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四川瀘州市敘永縣一比特居民因重病住院治療,經醫保報帳後自付醫療費用14萬元。在醫療保障部門和民政部門常規數據推送過程中,該支付資訊觸發了自動預警。
收到預警線索後,敘永縣民政局會同鄉鎮隨即開展走訪核實。核查家庭經濟狀況後,當地按程式將該家庭認定為低保邊緣家庭,並將其以“單人戶”形式納入低保。同時,當地還幫助這戶家庭申請中電科“同舟工程”幫扶項目,有效緩解了其醫療剛性支出壓力。
6月21日,在四川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召開的新聞發佈會上,四川省民政廳社會救助處處長梁軍以這個暖心的故事為例,介紹了四川以“大數據+鐵脚板”織密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網的情况。
近年來,四川圍繞“兜住、兜准、兜好民生底線”,聚焦弱有所扶、老有頤養、幼有所護、殘有所助4個方面,統籌推進基本民生保障工作高品質發展,不斷提升基本民生保障水准。特別是,四川持續鞏固拓展兜底成果,發揮“大數據+鐵脚板”作用,及時發現困難群眾,做到應保盡保、應救盡救,151萬脫貧人口、23萬防止返貧監測對象通過納入低保、特困,穩定消除返貧風險,織密了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保障網。
“‘大數據+鐵脚板’是指在暢通低收入人口自主申報的通路之外,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管道,把需要救助幫扶的低收入人口找出來,納入動態監測體系當中。”梁軍說,這是民政部門在長期實踐過程中總結出的工作方法,能够有效地主動發現需要救助的困難群眾。
線上大數據預警,就是依託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資訊平臺,會同有關部門打通數據壁壘,實現資料共用,科學設定風險預警名額,通過部門數據比對發現風險並作出預警,既作為開展走訪摸排的工作線索,又為相關部門分層分類開展救助幫扶提供資訊查詢、需求推送等服務支援。
線下“鐵脚板”摸排,就是依靠基層民政部門和工作人員、村社幹部、社會力量等,經常性走訪發現困難群眾,並核實困難風險預警資訊。符合條件的,及時引導申請相應救助;情况複雜的,可以通過“一事一議”辦法集體研究處理;符合終止救助條件的,及時終止。
“入戶走訪,既是規定的工作程式,也是我們各級民政部門、基層幹部做羣衆工作的基本功。”梁軍說,“把黨和政府的關心關懷送到困難群眾心坎上,這就是我們的職責使命,所以我們被形象地稱為‘鐵脚板’。”
四川建立完善主動發現機制,主動發現救助需求後,努力做到應保盡保、應救盡救。
“對低保對象和特困人員,主要是做好低保等生活救助和專項救助,對低保邊緣家庭和支出型困難家庭,主要是做好相關專項救助。”四川省民政廳副廳長、新聞發言人張曉玲說,社會救助工作涉及民政、教育、醫療、就業、住房等多個部門,四川發揮協調聯動機制,持續完善各類救助政策,根據低收入人口困難程度和情形,梯次配寘差异化救助政策,擴展救助範圍。
今年以來,四川省級動態監測資訊平臺共推送各類風險預警線索24萬條,各地通過對這些家庭走訪摸排,已將其中近3萬預警對象納入救助範圍,幫助這些家庭解困。(記者周洪雙李曉東 本文刊於《光明日報》 2024年06月24日03版)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