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經京津冀|北京:科創企業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成果

海南 35℃ 0
摘要:智慧的車、科學的腦、農業的“芯”——北京:科創企業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成果在北京亦莊工業區運營的自動駕駛車輛。海南日報劉夢曉在北京亦莊工業區(以下簡稱亦莊),市民早就習慣這種現象——身旁駛過的車上沒有司機、只有乘客,自動駕駛在這裡已成常態。顱內植入一片牽著柔軟細絲的小小薄膜,綁住雙手的猴子僅用“意念”控制機械臂就能抓住草莓。

智慧的車、科學的腦、農業的“芯”——
北京:科創企業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成果


在北京亦莊工業區運營的自動駕駛車輛。海南日報記者韋茂金攝

海南日報記者劉夢曉

在北京亦莊工業區(以下簡稱亦莊),市民早就習慣這種現象——身旁駛過的車上沒有司機、只有乘客,自動駕駛在這裡已成常態。

顱內植入一片牽著柔軟細絲的小小薄膜,綁住雙手的猴子僅用“意念”控制機械臂就能抓住草莓。在今年中關村論壇上,腦機系統新成果“北腦二號”發佈,填補了國內高性能侵入式腦機介面技術的空白。

位於北京市昌平區的大北農鳳凰國際創新園內,科研實驗研究室已經成為生物育種的搖籃,每一名研究人員可能承擔的工作不同,但都在為打造農業科技創新“矽谷”而努力。

……

6月13日,海南日報記者相繼走訪亦莊、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所、北京芯智達神經科技有限公司、大北農鳳凰國際創新園等地,看科技如何創新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成果,看不同行業如何不斷自我突破,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注入强大動能。

車路雲一體化

“聰明的車”開上“智慧的路”

在亦莊的街頭,自動駕駛的不只是乘用車。外賣車、快遞車、環衛車、巡邏車、貨運車……承擔著不同功能的自動駕駛車輛被稱為“聰明的車”,24小時不間斷地保障著居民們的多重生活需求。

6月13日,記者操作手機APP,坐上了一輛自動駕駛乘用車。這輛車不僅會自動規劃路線,還會避讓車輛、行人,平穩舒適地把記者送到目的地。

在街頭,記者遇到專門到亦莊體驗自動駕駛車輛的遊客許淼,“過去一直以為自動駕駛還處於一個論證階段,如今在亦莊成為常態,體驗過後感覺新奇有趣,希望能在更多應用場景推廣。”許淼說。

然而“聰明的車”離不開“智慧的路”。亦莊街頭的路杆上裝載著多個大小不同的盒子,裝載雷射雷達、毫米波雷達、監視器等路側感知設備和路側通訊單元等,除了具備視頻監測、違法抓拍等常規功能,這些盒子中有的還負責收發信號,迴響給雲平臺,實現“智慧的路、聰明的車、實时的雲、可靠的網和精確的圖”五大體系融合互動,幫助自動駕駛車輛順利安全高效抵達目的地。

“在亦莊自動駕駛、無人配送等現象背後,是更深層次的變革。變革的關鍵,是‘車路雲一體化’。”北京市高級別自動駕駛示範區專項運營平臺公司北京車網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楊燁介紹,2020年9月,北京市啟動建設全球首個車路雲一體化高級別自動駕駛示範區。次年4月,為促進新產品、新技術、新模式應用推廣,設立國內首個智慧網聯汽車政策先行區。

作為一種新質生產力,楊燁說,北京車網是示範區專項運營平臺,肩負數據平臺運營、政府管理支撐、應用場景開發等任務,全面支撐示範區建設發展。現時,覈心支撐示範區完成1.0階段試驗環境搭建、2.0階段小規模部署各項任務,正在全力保障3.0階段規模部署和場景拓展有序進行,並將繼續深入參與4.0階段推廣和場景優化建設。

現時,已有30家測試車企累計測試里程近3000萬公里,並持續推進應用場景開放。

走出亦莊,走出北京,自動駕駛在上海、廣州、深圳、長沙等56個重點都市都有應用。在海南,海口、三亞、儋州、瓊海等地,也紛紛建起“智慧的路”,迎來“聰明的車”。

因為工作需要,楊燁常到海南出差,他非常看好海南在自動駕駛領域的規劃。“因為海南島作為一個島嶼,可以自成閉環運行環境,比很多地方發展自動駕駛更具優勢。同時作為熱帶地區,也幫助我們發現該場景下無人駕駛出現的問題,整個體系可以更加完善。”楊燁說。


在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所,工作人員開展科研實驗。海南日報記者韋茂金攝

破解大腦“密碼”

用科技力量造福人類

北京市海澱區中關村軟體園內,從事腦科技發展工作的唐再汐,頭戴黃色安全帽,旁邊的電腦荧幕上,實时顯示著疲勞度、專注度、頭部姿態等各種數據。“我們開發了智慧安全監測系統,將腦機介面技術內寘於安全帽中。這套系統既能為工人的安全保駕護航,也為合理分配工作提供數據支撐。”唐再汐說。

腦機介面是集神經科學、電子技術、資訊技術、先進製造、材料科學等於一體的前沿技術。近年來,北京著力完善腦機介面產業生態,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北京科研創新資源優勢明顯,在腦機介面產業發展方面基礎厚、佈局早。”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現時北京申請腦機介面領域專利的科研單位和高校達100餘家,創新主體擁有腦機介面相關專利總量1000餘件,居全國前列。

依據產業規劃和佈局,2023年初,“智慧腦機系統增強計畫”在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所啟動,目標是綜合北京地區在神經科學、資訊科學、集成電路科學、材料科學、臨床醫學等方面的優勢,力爭在3到5年內突破侵入式腦機介面方面的關鍵技術,推出“北腦一號”“北腦二號”腦機系統,並在臨床上實現初步應用。

而在猴子顱內植入柔性微絲電極,就可以讓它靠“意念”控制機械臂抓住草莓,正是“北腦二號”腦機系統在實際應用中的生動體現。

北京芯智達神經科技有限公司是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所創新實施“基金+企業”組織模式成立的企業。公司業務發展總監李園介紹,“北腦二號”採用的柔性資料生物相容性高、無細胞毒性,能在電極絲上做出大量觸點,通道數高,訊號捕捉能力强。

“這裡的電極相當於一個感測器,植入腦內後讀取腦電訊號,其效能决定著捕捉腦訊號的數量與質量。”李園說,這個電極又小又薄,牽出的電極絲直徑只有頭髮絲的十分之一到百分之一,絲上佈滿大量觸點,需在顯微鏡下才能看清。這一設計能極大降低對腦組織的損害,延長捕捉腦電訊號的時間。

“當前的這些腦科學研究,最終受益的還是人類自身。”李園解釋,腦機系統的應用,可幫助漸凍症病人、因脊髓損傷致高位截癱等患者群體實現腦控外部設備,甚至解碼語言,提升生活質量。

握緊種業“晶片”

打造農業科技創新“矽谷”

行走在大北農鳳凰國際創新園內,南瓜、水稻、玉米等農產品模型隨處可見,是這裡作為一家農業企業的底色。但和傳統的農業企業不同的是,這裡還設定了生物育種實驗室、食品營養健康實驗室、動物生物技術實驗室、農業生物技術實驗室等。

“我們得把農業‘晶片’牢牢抓在手裡,生物育種科技就相當於我們經常提到的農業‘晶片’。”在大北農鳳凰國際創新園內,大北農集團黨委常務副書記莫宏建在介紹集團發展時提及的高頻詞匯便是生物育種。

莫宏建說,作為入駐北京中關村的一家高新科技農業企業,大北農國際集團正加大力度發展新質生產力,依託生物育種科技,打造農業科技創新“矽谷”。

“比如我們培育的大豆種苗,能抗除草劑也能抗病蟲害,這就讓大豆在種植過程中,畝產量比普通種苗的產量高出10%-15%。”莫宏建說,產量的新增,不僅讓種植的農戶受益,還提升了土地的利用率,推動現代種業振興,保障了國家糧食安全,“對於大北農集團來說,這樣的優質大豆種苗,就是我們的專利、我們的農業‘晶片’。”

莫宏建介紹,“晶片”牢牢在手,農業企業都可以從他們這裡購買種苗,集團也囙此實現從過去的賣作物轉變為現在的賣專利、賣科技。現時該集團已累計授權發明專利200餘項。

然而“矽谷”並不是一日建成。生物育種是一項需要資金不斷投入支持的事業,為此,大北農集團通過自主研發、技術引進以及產學研合作等途徑,建立了5個國家級科研平臺,形成一流的企業技術創新體系,同時,聘請多名院士專家組建科技戰畧院士團指導技術創新合作網路建設。

此外,經科技部準予,設立了具備提名國家科學技術獎勵資格的大北農科技獎,目的是通過科技獎勵推動農業科技創新,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加速從“0到1”的原始創新,從“1到100”的科技創新,從“100到千萬到億”的成果轉化和產業創新。

未來,這裡將繼續積極承擔行業使命,以玉米、水稻、大豆等主要農作物種子為突破口,持續强化自主創新能力。

(本報北京6月14日電)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