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軍力遠勝劉備,為何放弃漢中,這則成語故事答疑解惑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武帝紀》注引《九州春秋》,時間是在獻帝建安二十四年,主人公是曹操和楊修。曹操的這一失誤,給了劉備可乘之機。經過幾個月的對壘,最終曹操下令全軍撤出漢中,將這塊戰畧要地拱手相讓。故此,曹操不得不下令放弃漢中。雖然楊修被殺的時間同樣是在曹操撤出漢中的這一年,但他被殺的原因是深度參與了曹操的立嗣之爭,引起曹操的猜忌和不滿,並囙此掉了腦袋,與雞肋事件一點關係都沒有。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武帝紀》注引《九州春秋》,時間是在獻帝建安二十四年,主人公是曹操和楊修。曹操的這一失誤,給了劉備可乘之機。經過幾個月的對壘,最終曹操下令全軍撤出漢中,將這塊戰畧要地拱手相讓。故此,曹操不得不下令放弃漢中。雖然楊修被殺的時間同樣是在曹操撤出漢中的這一年,但他被殺的原因是深度參與了曹操的立嗣之爭,引起曹操的猜忌和不滿,並囙此掉了腦袋,與雞肋事件一點關係都沒有。
建安二十年三月,曹操攻漢中;秋七月,至陽平關,敗“大天師”張魯,直逼與漢中毗鄰的益州。這時,司馬懿向曹操建議,不如趁勢攻蜀:“劉備以詐力虜劉璋,蜀人未附……今克漢中,益州震動,進兵臨之,勢必瓦解。”一旁的主薄劉曄也很贊同:“今不取,必為後憂。”如此敷衍之語,很難不讓人奇怪:曹操到底有什麼事,比解决劉備這個心腹大患還要重要呢?正因如此,曹操才會在目標達成以後匆匆返回鄴城,準備稱魏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