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龍文化全能賽成了優秀傳統文化的秀場中國龍“飛”進了孩子們心裡

上海 12℃ 0
摘要:

  記者姚勤毅

  昨天,第十一届上海市學生龍文化全能賽在上海市青少年校外活動營地(東方綠舟)開幕。本届賽事包括龍舟賽、風箏賽、龍獅賽共三個項目,設小學、國中、高中、高校四個組別,共有來自全市16區113所學校的140多支隊伍,共3300餘名選手參賽。

  因為熱愛,所以堅持

  鼓聲擂動、浪花飛濺、龍旗飛揚,比賽開始,一艘艘龍舟像一支支離弦的箭,在水面上來去如飛,岸邊則是一派歡呼雀躍、人聲鼎沸的景象。

  “我喜歡划船時乘風破浪的感覺,喜歡大家一起努力拼搏的樣子”“大家一起喊號子時特別有力量”……上海海洋大學兩名隊員說出了他們鍾愛龍舟的理由。臂膀上清晰的肌肉線條,讓人很難想像一年前他們還從未接觸過龍舟,有的連一個引體向上都做不到。上海海洋大學龍舟隊是國內龍舟運動的佼佼者,這支由普通大學生組成的隊伍在國內外的大小賽事中屢創佳績,被隊員們稱為“魔鬼教練”的遲煥祺功勞不小。他告訴記者,隊伍全由大一學生組成,沒人曾經接受過體育訓練,入隊前對於龍舟也大多一無所知。“龍文化全能賽,是他們經歷的第一次大賽。”

  “龍舟隊是一個讓人成長的地方。在團隊裏不能只考慮自己的感受,要懂得去配合”“龍舟上的氣質和氛圍,和其他運動不一樣”“我們在搖旗呐喊、鼓聲震天中,感受到傳承千年文化的魅力”……採訪中,來自不同學校的參賽隊員談到了對龍舟的熱愛,他們中許多人一周訓練四到五天,一次至少2個小時,其中不乏女生。他們從試試看,變成了熱愛,又因為熱愛,所以堅持。在遲煥祺看來,龍文化全能賽的持續舉辦,更好地推進龍舟課進學校,帶給學生的感悟已遠遠超過了體育運動本身。

  傳統文化的互動互補

  跳躍、撲騰、登高、翻轉,隊員們與龍獅渾然一體,上下翻飛、快速遊走,又瞬間組成各種造型……在龍文化全能賽的龍獅賽場,敲鑼的、打鼓的、舞龍的、舞獅的,濟濟一堂。舞龍舞獅不僅是男生的專利,其中還有不少女生,她們個個認真專注,表演惟妙惟肖。虹口區廣中路小學五年級的小姑娘楊琬晴正在場上比賽,場邊觀賽的母親雙手握拳緊盯場上的賽況,表演結束後她長舒一口氣,“我比她還緊張”。她說,女兒從二年級開始接觸舞龍,改變很大,受益良多,“在舞龍中,她學會了什麼叫堅持不懈,學會了什麼是集體和團結!”她告訴記者,有一次比賽前女兒恰好生病,她勸女兒不要硬撐,卻反倒被上了一課,“女兒告訴我,龍獅隊中每個人都是重要的角色,少一個就舞不起來,只要能堅持,她一定要去”。

  在龍文化全能賽上,很多孩子都有著和楊琬晴一樣的故事。“我從三年級就開始學習舞獅,練習挺累的,尤其是高難度動作,在教練的悉心指導和隊友的幫助下,我一步步地堅持下來,學會了什麼叫堅持不懈。”一名參賽隊員說。

  翻看龍文化全能賽的歷史,也是“龍獅”進校園的歷史。一些龍獅特色學校的老師說,將舞龍舞獅運動引進體育課堂,讓學生瞭解與學習傳統文化,不僅可以讓學生學會這項運動技能,還可以不斷培養和增强民族意識,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龍獅也是一種融武術、舞蹈、音樂等為一體的傳統民俗文化,整個舞動的過程是通過運動來解放天性、增强體能、培養美感、磨礪意志的教育過程。

  激發探索科學的欲望

  “風箏上面的空氣壓力小,下麵的空氣壓力大,囙此產生了升力!”在風箏賽場,一名剛剛完賽的小選手講解起了風箏的原理。這名小選手來自奉賢區齊賢學校,“創意風箏”是該校的傳統德育特色課程,始於1988年,至今已經36載。據瞭解,學校自編風箏教材,圍繞“紮、糊、繪、放”四藝,形成可供學生製作、放飛和探究的風箏教學用書。學校還設有專門的風箏教室,在那裡,一雙雙小手撥弄輕薄絹綢、柔韌竹條和斑斕彩筆,“變”出一隻只多彩風箏。

  隨著傳統文化教育愈加受到重視,加上賽事的引領,風箏已飛進越來越多上海中小學的課堂。齊賢學校老師周麗軍說,探索風箏相關的知識,激發了學生們跨學科學習的欲望,也傳承弘揚了中國風箏文化,讓更多孩子和他們的家庭,感受到了風箏這項承載著中華民族幾千年傳統歷史和文化的非遺特色項目的魅力。

  通過長年沉澱,龍文化全能賽現時已成為本市廣大青少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感受平臺”“文化體育結合的成果展示平臺”“知行合一的素質教育平臺”。

标签: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