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涇古鎮老宅修繕工程持續推進改善居住條件同時也讓古宅重新煥發生機

上海 12℃ 0
摘要:

修復後的遺跡牆。資料圖片.jpeg

修復後的遺跡牆。資料圖片

  記者黃勇娣

  “專業的老師傅要花兩天半才能完成0.4平方米的古窗修護,師傅需要手工打造27根榫卯,才能拼搭製作完成一扇窗……”近日,金山區楓涇鎮和平居民區生產街70號、油車弄2號等優秀歷史保護建築的修繕工程進入收尾階段,施工負責人崔佩興說起8個月施工過程中的點點滴滴,直言難度非比尋常。

  “整面牆傾斜40多釐米,人正常走過時,臉都貼近牆面了,這還是比較少見的。”施工隊剛進場時,油車弄2號西側外牆的傾斜程度,讓崔佩興吃了一驚。記者瞭解到,楓涇鎮生產街70號、油車弄2號是典型的江南傳統居民院落,2015年8月被列入上海市第5批優秀歷史建築。其中,傾斜嚴重的油車弄2號西側外牆,為侵華日軍飛機槍彈遺跡牆,日軍侵華時共留下78處彈痕和彈孔遺跡,2016年12月被列為金山區文物保護點。

  如何將傾斜40釐米的牆一點點“扶正”?考慮到老房子建造時是用泥灰堆砌的,百年來的風吹日曬加上曾經受到槍彈的衝擊,修復工程牽一髮而動全身,稍有不慎,整棟槍彈遺跡牆將不復存在。為此,楓涇鎮在修復牆體時安置了54個拐脚扒釘,與木柱連接,徹底將整棟牆與整棟木架構“粘牢”,後續以每天1到2釐米的速度慢慢將其“扶正”,一邊撥正,一邊用古法填實牆體。“對於優秀歷史保護建築的修繕一定要嚴謹,師法古人,修舊如舊,一點一點慢慢打磨,才能留住歷史保護建築原來的樣子。”崔佩興告訴記者,修繕除了慢,更需要大量專業且技藝熟練的能工巧匠加入,每一步環環相扣,來不得半點馬虎。

  油車弄2號的這座明清老宅總面積在800多平方米,需要修護的古窗超過150平方米,1100多平方米的屋頂需重新鋪設青瓦。因老宅處在古弄中,弄堂狹小,工程機械車無法入內,近26萬張青瓦只能靠施工人員一筐一筐搬運進去。而對“古建築怕腐蝕”這一難點,施工方特地對所有的木材進行3次以上的油漆,為的就是讓油漆滲透進木質肌理中,讓居民越用越亮。“優秀建築要傳承下去,這次用了8個月去修復,為的就是讓它們還能再使用百年以上。”楓涇鎮城建中心副主任周傑說。

  “以前,外面下大雨,裡面下小雨,這次修好後,我要搬回來養老。”看著老宅經過精心修繕,即將恢復昔日風采,二樓居民陸林森欣慰地說。

  據瞭解,施工前,楓涇鎮在市、區房管局的指導下,積極組織開展專家評審,經過前前後後三次修改才最終完成這輪修繕改造方案。修繕過程中,楓涇鎮一方面要保留歷史保護建築原有結構和形狀,另一方面要對不合理的部分進行改造,把新增歷史建築負重的設施拆除,用科學規範的修繕工藝,仔細打磨“一磚一瓦一門一窗”。

  千姿百態的古建築,承載著綿長的歷史文脈。據統計,楓涇鎮現時完整保存著5萬多平方米的明清建築群,以及民國時期水鄉古鎮的風貌格局。最近三年來,楓涇已累計修繕13179平方米的古鎮老宅,涉及歷史保護建築2776平方米。再過不久,楓涇古鎮區域新一輪直管公房廚衛等綜合改造項目也將啟動,届時將惠及167戶古鎮居民,總面積超過1萬平方米。

  這樣持續推進的修繕工程,不僅大大改善了老居民的居住生活條件,也讓不少古宅重新煥發生機和活力。去年7月22日,深藏於楓涇古巷內的200多歲的狀元樓——清乾隆年間狀元蔡以臺的讀書樓經過修繕再現芳華,變身“一尺花園”咖啡館對外開放,吸引市民遊客紛紛前來打卡。走進這座老宅,人們還能看到蔡以臺人生中至關重要的物品——“金榜題名”狀元匾原件和“狀元卷”複製品。如今,人們坐在古樹環繞的庭院之中,品一杯“狀元咖啡”,嘗一塊“狀元糕點”,也在時光穿梭中瞭解楓涇傳承千年的“狀元文化”。

  今年2月4日,在楓涇古鎮覈心區的中大街,集書房、展廳、咖啡廳、文創銷售等多種功能於一體的朵雲書院·楓涇店對外開放。這也是由一處百年建築——王槐庭老宅修繕重塑而來。20世紀60年代,王宅曾作為楓涇鎮文化站使用,程十發、汪觀清、劉旦宅、鄭家聲、韓和平、顧炳鑫等十多比特畫家都在其中生活和創作過。這些彌足珍貴的歷史畫面,賦予這座老宅更多的美與藝術氣息。

标签: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