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劉雪妍
5月7日是上海時的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三周年的紀念日,公司在蘇州組織了一次團建。從上海開車到太湖東岸,用了兩個多小時。對於一家研發“空中的士”的科技公司來說,這著實太慢了。
“經常有人問起,時的科技究竟是做什麼的?我總會回答,我們在做一件有些人會覺得不可思議的事情——譜寫都市空中出行的未來。”公司聯合創始人兼首席行銷官蔣俊說,“時的”意為“時間的士”,用大家常說的話來說,就是“打飛的”,“要是搭我們的飛機,20分鐘就到蘇州了。”
蔣俊說,“空中的士”看似異想天開,其實早已近在眼前。尤其今年低空經濟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後,市場反響非常熱烈。作為國內首家研發傾轉旋翼電動垂直起降飛機的科技企業,時的科技已經為即將到來的“起飛”準備了很久。
紮根上海,找准創業視窗
1988年出生的蔣俊是浙江臨海人,大學學的是軟體工程專業,畢業後他在上海連續創業,跨界移動互聯網、AI及自動駕駛等多個行業。“上海是一個特別有活力的地方,無論是高品質的產業集群、多元化的創業載體,還是多部門的支撐體系,都給了青年人很好的創新創業環境。”蔣俊說,對他個人而言,這些嘗試和學習的機會非常難得。
2020年在上海一家頭部航空科技公司擔任高級副總裁期間,蔣俊深入參與了eVTOL飛行器的規劃和市場開發工作,對空中交通領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eVTOL,意為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與傳統的直升機相比,因為具有垂直起降、無需跑道、純電動力、更環保更安靜等特性,尤其適合短途空中出行,被視作未來的“空中的士”。
因為意識到都市空中交通的市場前景廣闊,為了讓更多人瞭解eVTOL,蔣俊在2019年注册了名為“空中的士eVTOL”的公眾號,圍繞飛行器、都市空中交通、行業動態等各方面內容進行科普,推動行業發展。通過這個國內最早的垂類帳號,他認識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不少人後來也成了他的創業夥伴,包括公司的首席執行官黃雍威。
蔣俊說,他們的創業目標一直很明確——以“為社會提供安全便捷的空中出行服務”為使命,研發高商業價值的載人eVTOL。“我們一直紮根上海,是因為低空經濟產業的許多供應鏈都與航空產業緊密關聯,這是上海發展這一未來產業的堅實基礎。事實證明我們的决定沒錯,現在業界公認的頭部企業幾乎都在上海。”
瞄準低空領域,深耕傾轉旋翼
在蔣俊看來,現時eVTOL的發展相當於2015年前後的新能源車,正處在爆發性增長前夕。但因為這個賽道的科技門檻和資金要求較高,只有少數公司能最終在商業化過程中存活下來。時的科技參與競爭的底氣在於過硬的研發能力。去年,他們發佈了中國首個傾轉旋翼載人電動飛機——E20 eVTOL,並完成首輪飛行測試。
“上海彙聚了各個領域的優秀人才,我們團隊規模雖然不大,但85%以上都是科技人員,平均年齡只有三十出頭,我們是中國第一家把傾轉旋翼做出來並飛起來的企業,這點還是很值得驕傲的。”蔣俊說,eVTOL可分為多旋翼、複合翼和傾轉旋翼三種構型,傾轉旋翼結合了其餘二者的優勢,可以提高整機性價比,不僅飛行速度快,載重比也高,商業價值高。
他們克服了很多工程難題,進行了推進縮比機、框架機、原型機等驗證工作,終於在2023年實現了原型機的首飛,成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蔣俊說,現時他們研發的原型機已完成了數百架次的飛行測試,計畫今年完成原型機的所有測試項目,並完成傾轉過渡飛行。2026年將實現適航取證,成為亞太地區首個取證的傾轉旋翼構型eVTOL,並取得生產許可證,進入規模量產交付。
現時,時的科技已經拿到4輪融資,意向訂單數百架。在獲得國內多家運營商意向訂單的同時,他們也與中東、東南亞等地區建立了深度聯系,穩步開拓海外市場。
“空中的士”將進入日常生活
當被問到什麼時候可以像科幻電影裏一樣,實現在低空領域的隨意飛行時,蔣俊笑了笑,“這可能還要些年頭,畢竟基礎設施建設還需要時間。現時,我們主要落地的場景包括景區和城際空中出行,尤其適合跨水域、跨山、跨灣區的出行。比如,上海去南通要跨江,開車要3個小時左右,還有可能堵車,但飛過去只要20多分鐘。”
除了算時間賬,還要算經濟賬。“一架雙發五座的直升機售價一般是6000萬—7000萬元,我們量產後售價是700萬—800萬元。”蔣俊說,直升機運營費用很高,每小時在3萬—5萬元,所以坐直升機飛10分鐘,票價也要幾千元,而eVTOL飛一樣的距離,只要200—300元。
現時,他們的客戶主要是通航運營公司,比如深圳東部通航、安徽省通航集團等,客戶為了降低成本,計畫採購他們的產品替代部分直升機。“我們量產後的目標是為用戶提供每公里約3元每座的出行服務。希望每位市民都能消費得起,這樣eVTOL才能進入福斯的日常生活。”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