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益海(泰州)糧油工業有限公司,一粒稻穀在變身品牌大米之餘,還可以衍生出很多高附加值產品,甚至能發電、制油,變身綠色環保輪胎。
制米車間內,水稻加工設備運轉不停,顆粒飽滿的稻穀在自動化生產線上,經過篩分、碾米、拋光、色選等工序後,被加工成高品質大米。工作人員韓國梁介紹,公司擁有的先進碾米機和凉米倉低溫儲存功能,可以最大程度保證大米新鮮度。
韓國梁指著櫥窗裏展示的各式產品向記者介紹,公司採用“吃幹榨淨”模式,不僅保證了水稻加工全過程節能環保,還讓水稻的資源價值得以充分開發利用,打造出兼具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新型產業模式。
該公司總經理郭明表示,公司秉承“科技引領糧油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理念,聚焦糧食產業鏈提質增效,通過踐行“水稻迴圈經濟”“大豆精深加工”新型產業模式將糧食資源綜合效益發揮到極致,讓更多農產品從初加工邁向精深加工。
我國稻米產量約占世界的1/3,但過去產業模式粗放,加工過程中產生的稻殼、米糠等無法有效利用又難以處理,容易帶來環境污染。其實,不僅米糠能够迴圈利用,稻米油的副產品和米糠粕還能選取卵磷脂、脂肪酸、米糠蠟、穀維素等,可廣泛應用於專用油脂、油脂化工、化妝品等行業。而稻殼加工制取的白炭黑等,則可用於橡膠工業。稻殼在炭化過程中,餘熱產生的蒸汽還能用來發電。
“稻米油營養比例均衡,是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健康食用油,它更大的優點在於不與糧田爭地盤。”郭明和記者算了一筆賬,中國每年水稻產量2億多噸,可產約4000萬噸稻殼,這些稻殼理論上可以替代約1800萬噸標準煤,相當於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約5000萬噸;稻殼灰燼用來制取白炭黑和活性炭,1噸稻穀產生的稻殼可以制取30千克高附加值的白炭黑;米糠則通過“分散保鮮”“集中精煉”等科技,選取出富含植物甾醇和天然穀維素的“油脂軟黃金”稻米油,實現全鏈條增值。據測算,全國年產2億噸水稻,可以產生1600萬噸米糠,其含油量相當於1300萬噸大豆,如果全部得到利用,相當於為國家增產1.1億畝大豆,對保障國家的糧食安全、提高油脂的自給率具有戰略性意義。
“糧油行業是傳統行業,被普遍認為無法進行大的創新,實際上這中間有很多科技提升和科技創新的機會。”韓國梁介紹,公司構建水稻綜合迴圈利用經濟模式,形成上下游產業一體化、區域自我迴圈、自我代謝的綠色生態糧油食品產業體系。
“稻米產業作為泰州農業的支撐板塊和優勢產業,是全市農業全產業鏈發展的重中之重。”泰州市農業農村局局長蔣向榮說。“一粒米”帶動“一條鏈”、鋪開“一張圖”,以建設優質稻米全產業鏈發展為目標,一幅幅集稻米生產、加工、行銷、旅遊等於一體的現代農業產業新圖景正在泰州漸次鋪開。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