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寧區華陽路街道設“拾吾醫站”讓健康管理服務更可及

上海 15℃ 0
摘要:

  記者黃楊子

  家門口有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讓不少居民這幾年的心裡踏實了不少:頭疼腦熱有了求助對象,健康諮詢也不再盲目無措。那麼,如果在中心到家之間,再建起一個小小的醫站,是否能讓這份健康服務的“觸角”變得更可及、更親切?

  這個問題如今有了答案。2023年9月,長寧區華陽路街道“拾吾醫站”啟動,利用基層居委會公共衛生委員會,開創性地建立15分鐘慢行一站式社區健康管理的服務終端。一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4個衛生站、21個居委會、N個樓棟……社會治理與常態有效的群防群控機制在此有機融合,讓精細化管理工作有了新抓手。

  半年多來,居民感受究竟如何?

  特色健康服務送到家門口

  “五一”小長假前夕,華陽路街道華院居委按慣例舉辦了月度MDC(多學科諮詢)義診活動。“近年來,MDT(多學科診療)成為各大醫療機構的主流模式與理念,MDC據此演變而來。”華陽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家庭醫生陳傳訓介紹,“老年居民大多共病多、身體基礎較差,‘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診療無法滿足其需求。以往,我們雖然也深入社區做一些全科健康諮詢,但交流時間有限,更別提現場開展簡易適宜科技了。”

  這一次,居民王阿姨帶著問題而來。在華院居委活動室,她向陳傳訓描述了病情,“我平時老覺得渾身疼痛,但是具體又說不上來哪裡疼,是不是有什麼問題?”骨質疏鬆諮詢點比特的專病護士當場讓王阿姨做了簡單的“一分鐘風險評估測試”,發現王阿姨有兩項回答結果為“是”,提示存在風險。

  第二天,王阿姨前往華陽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進行專業骨密度檢查,果然,結果顯示為骨質疏鬆。骨質疏鬆—骨康複聯合門診立即為其製定了規範化診療計畫,包括合理的藥物使用、補鈣飲食原則、彈力帶鍛煉肌力和康復訓練等。“我和醫生說,胳膊感覺最厲害,疼痛影響生活質量,做家務也困難。”康復師針對王阿姨的疼痛及活動受限,現場進行局部周圍肌肉松解,並新增肩關節活動度。“治療一結束,我再動了一下手,明顯感覺胳膊比以前抬得高了!”王阿姨高興地說。

  “華院居委有個特點,退休的高級知識份子多,老年居民對健康、生活品質的要求高。”華陽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副主任陸偉介紹,“他們的家中往往還有住家保姆,也希望能掌握一些健康知識與相關技能。”2023年,華陽路街道大走訪中,居委幹部與醫務人員一同傾聽居民呼聲,根據各居委實際情況精准設定了“拾吾醫站”的個性化服務內容。以華院居委為例,在全科健康諮詢等基礎服務上,把慢病聯合用藥、針對老年人群肌無力的家庭康復與防跌倒、糖尿病患者生活細節、壓力性尿失禁和前列腺增生防治等指導送至居民樓下,也為對家庭醫生信賴度、後續診療依從性等加分不少。

  “每次MDC團隊有3比特家庭醫生、1比特臨床藥師與1比特公共衛生醫師共同參與。”陸偉說,來自華山醫院、天山中醫醫院、光華中西醫結合醫院等市、區級醫療機構的專家也會根據學科特色聯手提供服務,讓醫療資源真正觸手可及。

  精細化健康服務走進樓宇

  這是一次啟動基層細胞的探索,也是首次將健康管理服務網絡延伸至這座城市的“毛細血管”中。正如華院居委書記葛俊所說,因為服務內容非常貼近居民,在此基礎上打造的“華院—健康薈”品牌將充分利用好“拾吾醫站”資源,讓健康自治與共治、醫養結合與個性需求、功能社區與黨建工作在此協同為長效、高效的有機體。

  華陽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沈紅梅談及“拾吾醫站”名稱的由來,“拾吾,意指15分鐘、重拾自我,每個人都是自身健康的第一責任人;醫站,包括一站式健康服務,是‘驛站’,也是可信賴的‘依站’。”近年來,華陽路街道不斷完善宜居宜業的生態圈,正在為“上海矽巷”科創街區建設提供更多大健康服務,“雖是以居委為落腳點,但我們希望受惠者不僅是居民,也有在此工作的白領人群。”

  海粟文化廣場區域隸屬華陽路街道陶家宅居委,周邊樓宇多、上班族多。中青年人需要怎樣的健康服務?乾眼症、减肥、美容、失眠、口腔保健……前期調研中,不少白領提出了這些共性需求的關鍵字,家庭醫生與中醫體驗成為叫好又叫座的服務主題。

  汪小姐工作壓力大,經常熬夜加班,時間一久便成了睡眠障礙。“即使睡著了,淩晨兩時就會醒,醒來就再也難以入睡。”她向華陽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醫科副主任醫師呂曉蕊描述了狀態,“除了睡覺時間睡不著,其他時間倒是都很困。總覺得累,胃口也不好。”抽出午餐後的一點閒暇時間,她來到海粟文化廣場與海粟綠地間的“拾吾醫站”活動現場,呂曉蕊為其號脈。“面色少華、舌淡苔薄、脈細無力,屬於心脾兩虛型的失眠。”在細緻解釋後,她為汪小姐開具茶飲方:紅棗、桂圓,再生煎兩片薑片,月經期與之後的一周內服用。兩個週期後,汪小姐特意前往門診,“睡眠品質有了明顯改善,傳統中醫對於我們這種亞健康人群真的很有幫助。”

  同時,“拾吾醫站”也將華陽社衛“石向東工作室”品牌優勢帶到了更多年輕人身邊。長期伏案工作、外傷或慢性勞損引起的頸椎不適、腰椎間盤突出引起的腰痛、腰肌勞損、落枕等,在現場一把椅子、一塊毛巾、一雙手的推拿中逐步緩解。首次體驗的林先生即刻約定了門診時間,希望鞏固診療效果。

  五大功能充實“最後一公里”

  連點成線,聚線成網。在“拾吾醫站”,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平戰結合、重點人群管理條塊結合、居民健康與公共環境結合、衛生健康政策與專業結合、服務提供與意見收集結合等五大功能不再是紙上談兵:居民們可在居委查閱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清單公示,也可以直接進行老年人體檢和各類疫苗接種預約。慢阻肺、腦卒中、骨質疏鬆、大腸癌等社區篩查的宣教知識、預約諮詢等也有了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更跨前一步的中轉站。

  “都市治理的最後一公里在社區,而我們能為社區提供的,就是與民生息息相關的可及、品質、便捷醫療服務。”沈紅梅透露,中心下一步將繼續在保障機制與資訊化建設上加强支持,通過典型居委的試點,再將成熟模式推廣覆蓋至更多人群,讓“15分鐘”的路途終點,成為值得信賴的健康港灣。

标签: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