處周壽娃死刑,立即執行。
死亡對很多人來說,可能意味著恐懼。死刑犯在臨死前或許什麼狀態都有,有的人充滿恐懼,有的人悔不當初,有的人不服判决,有的人主動求死,有的人滿不在乎,也有的人認為是一種解脫。由於不同的人心態與心理素質不同,面對死亡與交代罪行的態度也有所不同。在執行死刑前,張君的懺悔令人大跌眼鏡,亦見證了一名父親的偉大。被判處死刑後,張君主動提出見檢察官戴小冬。
陝西商縣曾發生怪事,警察說是“人口失踪”,民間傳的則是“年獸吃人”;追溯到1983年,商縣各區派出所陸續接到“人口失踪”報案,奇怪的是,失踪的並非預想中的少年兒童,而是身強力壯的“大男人”。乍一看,“人口失踪”似乎算不上什麼大案,但當時卻非常嚴重;當時正處改革開放初期,生產活動比較單一,“男人”幾乎是家庭中的主要勞動力,“男人丟了”的後果甚至能摧毀一個家庭。
死亡對很多人來說,可能意味著恐懼。死刑犯在臨死前或許什麼狀態都有,有的人充滿恐懼,有的人悔不當初,有的人不服判决,有的人主動求死,有的人滿不在乎,也有的人認為是一種解脫。由於不同的人心態與心理素質不同,面對死亡與交代罪行的態度也有所不同。在執行死刑前,張君的懺悔令人大跌眼鏡,亦見證了一名父親的偉大。被判處死刑後,張君主動提出見檢察官戴小冬。
死亡對很多人來說,可能意味著恐懼。死刑犯在臨死前或許什麼狀態都有,有的人充滿恐懼,有的人悔不當初,有的人不服判决,有的人主動求死,有的人滿不在乎,也有的人認為是一種解脫。由於不同的人心態與心理素質不同,面對死亡與交代罪行的態度也有所不同。在執行死刑前,張君的懺悔令人大跌眼鏡,亦見證了一名父親的偉大。被判處死刑後,張君主動提出見檢察官戴小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