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完成三代59艘海上大型絞吸挖泥船譚家華還在拓展研發更多海洋工程裝備研製更智慧更綠色能力更强船型

上海 42℃ 0
摘要:

  記者徐瑞哲

  “氣吞山河”的海上大型絞吸疏浚裝備,是我國疏浚行業的主力裝備,也是島礁建設的開路先鋒。作為設計者,譚家華院士20多年如一日,帶領團隊與國內相關行業組織合作,迄今建成3個代際的59艘海上大型絞吸挖泥船。日前,記者對他進行了專訪。

 開發更綠色更智慧船型

  記者:您今年78歲了,但只要不出差,還是每天8時不到就自己開車到校,手頭在做什麼大項目?

  譚家華:最近,交大在和天津航道局合作,研究設計工作能力更强、數位化和智能化程度更高、採用清潔能源的海上大型絞吸挖泥船。與世界上現有的超大型自航絞吸挖泥船相比,它不僅尺度更大,而且工作能力更强,每小時疏浚量和挖深都超過之前船型。同時,新船可以採用甲醇新能源,做到無碳排放。

  記者:智能化是不是也成為大型工程船舶的發展趨勢?

  譚家華:是這樣的。眼下,海上大型絞吸挖泥船已實現了工作高度自動化,能在人工不干預或極少干預的情况下按照設計的程式和步驟完成工作過程,但要在自動化基礎上實現智能化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特別是在世界各地的江河湖海工作過程中要注意積累施工工作數據,建立自己的施工工作資料庫,而且在資訊充分化、知識數據化、自我學習功能等方面還有大量工作要做。

  還需突破新技術瓶頸

  記者:您作為上海交大船舶海洋與建築工程學院教授,在全球科創中心建設十年間以第一完成人身份獲得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在項目進行過程中,自力更生、自主創新是不是特別重要?

  譚家華:2000年以前,我國大型絞吸挖泥船無設計、無建造、無配套,缺乏自主研製能力,只能整船進口,進口船型和維護等都受制於人。而最近這一二十年,我們團隊攻克了大型絞吸挖泥船總體設計和關鍵工作裝備的核心技術,成功研製了適應“沿海淤泥積沙”“近海硬質沙土”“遠海堅硬礁岩”不同挖掘能力的三代59艘船,為“一帶一路”港口航道建設、近海圍海造地、遠海島礁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不僅實現了“從0到1”的突破,還推動覈心裝備實現100%國產化,形成完整自主產業鏈,使挖泥船科技成為軍民兩用的國家核心技術,實現了從科技被封鎖到對外出口管制的跨越。實踐證明,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還得在不斷學習中自主設計、自主研製。

  記者:您說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源頭,成功之後才能帶來科技突破。那麼,現階段還有什麼新的科技瓶頸需要進一步突破?

  譚家華: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疏浚強國,疏浚船隊和產能都達到了世界第一。但祖國的江河湖海還有很多迫切的疏浚任務,還有很多疏浚工程中特有的科學問題和技術難題需要解决,如水庫深水清淤、湖泊超淺水大規模環保疏浚、深海資源開採等,需要新理念、新技術、新裝備。

  三代船各有“代表作”

  記者:身為“總設計師”,您和團隊的“工程船家族”裏,有什麼代表性船舶和裝備,在世界上處於什麼地位?

  譚家華:三代船各有“代表作”。比如“天鯨號”,是當時亞洲最大、世界第三的重型自航絞吸挖泥船。它是第三代的首制船,是南海島礁建設的功勳船舶,以它為代表的第三代海上大型絞吸挖泥船主要性能達到了國際領先水準。又如“新海旭”,是世界第一的重型非自航絞吸挖泥船,是我們團隊設計的第56艘大型絞吸挖泥船。該船的覈心設備,包括挖掘系統、輸送系統、定位系統和控制系統,均實現國內設計、製造。

  我們的設計和建造能力和世界同行一樣,都在不斷進步,各有長處。我們在總體設計和建造方面有優勢,而國外在專用設備開發方面有特色,值得相互借鑒、互相學習。

 記者:除了挖泥船,您是不是還在拓展研發更多海洋工程裝備,有沒有其他領域的“新作”?

  譚家華:除了海上大型絞吸挖泥船,我們在其他大型工程船舶的研製方面也進行了不少研發,比如風電運輸船和風電安裝平臺等十多類大型工程船。21世紀以來,創新研發國內首型軟體排鋪設船、拋石整平平臺等十餘型特種工程船舶和工作裝備。海上大型工程船正在向大型化、智能化、主體多功能化和施工裝備模組化方向發展,未來會有更多的新船型出現。

  記者手記

  為傳統“加注”新質

  在上海交通大學閔行校區船建大樓,從“天鯨號”到“新海旭”,辦公室外有幾艘這層樓裏最大的船模。這些如水上鋼鐵巨人的船,雖然出自傳統製造行業,卻在不斷注入新質生產力。譚家華帶領設計團隊,敏銳而前瞻地把握挖泥船等船舶的綠色化和智能化變革大勢。

  在訪談中,在實務中,他的關鍵字總是“新”,不斷學習、發現規律、發明創造,要在這一領域達到高水准、高品質,唯有成為科學規律的第一發現者、科技發明的第一創造者、創新產業的第一開拓者、創新理念的第一實踐者,才能形成一批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的原創性成果,突破一批卡脖子的關鍵核心技術。

  譚家華還在為這份事業“加注”新質人才。他說,在工作中要讓年輕人挑重擔,在設計實踐中磨煉成長,加强理論與實際相結合能力,提高分析和解决問題能力,在合作中培養團隊精神,共同完成國家重大專案。這就是以“國之大者”,育“國之棟樑”,造“國之重器”。

标签: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