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期四天的碳博會閉幕,都市空間、能源利用等方面諸多新方案新技術新理念湧現看見上海低碳轉型的方向與路徑

上海 19℃ 0
摘要:

  記者葉宇吳丹璐

  昨天,2024上海國際碳中和科技、產品與成果博覽會(以下簡稱“碳博會”)在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圓滿閉幕。四天展期中,共舉辦1個主旨論壇、6個平行論壇和同期活動50場;各企業在展臺上組織新品發佈會、合作簽約儀式和各類推介宣講等配套活動629場;接待來自全國各地的參觀團126個、觀眾近9萬人次。

  從都市空間、能源利用到迴圈再生等方面,本届碳博會湧現了諸多新方案、新技術、新理念,展示出中國都市的開發模式開始以綜合、綠色效益為導向,也為上海這座超大都市的低碳轉型指出了新方向與新路徑。

  會呼吸的建築

  “上海的屋頂空間是非常緊張的,又要有光伏,又要有綠化,還要有商業空間,所以非常值錢。”

  這番話出自碳博會某建築行業論壇上的發言。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現時上海幾乎已對所有大型公共建築類項目提出了光伏安裝的要求,同時需要項目方案包含智慧系統和能耗監管的措施,所有這些動作都指向一個目的——節能降碳。

  建築是落實節能降碳的重要場景。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報告指出,建築業溫室氣體排放量占全球排放量的37%,是碳排放的隱藏大戶。

  當節能降碳被融入都市更新的過程中,老的建築首先要改。就拿上海最具地標意義的南京路商圈來說,自2018年起,南京路步行街便開始規劃對商業建築進行新一輪的碳效提升改造,涵蓋了30餘棟建築,涉及面積約48萬平方米,現時新世界城、新世界大丸百貨等一批低碳示範專案已先期推進。據介紹,從暖通系統的陞級,到建築光伏的應用,再到智能化的碳監測系統,南京路商圈將實現徹底的綠色煥新,預計項目完成時可實現商圈建築降碳率15%以上。

  新建建築同樣需要滿足節能降碳的設計標準,其中難度最大的就是超大型的公共建築。在碳博會上,華建集團展示了正在進行的東方樞紐上海東站項目。作為特大型綜合交通樞紐,上海東站總用地面積約0.37平方公里,建築面積74.36萬平方米,集航空、高鐵、市域鐵路、捷運等多種交通管道為一體。上個月,其設計方案通過評審,上海東站將成為我國首個獲得權威部門認定的超低能耗交通樞紐建築,也是現時單體規模最大的超低能耗建築。

  這樣的超級工程如何做到减碳?破題思路是順應自然條件,利用物理性能,進行被動設計。以小小的窗戶為例,華建的設計團隊結合上海的地域特徵與四季風向,調整了窗戶的點比特、角度、開啟管道;在建築整體上,則是綜合考慮功能需求、日照情况和熱量散發的途徑來規劃封閉的區域和開放的空間。“其實就是我們中國人講的天人合一,”華建集團華東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慧說,“適應自然環境,而不是改造,適應之後,能耗更小,經濟效率也更高”。

  看不見的電廠

  6月1日起施行的《電力市場監管辦法》,將虛擬電廠列入電力交易主體,這意味著可控負荷、新型儲能、分佈式新能源等靈活性資源將進入市場,釋放用戶側的靈活調節能力。

  所謂虛擬電廠,本質上是一套聚合了計量、通信、人工智慧等科技的能源管理系統,能够綜合調度終端用戶閒散的光伏、儲能、充電樁、中央空調等電力負荷資源,並將這些資源接入電力市場交易和電網運行。

  中國電信在今年碳博會上首次展出了自己的虛擬電廠系統。作為上海首個參與虛擬電廠響應的通信運營商企業,中國電信在今年1月時,參與了國網上海市電力公司組織開展的迎峰度冬最大規模虛擬電廠快速削峰能力驗證工作。

  穩定的可調度資源是中國電信的一大優勢。其科技支撐組織上海郵電設計諮詢研究院、數碳諮詢所所長袁瀟洋介紹,中國電信資料中心與通信局站擁有1∶1的柴發備電,當國網需要電力調峰時,中國電信可以改由自備柴油發電機組供電給所有的內部設備,從而降低電網供電壓力。

  事實上,商業樓宇、工業廠房、園區乃至居民社區都可以成為虛擬電廠的資源。黃浦區就在碳博會現場展示了全國首個居民虛擬電廠2.0版。居民虛擬電廠通過智慧管理平臺對居民用能進行監測和管理,使用戶能够通過手機App査詢家庭耗電記錄。此外,黃浦區在虛擬電廠平臺中新增低碳社區應用板塊,展示社區碳排放排名和低碳知識內容,以“碳普惠”形式激勵居民參與節能降碳行動。

  截至目前,黃浦區的居民虛擬電廠已累計接入用戶超300戶,接入用電設備超900個,總接入容量超600千瓦,在夏季高溫天需求響應試驗中累計成功調節電力負荷超過100千瓦。

  吃垃圾的蟲子

  要想實現“零碳”都市,就需要全過程的節能降碳。在城市生活的末端,垃圾處理一直是環保的大難題。而在碳博會上,記者看到了許多關於廢物垃圾處理的新可能。

  在上海城投的展區,一瓶瓶蟲子標本吸引了記者的注意。上海城投老港基地管理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馬聰介紹,這些蟲子可是城投老港垃圾處理的“功臣”。“它們可以用於處理濕垃圾,每天能幫忙吃掉50噸濕垃圾。”馬聰說,蟲子的學名叫黑水虻,以腐爛的有機物為食。除了能吃垃圾,這些黑水虻還能產出昆蟲蛋白和蟲砂有機肥,不僅降低了濕垃圾處理成本,還具有顯著的經濟價值。

  無獨有偶,就在城投展臺對面的上實集團展臺,也有黑水虻的身影。和城投不同的是,上實集團利用黑水虻來處理藥渣和米糠。

  上實展臺負責人陳超介紹,一開始,上實是希望利用黑水虻來處理上藥的中藥渣,但經過科研實證發現,農業廢物更能幫助黑水虻合成蛋白質,於是便將上實東灘的米糠投入實驗,效果果然很好,黑水虻的蟲身和蟲砂生物價值大大提高。

  現在,上實集團計畫用黑水虻製作專業犬糧或蛋白類飼料,餵養上實服務專案的工作犬,蟲砂也可以用作有機肥,返還東灘作為生態肥料。陳超說:“上實本身跨產業項目很多,通過跨產業的協同,我們實現了真正的迴圈利用,這也是對無廢都市、低碳環保的一種探索。”

标签: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