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護險制度建設進入關鍵期專家學者在滬建言獻策

上海 14℃ 0
摘要:

  記者周程禕

  上海自2018年1月全面推行長護險試點至今,已有超73.5萬失能老人享受待遇,占全國三分之一;當前每月服務失能老人約40萬人,滿足廣大失能群體迫切需求。這是記者從昨天在滬召開的上海長護險高峰論壇上獲得的資訊。

  本次論壇以“全球視野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的中國模式與新發展”為主題。國家醫保局、長三角三省一市醫保局和長護險各試點城市相關負責人,高校和機构專家學者,以及長護險行業從業者等各界人士,圍繞長護險制度建設的政策框架、資金籌集、服務供給、監管機制等覈心議題分享研究成果和實踐經驗,探討中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的建設模式及未來發展路徑。

  制度建設進入關鍵期

  資料顯示,我國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達2.6億,其中失能人員超過4000萬。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副院長吳凡表示,隨著長護險制度在全國進入全域推進階段,中國模式的長護險以永續、多層次的社會保障體系為特點,可幫助解決老齡化、慢病化、少子化疊加發展背景下的長期護理難題,滿足龐大且剛性的專業醫療護理服務需求。

  我國自2016年啟動長護險制度試點以來,各試點城市在政策體系、標準體系、管理辦法、運行機制等方面取得顯著進展。截至目前,全國已在49個都市開展長護險試點工作,覆蓋約1.8億人,累計超230萬人享受到相關待遇,年人均减負約1.4萬元,定點服務機構達8000家,護理服務人員約30萬人。

  “長護險制度建設進入關鍵期,國家醫保局將以更大的力度,積極做好制度的全面落地。”國家醫保局待遇保障司長期護理保險處處長雷雯表示,失能等級評估是保險制度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評估結論是基金支付和待遇享受的重要依據,接下來要進一步健全全國統一的長期護理保險失能等級評估標準體系,推進評估結果跨區域互認,為下一步异地享受待遇打好基礎。此外,醫保部門將更加注重發揮價值性購買作用,通過支付引導優質服務資源流向基層,引導發展小型嵌入式社區養老機构,促進行業高品質發展。

  資金籌集也是關係長護險制度建設的關鍵性因素。哈佛大學衛生政策和經濟學教授、哈佛中國健康合作項目主任葉志敏指出,長護險制度設計與政府角色、經濟、文化、社會價值觀息息相關,出於公平性考慮,大部分已開發國家的長護險制度都是政府主導,採用社保和稅收作為主要籌資方式。“由於大多數國家的社保體系為現收現付制,隨著人口結構變化,長護險制度的可持續性將受到挑戰。”她建議參攷新加坡經驗,在長護險籌資方式中加入預籌儲蓄,即個人在勞動年齡時就開始繳納保費,這些保費不斷積累和增長,同時資金池只與相同年齡段的人共亯,不跨年齡段,從而確保基金的可負擔性。

  醫療費用顯著下降

  作為國家首批長護險試點城市之一,上海長護險試點工作情况如何?上海市醫保局副局長張超介紹,上海通過邊試邊改、邊總結邊完善,不斷優化制度體系,逐步構建形成長護險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建立集經辦申請、需求評估、護理服務、待遇給付、結算支付、監督管理等於一體的全鏈條運行機制,進一步推動長護險各項制度、服務、管理邁向標準成熟。2023年,上海累計享受長護險待遇總人數約55萬人,基金支出約36億元。此外,通過長期護理,失能老人醫療費用也顯著下降。經統計,其中重度失能老人住院費用下降約17%。

  長護險服務體系不斷健全。原先,申請長護險服務需要多次線下跑腿,提交多份資料。為了減輕老人負擔,長寧區通過業務流程再造,實現“一網辦、一窗辦、一次辦”。區醫保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市民用手機登入隨申辦市民雲長寧旗艦店,即可實現“長護險服務主題申報”“長護險評估査詢”“長護險評估公示”“長護險報告推送”全流程服務,無須線下跑動。截至今年4月底,長寧區長護險服務“一件事”系統網上受理270餘人。

  此外,上海積極推行長期護理保險服務社會化、市場化運作。截至2023年年末,全市各類定點護理服務機構達1240家,培育了福壽康、同福匯、夕悅頤養、恒研樂邦、全程玖玖等一批連鎖化、品牌化、規模化社區居家服務機構。率先建立長護險護理服務機構協力廠商綜合評價體系。在長護險試點過程中,上海養老護理服務隊伍不斷發展壯大,現時已有5.6萬名護理員從事長護險服務,人員專業科技水准不斷提高。

  張超說,上海將圍繞長護險保障範圍、籌資機制、服務管理等方面持續探索,推動建立更加公平適度的社會保障制度。

标签: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