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軍力遠勝劉備,為何放弃漢中,這則成語故事答疑解惑

陕西 68℃ 0
摘要: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武帝紀》注引《九州春秋》,時間是在獻帝建安二十四年,主人公是曹操和楊修。曹操的這一失誤,給了劉備可乘之機。經過幾個月的對壘,最終曹操下令全軍撤出漢中,將這塊戰畧要地拱手相讓。故此,曹操不得不下令放弃漢中。雖然楊修被殺的時間同樣是在曹操撤出漢中的這一年,但他被殺的原因是深度參與了曹操的立嗣之爭,引起曹操的猜忌和不滿,並囙此掉了腦袋,與雞肋事件一點關係都沒有。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武帝紀》注引《九州春秋》,時間是在獻帝建安二十四年(西元219年),主人公是曹操和楊修。原文如下:

時王欲還,出令曰“雞肋”,官屬不知所謂。主簿楊修便自嚴裝,人驚問修:“何以知之?”修曰:“夫雞肋,弃之如可惜,食之無所得,以比漢中,知王欲還也。”

這段記載的大意是:此時,魏王曹操想撤出漢中,便下達給全軍的口令是“雞肋”,下屬的官吏們都不知道這是什麼意思。主簿楊修聽到這個口令後,回到自己的大帳內開始獨自整理行裝。不少人感到非常奇怪,便問楊修這麼做的原因。楊修回答道:“雞肋這東西,扔了可惜,吃起來又沒什麼味道。魏王以此同現時漢中的形勢相比較,以此我斷定魏王是想撤出漢中了。”

本文要說的三國成語,便是根據這個故事演變出來的一句成語,叫做“味如雞肋”,比喻對事情興趣不大或實惠很少。

曹操擊敗張魯並奪取漢中地區,時間是在獻帝建安二十年(西元215年)。當時,劉備也佔領益州不久。謀士劉曄建議曹操乘勝追擊,向益州發動進攻,但曹操卻拒絕了劉曄的建議,只留下大將夏侯淵、張郃等人鎮守漢中,大軍主力撤回中原。曹操的這一失誤,給了劉備可乘之機。

到了獻帝建安二十三年(西元218年),劉備親自率部進攻漢中,與夏侯淵部展開激戰。得知漢中形勢吃緊,曹操連忙率軍趕到漢中增援。到了第二年,夏侯淵在定軍山一役中被黃忠斬殺,曹軍遭遇慘敗。經過幾個月的對壘,最終曹操下令全軍撤出漢中,將這塊戰畧要地拱手相讓。至此,劉備集團的發展達到鼎盛時期。

曹操為什麼撤出漢中?大致上有兩大原因。首先是曹軍在漢中的主將夏侯淵被殺,重挫了曹軍的士氣;二是劉備採取了依險固守的戰術,使得曹軍久攻不下;三是在戰事陷入僵局的局面下,曹軍無論是在兵力增援還是糧草供應上都出現了巨大困難。故此,曹操不得不下令放弃漢中。

這裡附帶說一句,在真實的歷史上中,楊修並沒有因為猜到了曹操的意圖而被殺,而是平平安安地隨曹操一起撤回中原。雖然楊修被殺的時間同樣是在曹操撤出漢中的這一年,但他被殺的原因是深度參與了曹操的立嗣之爭,引起曹操的猜忌和不滿,並囙此掉了腦袋,與雞肋事件一點關係都沒有。

參攷書籍:《三國志》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