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在沉船考古中首次發現琺華瓷器

海南 7℃ 0
摘要:塵封海底500年,琺華瓷器驚豔出水。6月13日,國家文物局在瓊海召開發佈會,發佈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遺址考古最新成果,海南日報從會上獲悉,南海西北陸坡沉船遺址出水琺華瓷器,系我國在沉船考古中首次發現。500年塵封的瓷器驚豔出水南海西北陸坡一號沉船所載貨物數量巨大,考古調查探明,船貨以景德鎮瓷器為主,其中,最引人矚目的當數色彩斑斕的琺華瓷器。

我國在沉船考古中首次發現琺華瓷器
系從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遺址出水

海南日報海口6月14日訊(記者劉曉惠)塵封海底500年,琺華瓷器驚豔出水。6月13日,國家文物局在瓊海召開發佈會,發佈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遺址考古最新成果,海南日報記者從會上獲悉,南海西北陸坡沉船遺址出水琺華瓷器,系我國在沉船考古中首次發現。

500年

塵封的瓷器驚豔出水

南海西北陸坡一號沉船所載貨物數量巨大,考古調查探明,船貨以景德鎮瓷器為主,其中,最引人矚目的當數色彩斑斕的琺華瓷器。

琺華,又稱為“珐花”“法華”,是一種具有獨特裝潢效果與民族風格的陶瓷彩繪品種,其色彩豔麗,線條生動,形象簡練,觀賞性十足。

“這是我國沉船考古中首次發現的琺華器,意義重大。”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研究館員宋建忠介紹,一號沉船的琺華器器形多為罐和梅瓶。現時,國內外各大博物館收藏的琺華器多為傳世品,考古發現的歷來罕見。一號沉船出現批量的琺華器,可謂驚豔天下。

在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裏,海南日報記者見到了部分琺華瓷器正靜靜地“躺”在特製的脫鹽水池中,其中一個藍色的琺華梅瓶十分吸引目光。

這件琺華梅瓶以孔雀藍打底,凸起的線條勾勒有致,形成凹、平、凸三層立體紋飾,既有工整的圖案特色,又有傳統的繪畫風格,極具清新典雅之氣。

在水中塵封500餘年,琺華梅瓶還保持著豔麗的色彩。細看瓶身,通體的藍,藍得鮮豔且通透;花蕊上點綴的黃,黃如金珀;花瓣上的白,又白如潔玉。難怪學者常用“釉色晶瑩肥潤”來描繪琺華瓷器。

“在眾多出水文物中,琺華瓷器最令人驚豔。”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館長辛禮學也如此認為。他介紹,在部分琺華瓷器的表面,出現了主體紋飾貼上黃金金箔的工藝,這是以前沒有發現過的,製作工藝非常高超。

由於琺華瓷器在歷史上流行的時期比較短暫,以至於國內考古發現的琺華器數量並不多。

“一號沉船出水的琺華器直接證明了明代中期景德鎮琺華器曾作為商品對外銷售。”福建博物院研究館員栗建安表示,這批琺華器質量極高,紋樣、顏色等具有伊斯蘭文化的因素,這也讓專家對當時貿易體制有了新的設想:明中期除了民間產品的交流,是否存在更高檔次的交流?

1500米

深藍之下探秘遺珍

1500米的深海,溫度常年在3℃,海底無光,漆黑一片。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遺址的發掘打撈難度無異於“大海撈針”。歷時一年,考古調查隊取得重大成果,背後,是科技的支撐,也是考古工作者堅持不懈的探索。

“除了震撼,還是震撼!”深海考古隊副領隊張凝灝全程參與了此次考古調查。他還記得,第一次看到沉船遺址的照片時,給他帶來了很大的震撼感。後來,他下到海底工作,他說,那又是一種無法用語言形容的震撼。

“第一次在海底看到大規模的沉船遺址,這在以前是不敢想像的。”在載人潜水器裏,張凝灝操控鏡頭,有重點、有針對性地去放大遺址的細節和局部,他說,這和觀看視頻是完全不一樣的效果。

據統計,三個階段的考古工作共有214人次參航。他們中,既有經驗資深的考古工作者,也有青年考古新銳。

“95後”黃澤鵬在物探航測組,在第一階段的考古調查中,他的主要工作是反復觀看影像資料,將一件件水下文物的精准定位標注在圖上。

“深海考古不同於陸地考古,陸地上出土的文物經常是隨著發掘的進度逐漸一點點出現。而在深海考古中,想要找出和歸納總結有用的資訊,就需要具有明確的意識和概念,才能避免在海量堆積的文物面前眼花繚亂。”黃澤鵬說。

烈日下,驟雨裏,考古工作者緊張而有序地守護著“深海勇士”號每次的出征與歸來。

經過三個階段考古調查,他們終於探明了兩艘沉船的分佈範圍,獲取了沉船所在海域海底的地形地貌特徵,初步掌握了沉船遺址部分區域和重要位置的地層堆積和埋藏情况,基本明確了沉船時代和保存現狀,推動我國深海考古向世界先進水準邁進。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