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長制實施兩年,四川基本實現耕地保護網格化監管以“田長制”促“田長治”

四川 9℃ 0
摘要:今年6月25日是第34個全國土地日,主題是“節約集約用地嚴守耕地紅線”。近年來,聚焦打造新時代更高水准的“天府糧倉”,擦亮農業大省“金字招牌”,四川全面推動節約集約用地,進一步嚴守耕地紅線。


廣安華鎣市華龍街道東方村利用改良後的撂荒地栽植優質水稻。邱海鷹攝(C視覺)


廣元市蒼溪縣白鶴鄉柳池村村級田長正在巡田。記者何海洋攝(資料圖片)

今年6月25日是第34個全國土地日,主題是“節約集約用地嚴守耕地紅線”。近年來,聚焦打造新時代更高水准的“天府糧倉”,擦亮農業大省“金字招牌”,四川全面推動節約集約用地,進一步嚴守耕地紅線。

耕地保護責任如何進一步壓實?耕地保護機制如何持續完善?節約集約用地有何有益探索?

6月24日一大早,邱正華便騎著機車,跑到田間地頭轉一圈。兩年前的夏天,他成為廣元市青川縣涼水鎮曙光村的村級田長。從被任命為“田長”的那一刻,他脚下這片土地便與他緊密相連,“如今,每週巡田兩次,已經成為日常。”

2022年6月,四川印發《關於全面推行田長制的意見》,建起省、市、縣、鄉、村五級田長制責任體系,每塊耕地都有田長負責守護。田長制實施兩年,為四川的耕地保護工作帶來了什麼?近日,記者進行了探訪。

保護責任壓得更實

每塊耕地都有“守護人”

近日,邱正華來到田裡查看玉米長勢。“看著它們長得這麼好,很有成就感。我是這塊田的‘守護人’,守住這‘一畝三分地’是我的責任。”

2022年,曙光村田邊立起一塊公示牌,上面寫著:耕地面積1000畝,村級田長邱正華。他的名字和網格員、涼水鎮黨委書記等人的名字一起印在田長公示牌上。作為這1000畝土地的“守護人”,他們共同承擔起巡查和基層耕地保護文宣工作,及時發現、制止、上報非法佔用耕地的行為。

耕地保護責任,落實到最小單元。如今,四川省、市、縣、鄉、村五級田長加網格員的“5+1”田長制組織體系已全面建立,經優化調整,全省共設立五級田長和基層網格員18萬餘名,基本實現耕地保護網格化監管。

相關配套制度也在逐步完善。自然資源廳相關負責人介紹,四川先後出臺運行規則、會議制度、巡田工作制度、資訊制度和督查制度等5項田長制配套制度,為各級田長履職盡責提供制度保障。此外,四川還組織開展年度田長制工作考核,促進各級田長和田長制辦公室主動擔當、高效履職。

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四川各地積極探索,進一步發揮田長制工作效能。南充市實行“一塊恢復圖斑、一名鄉級田長、一名村級田長、一名網格員”工作機制,充分發揮基層田長和網格員作用,穩妥有序開展耕地恢復補充工作;樂山市井研縣設立“紅綠牌”,用“綠牌”標識審批通過可以動土的地塊,存在用地風險禁止動土的地塊則用“紅牌”警示,方便村民共同監督;綿陽市梓潼縣創新探索“紀委監委+田長制”監督機制,多組織聯合開展違法佔用耕地監測監管……

“通過建立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耕地保護新機制,進一步壓實地方耕地保護主體責任,四川逐步構建起部門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推動全省耕地保護工作取得積極成效。”省田長制辦公室相關負責人說。

保護管道更加多元

“出走”的耕地“回了家”

6月的凉山州西昌市,玉米、水稻等作物已進入生長旺盛期。西昌是全省最早探路田長制的都市,2021年1月展開試點,當年7月在全市推廣。

西昌市阿七鎮大田村村級田長楊國芳就是首批田長之一。“擔任田長3年多,最明顯的感受是工作比以前好開展了。剛當田長時,制止亂搭亂建破壞耕地行為,有些村民不買帳,直接說‘這是我的地,你憑啥管’。”楊國芳介紹,隨著加强常態化巡田、文宣耕地保護知識,現在大家都知道基本農田和耕地不能破壞,要想動田用土,都會主動問村裡的意見。

西昌市田長制辦公室相關負責人介紹,田長制實施以來,西昌共有1300餘名田長參與耕地保護,2023年以來恢復耕地面積8900畝。與此同時,西昌對耕地保護成效突出的各級田長給予通報表揚和獎勵,調動履職積極性,並綜合多部門執法力量,以直接立案、聯合立案、掛牌督辦等管道嚴肅查處佔用和破壞耕地行為。

確保種好“飯碗田”,今年,西昌還實施“天府良田”保護行動,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嚴格管控“非糧化”,並按照“以糧為主、糧經統籌”原則,推動糧經複合種植,與科研院所合作,在多地建設糧經複合種植試驗示範區。今年以來,截至目前,西昌已完成糧經複合種植面積17.95萬畝。

隨著破壞耕地行為的早發現、早制止、早查處、早整改,“出走”的耕地也“回了家”。記者從省田長制辦公室獲悉,自“四川田長巡田”App上線以來,截至目前,各級田長和網格員利用App上報並處置耕地“非農化”“非糧化”問題線索2.3萬餘條。2022年、2023年,全省耕地面積均實現淨新增。

保護體系更加立體

農田“變形記”同步上演

田長制實施兩年,蜀中大地的田間地頭,都有了田長們巡田的身影。不止於“巡”,一場農田“變形記”也在同步上演:“小田”變“大田”,閑田變忙田,農田變良田,孕育出更多生機。

借助田長制這一重要抓手,四川各地加强統籌協調,進一步動員各級田長和網格員等力量,扎實推進土地整治、撂荒地治理等工作,推動實現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以“田長制”助力“田長治”。

近日,在自貢市大安區牛佛鎮,連片的農田構成一幅秀美畫卷。看著這樣的景象,很難想像它的過去:地塊散、面積小、產出有限,村民種糧積極性不高。

借助田長制的推行以及被納入國家級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鎮的契機,近年來,牛佛鎮耕地迎來大變樣。通過農用地整治,按照適度規模化經營和現代化農業生產需要,在充分尊重羣衆意願的前提下,牛佛鎮在11個村開展8000餘畝高標準農田建設,進一步提高耕地連片度;對2000畝耕地進行提質改造,通過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耕地品質和等級;對1000餘畝撂荒地實施整治,引導種植大戶、合作社、家庭農場“代耕代種、聯耕聯種”。

“現時牛佛鎮正在打造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水稻示範園區,全鎮六分之一的耕地進入農業園區,基本實現機械化種植。”牛佛鎮黨委書記、鎮級田長徐智斌介紹,園區採用輪作立體種養,一水兩用、一地雙收,讓“稻田生金”。

“接下來,我省將進一步扎實推進田長制各項重點工作,持續加大田長制保障力度,不定期開展巡田質效抽查並在全省通報抽查結果,努力把田長制抓好抓實抓出成效,推動耕地數量持續新增、質量穩步提升、佈局不斷優化。”省田長制辦公室相關負責人表示。(記者王若曄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