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大地鋪陳自然資源支撐高品質發展新畫卷

江苏 2℃ 0
摘要:進入6月中旬,全省小麥機收面積已達3585萬畝,烘乾糧食近700萬噸,夏糧總體實現顆粒歸倉,豐收在握。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江蘇這片占全國國土面積1.1%的土地,糧食總產已連續10年保持在700億斤以上,扛穩了糧食安全重任。牢牢守住耕地紅線,守的是老百姓的“生命線”。

進入6月中旬,全省小麥機收面積已達3585萬畝,烘乾糧食近700萬噸,夏糧總體實現顆粒歸倉,豐收在握。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江蘇這片占全國國土面積1.1%的土地,糧食總產已連續10年保持在700億斤以上,扛穩了糧食安全重任。

牢牢守住耕地紅線,守的是老百姓的“生命線”。省自然資源廳廳長張國梁表示,江蘇自然資源系統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江蘇工作重要訓示精神和關於自然資源工作重要論述,扭住“爭當服務保障江蘇高品質發展排頭兵”這個目標,嚴守資源安全底線、優化國土空間格局、促進綠色低碳發展、維護資源資產權益,統籌推進高品質發展和高水准保護,有力保障“强富美高”新江蘇現代化建設。

要素保障護航,强力支撐經濟回升向好

高品質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江蘇“走在前、做示範”的使命在肩,自然資源部門作為重要的資源要素保障部門,服務保障高品質發展責無旁貸。為全面提升資源要素保障質效,江蘇扎實開展要素保障“護航行動”,制定出臺用地用海要素保障“十六條”措施,去年全年準予用地36.65萬畝、用海4.37萬畝,同比增長13.4%、19.1%,全省各級重大項目實現“應保盡保”。

“以前是企業拿項目去申報土地,如今我們只要專注好企業自身,土地就會主動‘送上門’,我們願意在這樣優良的營商環境中紮根發展。”江蘇拓米洛高端裝備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對企業未來發展充滿信心。為解决先進製造業優質企業用地難,昆山創新實施“數據得地”快速供地機制,利用資料模型對有限的土地資源進行合理配置,支持先進製造業高品質發展。

常州天寧汽車智慧零部件產業園占地280畝,在規劃初期,自然資源部門通過前期調查,為園區量身定做了研發、工業、商業用地面積占比為70%、15%、15%的複合用地,使得園區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服務鏈、供應鏈等全產業鏈服務體系。該產業園發展是江蘇探索土地複合利用新模式的有益實踐,入選江蘇省十大工業用地節地模式(科技)先進典型案例。

服務創新,在江蘇自然資源部門遍地開花。在用地審批方面,平均用時從7.3天縮至6.5天,連續3年在自然資源部“雙隨機一公開”抽查中位列第一檔次。同時,江蘇出臺臨時用地管理、光伏發電產業用地管理、產業園用地提質增效等系列檔案,多措並舉優配寘、提效益。

全省現有一二三類產業園1104個,產業園面廣量大,土地利用效率和產出效益也相差甚大,部分園區還存在低效用地面積較多、容積率偏低、產出效益不高等問題。省自然資源廳開發利用處處長鮑志良介紹,去年以來全省開展產業園用地整治提升試點工作,通過提高新上工業項目容積率、實施存量用地改造、探索用地功能轉換,總結形成可複製推廣的路徑,該項工作被省委改革辦評為製造强省建設改革創新案例。去年全省實施低效用地再開發21.97萬畝,南京、蘇州、無錫、常州4個都市列入全國首批43個低效用地再開發試點城市,工作進展全國領先。

成功創建15個全國自然資源節約集約示範縣(市),節約集約利用江蘇經驗在全國推廣。自2014年建立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綜合評價考核制度以來,江蘇充分發揮考核“風向標”“指揮棒”作用,通過不斷深化工業用地供應管道改革,推進存量用地提質增效,完善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深化礦產和海域資源配置,推動全省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准不斷提升。

嚴守耕地紅線,建設“大國糧倉”

江蘇“一山兩水七分田”,全省國土面積10.72萬平方公里,人均耕地面積僅0.72畝,約為全國平均水準一半。近年來,面對人多地少、資源環境約束趨緊的嚴峻形勢,江蘇堅決扛穩耕地保護政治責任,不斷通過新質生產力賦能耕地保護,為建設“大國糧倉”貢獻江蘇力量。

“天地圖·江蘇”探索建立省市縣多級協同數據更新模式,上榜2023數位江蘇建設優秀實踐成果“十佳案例”;建成“慧眼守土”綜合監管體系並在全國首創國土資源綜合動態智慧監管,形成全省耕地管理“一張圖”,讓耕地紅線有了“高壓電”和“雲管家”……通過强化科技賦能,在一個底板上實現數據共亯、“多田套合”,為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的劃定、管控、保護、質量建設和佈局優化調整提供信息化支撐,實現“全過程、精細化、動態化”的閉環管理,全面提升永久基本農田保護水准。

嚴守耕地紅線,確保“良田糧用”,江蘇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推動落實耕地保護黨政同責。省自然資源廳耕地保護監督處處長王黎明介紹,為充分調動各級責任主體的積極性,江蘇省連續7年開展耕地保護補償激勵,省級每年投入1億元,對耕地保護成效突出的鄉(鎮、街道)給予200萬元資金獎勵。

村莊規劃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畧的先導性、基礎性工作。江蘇全面啟動高水准村莊規劃編制,强化技術指導、人才支持、制度保障,相關工作走在全國前列。

有紅色文化、有生態基底,寶應縣西安豐鎮太倉村以往產業薄弱。2021年,省自然資源廳啟動規劃師下鄉活動,專業規劃師團隊通過駐鎮駐村跟踪式、紮根式、陪伴式、基地化服務,决定立足太倉村獨特的資源打造紅色旅遊帶,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組團發展。寶應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國土空間規劃科科長王勇說:“通過本輪規劃,太倉村環境顯著提升,還新增近百畝耕地,走上了鄉愁能留得住、產業能給老百姓致富、生活和工作都能兩頭兼顧的美麗鄉村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生態保護修復,探索“綠色優勢”價值實現

位於揚州市邗江區的北湖濕地,是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江蘇段的源頭區——邵伯湖的西岸,這裡是鳥類南北遷徙的重要通道,也是江淮生態大走廊入江區域重要的過水性湖泊,直接影響南水北調東線工程一江清水向北送的水質安全。這裡曾存在湖面萎縮、水系連通性下降、局部水質污染等突出生態問題,如今邵伯湖西濕地生態修復項目入選“中國山水工程”首批典型案例。

近年來,江蘇以山水工程等6個國家級保護修復項目為抓手,統籌推進土地、礦山、海洋、濕地保護修復。國家礦山示範工程完成礦山生態修復面積1.4萬畝,南京湯山礦坑公園入選自然資源部礦山生態修復典型案例,全省在採礦山中綠色礦山建成率達84%。鹽城國家海洋生態保護修復項目完成建設任務,修復濱海濕地超1550公頃。圓滿完成滸苔綠潮防控、互花米草治理任務。連雲港市連島入選首批“和美海島”。20個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國家試點和16個省級示範專案全面開工建設。

潘安湖位於徐州市賈汪區,原為採煤塌陷地。潘安湖濕地公園建成前,該區域良田廢棄、雜草叢生,生態環境嚴重惡化。江蘇通過持續推進潘安湖採煤塌陷區生態修復工程,變“傷疤”為“生態綠地”,並帶動區域產業轉型陞級與鄉村振興,成為全省推動生態產品供給新增和價值實現的縮影。

省自然資源廳自然資源所有者權益處處長吳飛介紹,自江蘇省自然資源領域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以來,在國家級試點層面,蘇州市吳中區和江陰市兩個國家級試點地區綜合運用遙感等多種科技手段,構建起科學合理的生態產品調查、核算、監測的科技體系。在省級試點層面,各地深入探索具有區域示範效應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拓寬豐富自然資源領域“兩山”轉化的路徑。

“全省自然資源系統將牢牢把握高品質發展這個首要任務,支撐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嚴守耕地保護和能源安全底線,系統開展生態保護修復,全面深化自然資源領域改革,為奮力當好服務保障江蘇高品質發展排頭兵,交出‘走在前、做示範’的自然資源答卷。”張國梁表示。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