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鯨記

海南 21℃ 0
摘要:翻騰、躍下、遊動……5月26日6時15分,距離三亞市70海裡、水深500米的海域,擱淺的短肢領航鯨“海棠”順利回歸大海。在過去的145天裏,在人類的幫助下,“海棠”從奄奄一息、傷痕累累,到自主遊動、自主進食;從進入醫療救助池輸液、檢查,到室外大池進行野化訓練,再到回歸自然家園……生命的奇迹在這點滴進展中得到完美詮釋。

5月26日清晨,我國首次成功救治的野生短肢領航鯨“海棠”順利放歸大海。圖為志願者使用無人機觀察“海棠”放歸大海後的情况。海南日報記者王程龍攝

海南日報記者李豔玫

翻騰、躍下、遊動……5月26日6時15分,距離三亞市70海裡、水深500米的海域,擱淺的短肢領航鯨“海棠”順利回歸大海。

在過去的145天裏,在人類的幫助下,“海棠”從奄奄一息、傷痕累累,到自主遊動、自主進食;從進入醫療救助池輸液、檢查,到室外大池進行野化訓練,再到回歸自然家園……生命的奇迹在這點滴進展中得到完美詮釋。

“終於有成功案例了!這在海南鯨豚救助史,乃至全國鯨豚救助史中都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眼見“海棠”歸家,三亞市藍絲帶海洋保護協會秘書長蒲冰梅難掩激動。

創造這個奇迹,要歸功於每一位參與救助“海棠”的人,和每一股為“海棠”鋪砌回家路的社會力量。

爭分奪秒

擱淺鯨獲救助

“沙灘上有頭鯨!”1月3日清晨,在三亞度假的浙江遊客宋科威沒想到,會在這裡遇見一頭鯨。與記憶裏在海中暢遊的鯨不同,眼前的生靈虛弱地躺在沙灘上,背鰭微微抖動,身上還有不少傷口。

“擱淺了?”宋科威的直覺驅使她立即報警求助。不久,來自三亞市海棠區農業農村局、三亞市藍絲帶海洋保護協會、三亞海昌水野救助中心、三亞·亞特蘭蒂斯等多支力量趕到現場,開始了這場緊張的生命接力。

即便是冬日的三亞,氣溫仍在20℃以上,加上炙熱的陽光,離開水的鯨沒有一點活力。“必須馬上補水、降溫!”多年的鯨豚救治經驗,讓蒲冰梅迅速作出决定。

專業的、圍觀的……一時間,現場的人們迅速行動起來。有人撐起幕布遮陽,有人打來海水濕潤毛巾覆蓋鯨的身體……“這些措施都能避免鯨因長時間擱淺,皮膚暴露在空氣中導致的體溫上升和脫水。”蒲冰梅說。

經過獸醫的現場檢查和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專家視頻辨別,確認擱淺的是一頭短肢領航鯨。考慮到它太過虛弱,體表又有多處傷口,不能直接放歸大海,必須進一步救治。但送到哪裡救治?如何轉運?大家面臨一系列困難。

幸運的是,距離擱淺地不遠就有一處省農業農村廳認定的水生野生動物救助機构——三亞海昌水野救助中心。“這避免了長時間轉運帶來的風險,也為短肢領航鯨救治爭取了更多時間。”蒲冰梅說。就算距離不遠,轉運也並非輕鬆事,因為現場初步判定,擱淺鯨重達500公斤。

海棠區農業農村局局長霍東華想了個辦法:先把擱淺鯨放上擔架,再用怪手將擔架勾起送到救助中心。說幹就幹,聯系怪手,協調三亞·亞特蘭蒂斯提供擔架,由三亞藍絲帶海洋保護協會找來起重吊裝帶……

“一、二、三”……經過通力配合,擱淺鯨順利地抬上擔架、起重轉運,前往救助中心。離開沙灘時,大家還不忘給擱淺鯨鋪上濕毛巾,怪手駕駛員還在臨行前輕輕將擱淺鯨放到淺水裏浸泡一下。減輕它的脫水症狀。

當天11時40分,擱淺的短肢領航鯨被順利送往三亞海昌水野救助中心室外池。

團結協作

開啟生命接力

因為長時間擱淺,這頭短肢領航鯨體力耗盡、身體虛弱,無法自主浮動,需要有人幫它在水中保持身體平衡,以防側翻嗆水。現場的保育員迅速趕制出浮具、三亞藍絲帶海洋保護協會立即發佈志願者招募令、省內外專家先後趕來參與救治……一場生命接力就此開啟。

“因為在海棠灣被發現,我們為它取名‘海棠’。當天發出的志願者招募令也很快得到回應,有人甚至下班後就直接趕了過來,還有專程從陵水趕來,放下手頭生意也要參與的……”蒲冰梅說,當天起,志願者們每4人一班輪值3個小時,配合獸醫、保育員完成“海棠”抽血等各項檢查,同時觀察它的動態,避免側翻嗆水。

也是在1月3日,三亞固定翼飛機駕駛員李思聰還在“埋怨”相約出海潜水的朋友爽約,便得知了朋友前去救助“海棠”的消息。熱心的他馬上跟上,一“跟”就是3個多月。“從1月3日到4月初,幾乎每天都來,一天不見,還怪想它的。”李思聰說。

1月、2月的水溫仍凉意十足,李思聰每天下水至少3個小時,有時人手緊,他還會主動申請值兩個班次,下水就是一個通宵。看著“海棠”從需要人工托扶,到依靠浮具遊動,再到完全自主遊動,李思聰覺得這是他最值得驕傲的事。

不只是李思聰,常給“海棠”送來魷魚、為它塗抹凡士林保護皮膚的王悅琪,因為像照顧孩子般地付出,從事美人魚潜水工作的她被其他志願者稱作“‘海棠’乾媽”。今年春節,王悅琪甚至在除夕夜陪伴“海棠”到淩晨2點才回去。

“志願者在救助‘海棠’過程中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特別是救助初期,‘海棠’需要24小時看護,王悅琪在水裏泡了4個多小時,冷得發抖也沒抱怨;李思聰曾一次下水6個多小時,是下水時間最長的志願者。”蒲冰梅說,此次接力救助,有500餘人次志願者參與其中。

而更多愛心人士、愛心企業也在生命接力中貢獻著自己的力量:有給“海棠”送來魷魚等食物的,甚至身處外地也拜託朋友送來;有學校組織義賣活動,所得善款全部用來救助“海棠”……貢獻不分大小、關心無論老幼,一個個行動、一次次幫助,都凝聚著人類對“海棠”的愛。

收穫良多

救助鯨豚更專業

26日,看著空蕩蕩的室外大池,海昌三亞項目生物保育部水族飼養首長王樹森心裡空落落的:“‘海棠’很通人性,陪伴了幾個月都有感情了,還真捨不得。”雖然嘴上說著捨不得,但他心裡還是為“海棠”回歸大海感到開心,因為它本來就屬於大自然。

放眼古今中外,鯨豚擱淺事件並不鮮見。然而其中只有少數鯨豚能幸運重回大海。在此次救助“海棠”前,三亞藍絲帶海洋保護協會2011年來共救助79頭鯨豚,只有1頭印太瓶鼻海豚成功放歸,其餘全部死亡。“面對如此低的存活率,哪怕只有一線生機,也要全力以赴。”蒲冰梅說。

2019年,短肢領航鯨“丫丫”在三亞擱淺,儘管所有參與者都努力營救,還是沒能挽救它的生命;2023年,100多人用近30小時的愛心接力,最終也未能挽救侏儒抹香鯨“藍寶”的生命……在蒲冰梅看來,只有不斷總結和反思,才能為下一頭鯨豚救助贏得更多的生機。

“海棠”無疑是幸運的。“發現‘海棠’擱淺的當天我們就召開了多地聯動視訊會議,與多個生物醫療團隊線上交流討論。救助第二天,海昌海洋公園生物健康負責人乜英奎還專程從上海趕到三亞參與救助,並根據短肢領航鯨的各類身體名額製定針對性的補水、消炎、護肝、護胃等治療方案,而及時、專業的治療也為‘海棠’的後續恢復打好了基礎。”三亞海昌水野救助中心負責人曹政說。

得益於多方的救治和守護,“海棠”從需要七八個人托舉、五六個人攙扶、三四個人守護、一兩個人陪伴,到最終可以獨立遊動,並順利從醫療池搬入戶外大池。5月7日,經專家評估,“海棠”健康狀況良好,具備野外放歸條件,踏出“回家”第一步。

在沒有同物種放歸經驗的情况下,救助力量群策群力、細緻謀劃、反復斟酌,科學製定了“海棠”野外放歸方案,全力保障“海棠”平安歸家。5月26日,在隨船志願者和科技人員的共同協力下,“海棠”被安穩地從船上放歸大海。

“剛回到大海時,無人機還能拍攝到‘海棠’下潜的畫面,後來它的背鰭從海面上消失,無人機也沒再發現它的踪影,我想,它一定是帶著大家的祝福,去尋找它的族群了!”蒲冰梅說。

(海南日報三亞5月26日電)

标签: 救鯨記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