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字型大小”商業航太駛入規模化發展快車道

江苏 24℃ 0
摘要:4月24日是第9個“中國航太日”,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積極培育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作為新增長引擎之一,“商業航太”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近年來,中國航太探索浩瀚宇宙的脚步行穩致遠,“蘇字型大小”商業航太正駛入規模化發展快車道。國內商業航太最大運載力火箭7月首飛4月20日,好消息從張家港傳來,天兵科技液體運載火箭智造基地投產儀式在此舉行。

4月24日是第9個“中國航太日”,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積極培育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作為新增長引擎之一,“商業航太”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近年來,中國航太探索浩瀚宇宙的脚步行穩致遠,“蘇字型大小”商業航太正駛入規模化發展快車道。

國內商業航太最大運載力火箭7月首飛

4月20日,好消息從張家港傳來,天兵科技液體運載火箭智造基地投產儀式在此舉行。這是我省首個大型液體火箭智造基地,也是現時亞洲面積最大、產能最大的單體火箭總裝廠房,將生產國內商業航太最大運載力火箭“天龍三號”。而這枚“天龍三號”首飛火箭被命名為“蘇州號”,將於今年7月首飛,届時也將為我國帶來“一箭30星”以上的“群打”能力。

乾淨的總裝車間、亮堂的裝載區、“躺”在車間的火箭箭體組裝體……《科技周刊》記者在智造基地箭體總裝車間裏看到,將於7月首飛的“天龍三號”火箭正在進行管路單元製造、箭上閥門制造、箭體總裝等工作。

除箭體總裝車間外,智造基地內還有發動機總裝車間、裝載區等區域,具備研發、預研和預生產條件,每年預計有30發火箭生產下線。

2021年,天兵科技在張家港設立智慧製造基地,該基地總投資約40億元,一期項目占地100畝,總建築面積6.12萬平方米。“這個基地是國內唯一一個為大型液體運載火箭量身定做、從零開始建設的項目。”天兵科技董事長兼火箭總師康永來介紹。

其實,就在一年前,天兵科技成功發射了“張家港號”天龍二號液體運載火箭。與“張家港號”相比,“蘇州號”應用了數十項新技術,採用大推力、可複用液體火箭發動機,滿足互聯網衛星“低成本、高可靠、高頻次”的發射需求。此外,天兵科技張家港智造基地的二期項目也在緊鑼密鼓籌備之中,將建設全新的火箭結構件生產線,以此實現運載火箭產能的擴大與放量。

“商業航太是中國航太的一部分,與傳統航太‘國家隊’的角色相比,商業航太資金來源豐富、目標多元,‘試錯’空間更充分,致力於縮短研發週期、降低成本,滿足衛星通信、導航、遙感等不同行業領域的需要,讓更多太空資源融入百姓生活。”南京航空航太大學航太學院副院長盛慶紅教授介紹,在航太發射高需求的帶動下,目前國內已有一批商業火箭、衛星的初創公司破土而出,“過去‘國家隊’發射一顆衛星,成本都是億元起步,而國內發射商業衛星的成本約為幾百萬到幾千萬元,衛星研製、發射成本門檻有望進一步降低。”

正如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康永來所說:“本輪商業航太的浪潮就是要開啟人們征服太空的歷史,讓普通的老百姓也能自由進出空間。”這位從事運載火箭技術研發與專案管理近20年的工學博士當年從研究院走出來創業,就是因為看到了商業航太未來發展前景廣闊。

商業航太創新高地加速成勢

商業航太是具有挑戰性和廣泛帶動性的高新技術領域之一,高技術、高風險、高效益和長週期並存。其實,除了天兵科技外,江蘇還有藍箭航太、東方空間、中交天和、星遙光宇等400餘家航空航太企業,可謂高原之上有高峰。從商業火箭到衛星製造,再到各類配套組成部分,江蘇的箭、船、星產業鏈可謂相當齊全。

為何這裡的商業航太產業聚集?江蘇高端製造業一直走在全國前列,已初步形成從新材料、關鍵部件到發動機、航電系統、機電系統,再到配套精密製造、運營服務裝備等各個環節較為完整的航空航太產業支撐體系。

談及天兵科技液體運載火箭智造基地落子張家港的原因,康永來表示:“我在張家港考察時,發現火箭的95%零部件都能在方圓100公里內找到供應商,包含各種管路設備、液體密封設備、低溫液壓設備等廠家。”

為了搶抓產業轉型陞級的窗口期,江蘇多個地市已經提前佈局,下好“先手棋”。蘇州早在2018年起,便著手佈局航空航太產業,加快打造特色鮮明、要素集聚、智慧高端的現代化航空航太產業創新集羣。作為蘇州代管縣級市,張家港市商業航太地理優勢明顯,便於火箭等大件產品的出海運輸和發射實施,火箭可海運至海南文昌發射場,於是漸漸在航空金屬材料、內飾複合材料、電纜線纜等航太產業鏈環節形成優勢。而在航空產業上佈局較早的無錫,在關鍵零部件、關鍵資料、加工配套等領域形成較强的競爭優勢,去年無錫列統航空航太規上企業有54家,實現營收162.79億元,同比增長16.5%。

在《江蘇省航空航天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基礎上,專門將商業航太納入全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戰略規劃,出臺發展專項工作方案,提出指導性實施意見,構建省、市、縣三級政策聯動機制,避免省外同質競爭、省內形成“內耗內卷”。

商業航太作為新質生產力重要的增長引擎之一,除了完備的產業鏈外,還要有創新資源,特別是有顛覆性、前沿性的科技創新資源,這一點在江蘇優勢也特別明顯。無論是航太科研機構還是有關高校,正積極與商業航太企業展開產學研合作與人才培養。

南京理工大學微納衛星研究中心副主任張翔表示,高校可以與企業合作建立產學研合作平臺和重點實驗室,促進科研成果轉化為實際生產力,推動更多商業航太相關科技和產品的落地應用。

培養更多叩問蒼穹新“投手”

今年1月17日,南京機電職業技術學院衛星團隊參與研製的中國青少年科普衛星“南京號”八一08星隨天舟七號飛船一同升空。如今,這顆全國首顆高職院校研製並成功發射的衛星正與中國空間站組合體在軌穩定運行,並將擇機釋放。在江蘇,越來越多的航空航太後備人才正在努力學習,積極投身實踐。

隨著商業航太產業迅速發展,對人才、科技的需求與日俱增。盛慶紅表示,過去,南京航空航太大學主要與“國家隊”航太科技集團和航太科工集團有長期深入的合作,今年學校也將服務商業航太產業納入年度重點工作。“我們將與商業航太的頭部企業深入合作,將技術成果應用於商業航太領域。”她透露,南航正與商業航太公司計畫研發一系列服務國民經濟產業的衛星,目前正在科技論證階段。“我們會根據商業航太公司的需求,開發一些特定功能的衛星。比方說,我們將合作開發‘碳’衛星,定量監測人類活動或生態系統與大氣間二氧化碳的交換情况;今年,南航團隊自主研發的頻譜感知儀將搭載在環天智慧科技股份公司的‘天府星座’高解析度遙感衛星上,實現對GPS相關頻點地基干擾源的在軌實时頻譜採集、定位。”

商業航太領域對人才的迫切需求從就業端也可見一斑。“學院在飛行器設計、控制、動力、光學等專業方面都培養有本碩博學生,不斷為商業航太輸送衛星總體,以及軌道、能源動力系統和載荷等分系統設計方面人才,作為高精尖行業,大學生深造比例在七成以上,研究生的年薪在四五十萬元左右。”盛慶紅介紹,“為了適應產業的高需求,我們不僅請‘國家隊’成員為學生上實驗課,更要求學生在校期間就參與航太項目,比如航空航太工程專業、飛行器控制專業的每位大學生百分百都有航太企業實踐經曆,作為未來的衛星設計師,每位學生都需要參與到技術攻關項目中去,深化產教融合、科教融匯,為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和商業航太創新發展賦能。”

在南京理工大學,商業航太領域的前沿技術已經被學校的企業導師們帶進課堂,學生可以接觸到最新科技成果。“我們正在為學生提供更多機會參與商業航太相關項目,鍛煉他們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培養創新型人才,培養他們解决實際問題的能力。”張翔表示。

新的科研成果從“書架”走向“車間”,還離不開專業的航太科技人才。在省內高職院校,與航空航太有關的專業也早已佈局。2021年,南京機電職業技術學院的“衛星通信與導航科技”專業就招收了首批學生。

在南京機電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校長周慶禮看來,航太對科技技能人才的需求已經從普通的藍領工人陞級為複合型應用人才,甚至大國工匠。“隨著商業航空的發展,我們職業院校更要擴大相關專業規模,改善設施,培育雙師。”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